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贵在理解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i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考
  “计算经过时间”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中共出现了两次。首次出现是三年级上册,其所要计算的经过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小时。第二次出现在三年级下册,所要计算的经过时间相当长,涉及从上午到下午的经过时间计算和第一天到第二天的经过时间计算。三年级上册的经过时间计算相对较为简单,而三年级下册教学的问题由于跨时较长,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普遍感到困难,错误很多。多数教师均有同样的感受:太难,不知道该怎么教,也不知道该怎样引导学生学。
  面对这样一个公认的教学难点,不少教师实践并总结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计算7:40到10:20的经过时间,教师告诉学生“经过时间可以用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可以用列式笔算的方法(如左图)。计算的过程可以描述为“先算20分减40分不够减,向‘时’借一作60,加上原来的20分便是80分,80分减去40分得40分,再用剩下的9时减7时得2时,经过时间就是2时40分”。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减少错误,教师一再强调“向‘时’借一不是作100,而作60”,然后进行强化训练。确实,在不断训练后,面对同类问题时,学生多数能顺利解答。但当面对“昨天晚上21时50分入睡,今天早上6时30分起床,我睡了多长时间”的新问题时,有学生列式为“6时30分 - 21时50分”却无法计算,也有学生发现无法减而将列式改为“21时50 分 -6时30分”,更多的学生是束手无策。
  透析上述教学,可以发现教师在讲解和强化“列式计算”这一解题方法。但是,为什么经过如此“清楚细致”的讲解和强化训练后,当学生面临不同情境下的同一个问题时,却仍旧是一头雾水、错误百出呢?究其原因就是上述教学中有了讲解与告知、有了记忆与程序化的操作,但却缺失了数学学习最为重要的理解。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重视结果的获得,忽视概念的理解
  本课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在理解时刻与时间的区别的基础之上,感受、体验“经过时间”的数学意义。但是在上述抽象、机械、程序化的操作下,“经过时间”只沦为了一个僵硬的数据,学生根本不可能理解时刻与经过时间的意义。
  2.重视技能的训练,忽视方法的构建
  数学学习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出发,亲历知识的建构,在建构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就本课而言,这个过程是不断理解“经过时间”的过程,是构建“计算经过时间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基于学生不同理解能力自主选择不同计算方法的过程。但上述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抽象的、机械的技能强化训练,过程中缺失方法的构建与理解。
  数学不是动作的重复,不是记忆的强化,数学贵在理解,经过时间的计算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实践
  一、情境再现,初步感知
  教师揭示课题,并请学生举例说说“你觉得计算经过时间是解决怎样的问题”。
  二、构建模型,理解感悟
  (一)阅读情境(三年级下册第53页例3)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情境,发现信息,并将信息中的计时法统一为“24时计时法”。
  (二)构建直观模型
  1.师:从14时40分到17时45分究竟经过了多长时间呢?
  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借助手里的钟面拨一拨,并与同桌交流想法。
  2.集体交流
  方法一:17时45分-14时40分=3时5分
  方法二:一小时一小时地数过去,也能知道。
  教师请学生借助钟面拨给大家看,一起一时一时地数,师将其记录为:
  教师点明:分针在钟面走过的时间就是经过时间。
  方法三:14:40到15:00是20分钟,15:00到17:00就是2时,17:00到17:45是45分钟,合起来是2时65分,也就是3时5分。
  教师请学生记录下来。展示如下:
  14时40分→15时→17时→17时45分
  20分2时45分
  师:如果我们将经过时间表示在直线上,你能在这条直线上用点标出14:40和17:45吗?
  生画,交流后完善为如下图:
  (三)理解感悟
  师:你为什么将14:40和17:45表示在这儿?
  师:我们将14:40称为开始时间,将17:45称为结束时间。(教师同时在图上标识)经过时间在哪儿呢?
  师请生指,师小结:这开始时刻到结束时刻之间的一段就是经过时间。(教师在图上标识)
  师:你能借助这幅图说说可以怎样计算14:40到17:45的经过时间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借助课件“逐段累加”演示方法二和方法三中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师:你能借助这幅图解释方法一是什么意思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课件演示从“0时到17时45分这段线段中”减去“0时到14时40分这段线段”,剩下的线段就是经过时间。
  (四)回顾小结
  在引导学生回顾的基础之上,师小结:计算经过时间,可以一段一段地累加,也可以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
  三、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1.7:50—11:05,我们上午的在校时间是多少呢?
  生完成,师展示一种,请一生把想法说给大家听。
  2.21:45—第二天6:30,昨晚的睡眠时间是多长?
  生答,师板书,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
  反思
  一、目标定位——注重理解
  “经过时间的计算”是程序性知识,对陈述性知识的理解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先知道“是什么”才能学会“怎么做”。因此,要学会“经过时间的计算”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经过时间”。如果只让学生用机械的减法操作完成,很多学生就会像前面现象中所描述的那样,当面对不同情境下的同一问题时只会依样画葫芦,却因为不理解而产生错误。这一堂课看似一堂经过时间的计算课,但更为重要的是对“经过时间”概念的理解。在上述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从目标的设定到教学的实践都基于对“经过时间”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借助直观
  时间概念较之长度单位与重量单位要抽象得多,该怎样促进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怎样使尚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的三年级学生在理解中构建方法?我认为理解抽象知识的最佳手段是借助直观。上述教学中,我让学生借助钟面明晰经过时间就是指针转动时经过的轨迹。时刻在数轴上我们可以直观地表示为一个点,经过时间即是开始时刻与结束时刻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在对计算方法的理解中,教师引导构建了直观模型,让学生借助直观模型并通过课件演示的方式来理解“逐段相加”。同时结合减法运算意义,理解“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这个过程,清晰地体现着陈述性知识的理解对学习程序性知识的作用,同时也体现着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对陈述性知识理解的反向促进作用。那么,在面对求跨夜的经过时间时,就能看到虽然在问题情境上、时间跨度上存在区别,但两者的道理完全一致。
  三、解题方法——不求一统
  基于理解基础之上的经过时间计算,学生就会产生多种多样的解题方法。例如,上述案例中21:45—第二天6:30的经过时间计算,学生就可以基于自己的理解能力,可以采用“21时45分到22时经过15分钟,22时到24时经过2时,24时到6时30分经过6时30分,合起来就是8时45分”这样分段累加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采用“(6时30分 24时)-21时45分”这样的减法完成;还可以采用“逐时数数”的方法完成。我们不求一统,因为这些方法,无不体现着学生对“经过时间”这一概念的理解,体现着学生独立思考的个性与意识。
  数学是抽象的,千万莫用抽象的方法来学习抽象的知识,使数学学习变成一种纯粹的记忆和程序化操作。数学学习需要教师理解教材、理解学生,才能使学生理解知识。
  数学教学贵在理解。
其他文献
南迁记  从长春到广州,从冰天雪地的东北到闷热潮湿的岭南,直线距离跨越3000公里以上,气温从零下一二十摄氏度到接近30摄氏度,最高时可以有四五十摄氏度的温差。还远不止于此,南北两地的环境差异、文化背景差异、饮食习惯差异,更有从科研院所到高校的体制差异,这些都是3年前摆在时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牛利面前的一系列难题。  2018年,投入重金重建的广州大学为了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
【背景说明】  1.诵读内容:李清照《如梦令》、《点绛唇》、《醉花阴》、《一剪梅》和《声声慢》五首词。  2.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3.学生课前已经通过书籍、网络对李清照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词人  师:生活中有本事的男人被称为英雄好汉,把有本事的女人称为——  生:女中豪杰。  师:你知道哪些女中豪杰呢?历史上的,传说中的,现代社会的,都可以。  生:武则天。 
《小桥·流水·人家》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自读课文。参加南昌市园丁杯教学竞赛时,列入第八册第一组“走遍千山万水”专题。本文词句优美,联想丰富,脉络清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周庄的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恍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镇周庄所特有的淳朴典雅的风韵,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周庄的喜爱之情。根据对教材的解读与学情的把握,整堂课以周庄的“淳朴典雅 风韵依然”为主线,以“美”贯穿,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语言,品桥
如果将世界比作人体的话,那么数学则是人类用来严格描述人体大小、形状甚至骨骼连接位置等的具体手段。但数学的作用远不止于此,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工具,人们早已在数学的基础上,将其与生物、物理、化学及社科经济等学科结合,并将其应用于现实世界中人类遇到的任一问题。而在由人类构成的群体社会中,通过将数学统计学与流行病学结合,则可以有效地预测出某种疾病的发展趋势。从一定程度来说,它更像一张经过精密计算而织成的网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发现必须经过实验探索和验证。因此,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使实验教学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而实验教学的作用就更为世人所瞩目。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就非常喜欢科学探究活动
“这是我研究生毕业刚刚分配到石科院时的工作照,那个时候我才20多岁。”随着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石科院”)副院长聂红的介绍,记者看到照片上一位穿着工作服略显青涩的年轻姑娘,眼睛紧紧盯着仪器上的参数,手里认真地将数据记录在工作日志上。  “这是我担任十五室主任时,向李大东院士汇报工作。他既是我的领导,又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对于我的帮助和教诲让我受用终生!”对于照片中站在自己身旁的这位清
苏联沙·阿·阿莫纳什维利《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中讲道:平等相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和师生交往方式,是学校生活赖以建立的支柱;在这种合作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儿童,才能形成理想教育所期待的一些特点:热爱思考、有自学能力、有组织工作和交际的才能、有创造的才能、具有社会责任感。  课标也强调“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
一、立足于“三维”目标的小学思品实践性作业设计    1.以知识与技能为双基的实践性作业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人们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经验,而是为了提高认识事物的水平,掌握认识事物的方式与规律。然而,课堂学到的知识是僵硬的、单一的、接受式的,加上学科知识的理论性与抽象性较强,学生往往会觉得学习枯燥乏味。鉴于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以知识与技能为双基的实践性作业,
策划人语:  新课程实施以来,古诗文课堂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学科的一块“硬骨头”,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江西省南昌市小学语文学科从解决真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出发,申报了省、市十一五课题“古诗文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26所学校和100多位老师潜心研究,并带动全市近千名教师积极投入到古诗文教学研究中,掀起了古诗文教学研究的热潮。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该课题小组总结出古诗文教学策
“互联网 ”给产业带来的变革将是一个持续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的新技术、新业态,而且技术以及技术路线、商业模式的迭代速度会明显加快,一些产业的格局会发生频繁调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界面也会更加模糊。创新会更多地发生在产业交叉和融合的领域,发生在传统产业最落后、最容易被突破的环节或痛点。相应地,在这个变革过程中,政府如何调整管理思维和行为方式,对“互联网 ”能走多远会产生关键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