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真正关爱学生,每个人也许有着不同的阐释。在诸多的关爱学生的美德中,尊重是爱之核心。教师尊重学生,就要从呵护自尊开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陶行知先生说过:“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只要教师用心去关爱学生,和学生建立平等对话,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那么学生所有的嫩芽在得到老师言语行为的呵护滋润后,将会更好地茁壮成长。
关键词:关爱;呵护自尊;平等对话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08-1
小张是我班的一个女生,前天在课堂上因为腹部疼痛难忍,我和一个学生送她去了医院。月考英语竟然又紧张得把答案抄错。诸多原因,我不能不担心在高三紧张的压力下,她的心理能否承受得了。我把我的担心讲给小张关系非常好的一个女生,并希望她能多关心帮助小张,后来小张知道了这事,就写了封信给我。看了小张写的内容,我既为小张的坦诚和为战胜脆弱而努力奋斗的精神而高兴,同时也为自己空有关心、爱心而不了解学生心理而感到惭愧。
经过这件事,我感觉到作为一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做事一定要细致考虑,讲话一定要注意场合和分寸,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性格。否则就会把好事做反,好心受误解。所以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或班主任,要把事情做好,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或班主任,必须真正学会关爱学生。
反思一:关爱学生,要以呵护学生的自尊为前提
师生关系说起来应该是平等的,但在我们的许多学校里,老师实际上还是居高临下的,学生只有服从的份。老师说破学生的自尊,学生是不敢抗议和反驳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去轻易说破学生的自尊,就很不公正、很不平等。试想,你敢随便点破社会上身份比你高或平等者的自尊吗?你不敢,倘若你斗胆一试,人家马上就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学生只有忍着受着了。
随意说破学生的自尊是很伤学生的感情的,即使你全然无心无意,有时后果也是大出你的意料的。你一句话说出去没当回事,学生可记在心里了,甚至记你一辈子。所以常有这样的情形:有的老师很厉害,甚至“敲打”过学生,但学生毕业后却十分感念他,因为他们悟到老师是真心为他们好的;而你笑容可掬,轻轻松松说破学生的自尊,学生会永远记恨你,原因是学生认定你嘲笑、伤害了他。
中学生的自尊心和成人的自尊心还不一样,它是青少年身心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强烈的心理愿望,它们幼稚奇异、纯真鲜活,所以有时便显得很可笑,但也因此透露出可爱与难能可贵,尤须师长们悉心呵护关照。中学生的自尊心许多情况下非但不是缺点,而恰是他们的某种优势,它往往伴随着求真、向善、爱美之类的心理活动,蕴含着一些与众不同的可能的成才素质。
小张同学就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同学,很要求上进,去年就是由于压力过大才休学了一年。我的“所谓的”对她的关爱,无疑触痛了她的自尊。好在休学一年后的小张已不是以前的小张了,她已变得坚强,敢于面对遇到的困难,而且选择了很好地解决困难的途径。相比而言,我的做法就显得过于草率了。
反思二:关爱学生,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对话,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俗话说:“话是开心斧,情到自然开。”学生处于发展阶段,极渴望自己能作为被关心的对象,又加之许多家庭条件差的学生,老师在生活上的关心无疑是雪中送炭,当天气变冷时,及时督促学生加衣服,了解学生的状况,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学生便能体会到老师的温暖。然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单单从生活和学习上去关心学生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工作对象,老师必须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生谈心,通过学生的语言直接或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老师一次推心置腹的谈心,一次信赖的目光,都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做更进一步的交流,但教师的一次微笑,一次期待眼神,温和的语言,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感悟。
作为老师要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更多的要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进行交流。老师应选择恰当的时间、最佳的场所主动接近学生,以朋友的姿态和学生交谈,共同挖掘生活中、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他们的心理。对于外向型的学生,老师可以直接与他们交谈,以学生生活中的现象为题材进行交谈,了解他们对一些现象的认识,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对个别问题可以开门见山地提出,如对班上纪律的看法,对学习的认识,对自己的评价等等。对于内向型的学生,老师则必须首先接近他们,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适时加入他们的活动,细心分析他们的言行,或在集体活动中借题发挥,正确诱导,真正从心灵上与学生交流,达到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目的。
小张是一个文静,性格有点内向的女生。收到她的信之后,我的心里一直思考着怎样向她解释。碰巧一次在食堂吃饭我遇到了她,是她主动与我打招呼:老师今天吃食堂啊!我便和她坐在一起吃饭,并向她道了歉,还向她就高三的复习提了一些建议。再后来我又用主题班会等形式来锻炼她,提高她的自信心。一年后她如愿地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现在她也成了一名教师。
事情虽然过去已有两年了,但留给我的反思却是深刻的。作为一名老师或班主任,关爱每一个学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如何使这种关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却是一门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教育管理艺术。关爱应该从呵护自尊开始,与学生平等对话,唯有如此方可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从而使自己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
关键词:关爱;呵护自尊;平等对话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08-1
小张是我班的一个女生,前天在课堂上因为腹部疼痛难忍,我和一个学生送她去了医院。月考英语竟然又紧张得把答案抄错。诸多原因,我不能不担心在高三紧张的压力下,她的心理能否承受得了。我把我的担心讲给小张关系非常好的一个女生,并希望她能多关心帮助小张,后来小张知道了这事,就写了封信给我。看了小张写的内容,我既为小张的坦诚和为战胜脆弱而努力奋斗的精神而高兴,同时也为自己空有关心、爱心而不了解学生心理而感到惭愧。
经过这件事,我感觉到作为一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做事一定要细致考虑,讲话一定要注意场合和分寸,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性格。否则就会把好事做反,好心受误解。所以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或班主任,要把事情做好,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或班主任,必须真正学会关爱学生。
反思一:关爱学生,要以呵护学生的自尊为前提
师生关系说起来应该是平等的,但在我们的许多学校里,老师实际上还是居高临下的,学生只有服从的份。老师说破学生的自尊,学生是不敢抗议和反驳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去轻易说破学生的自尊,就很不公正、很不平等。试想,你敢随便点破社会上身份比你高或平等者的自尊吗?你不敢,倘若你斗胆一试,人家马上就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学生只有忍着受着了。
随意说破学生的自尊是很伤学生的感情的,即使你全然无心无意,有时后果也是大出你的意料的。你一句话说出去没当回事,学生可记在心里了,甚至记你一辈子。所以常有这样的情形:有的老师很厉害,甚至“敲打”过学生,但学生毕业后却十分感念他,因为他们悟到老师是真心为他们好的;而你笑容可掬,轻轻松松说破学生的自尊,学生会永远记恨你,原因是学生认定你嘲笑、伤害了他。
中学生的自尊心和成人的自尊心还不一样,它是青少年身心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强烈的心理愿望,它们幼稚奇异、纯真鲜活,所以有时便显得很可笑,但也因此透露出可爱与难能可贵,尤须师长们悉心呵护关照。中学生的自尊心许多情况下非但不是缺点,而恰是他们的某种优势,它往往伴随着求真、向善、爱美之类的心理活动,蕴含着一些与众不同的可能的成才素质。
小张同学就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同学,很要求上进,去年就是由于压力过大才休学了一年。我的“所谓的”对她的关爱,无疑触痛了她的自尊。好在休学一年后的小张已不是以前的小张了,她已变得坚强,敢于面对遇到的困难,而且选择了很好地解决困难的途径。相比而言,我的做法就显得过于草率了。
反思二:关爱学生,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对话,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俗话说:“话是开心斧,情到自然开。”学生处于发展阶段,极渴望自己能作为被关心的对象,又加之许多家庭条件差的学生,老师在生活上的关心无疑是雪中送炭,当天气变冷时,及时督促学生加衣服,了解学生的状况,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学生便能体会到老师的温暖。然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单单从生活和学习上去关心学生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工作对象,老师必须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生谈心,通过学生的语言直接或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老师一次推心置腹的谈心,一次信赖的目光,都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做更进一步的交流,但教师的一次微笑,一次期待眼神,温和的语言,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感悟。
作为老师要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更多的要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进行交流。老师应选择恰当的时间、最佳的场所主动接近学生,以朋友的姿态和学生交谈,共同挖掘生活中、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他们的心理。对于外向型的学生,老师可以直接与他们交谈,以学生生活中的现象为题材进行交谈,了解他们对一些现象的认识,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对个别问题可以开门见山地提出,如对班上纪律的看法,对学习的认识,对自己的评价等等。对于内向型的学生,老师则必须首先接近他们,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适时加入他们的活动,细心分析他们的言行,或在集体活动中借题发挥,正确诱导,真正从心灵上与学生交流,达到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目的。
小张是一个文静,性格有点内向的女生。收到她的信之后,我的心里一直思考着怎样向她解释。碰巧一次在食堂吃饭我遇到了她,是她主动与我打招呼:老师今天吃食堂啊!我便和她坐在一起吃饭,并向她道了歉,还向她就高三的复习提了一些建议。再后来我又用主题班会等形式来锻炼她,提高她的自信心。一年后她如愿地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现在她也成了一名教师。
事情虽然过去已有两年了,但留给我的反思却是深刻的。作为一名老师或班主任,关爱每一个学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如何使这种关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却是一门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教育管理艺术。关爱应该从呵护自尊开始,与学生平等对话,唯有如此方可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从而使自己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