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月话中秋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an91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崇拜月神的由来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清澈如水。中国人每到这一天的夜晚,都要全家团聚赏月,品尝月饼、秋果,共享天伦之乐,所以,中秋节在中国民俗节日中又称“团圆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十六两天的夜晚,月亮分外光明、圆满。民谚更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为此,不知有多少诗人为之动情而诗兴大发。如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诗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都给人以无限遐想。崇拜月神,在中国由来已久,源于远古先民图
  腾信仰中的“天体崇拜”(自然崇拜)。古人对月亮的盈缺不理解,抱有很大的神秘感,月球表面因受太阳光的折射而出现黑色斑影,更使古人惊讶并产生种种幻想。由于太阳和月亮给人类带来光明、温暖,日、月合在一起就是“光明”的“明”字,太阳的光和热给人类带来力量和生活上的极大方便。所以早在人之初时代,“太阳神”和“月亮神”不仅是中国古人崇拜的神灵,而且几乎是全世界一切古老民族,如古埃及、古印度、古波斯、古玛雅人等顶礼膜拜的图腾神。
  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尚圆理念,源于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与“以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圆,周而复始,循环往返,永存永生,是古人追求和谐、美满的标志。古人认为,天上月圆之时,人间也要团圆。所以,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就是:团圆、和美、平安、快乐。
  
  中秋节与中原民俗
  
  中原各地欢度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大致相同。有道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夜晚,全家老少欢聚一堂,遵循传统习俗,履行如下一些程式。一是拜月。明月高悬,全家置条几、方桌于庭院中,桌上置放香烛,寓意“香火不断”;水果有石榴,象征多子;葡萄寓意子孙绵延不绝;而隆重推出的自然是月饼,俗称“团圆饼”,象征合家团圆,生活甜甜蜜蜜。在鞭炮声中,全家老少起身,在年长者率领下焚香、祭拜“月神”。在虔诚的祭拜中,祈祷五谷丰登,合家幸福、平安。二是赏月(又称嚼月)。说白了就是全家人分吃月饼,由年长者将各种馅儿的月饼分与家人共享,称为“赐福”。儿孙们细嚼慢咽,象征为老人“嚼灾”(吃掉灾难和晦气)。明月高悬,一家人围坐在月下说古论今、谈笑风生,共享天伦之乐。而豫北(黄河以北)浚县的中秋民俗则另有特点,据《浚县志》记载:是夜,由家中妇女年长者主祭。置案月下,以月饼、锅盔(旧时买不起月饼的农家皆用面粉自做锅盔)、果品等供祭嫦娥。另将新鲜毛豆少许及清水一碗置于案下,名曰“供月兔”。拜月后,合家欢宴,分食月饼,饮团圆酒,尽兴而散。翌日(八月十六)晨,妇女携带月饼、果品回娘家与娘家人团聚。
  浚县中秋民俗最大的特点是人情味儿十足。既虔诚供奉月神,也不冷落怠慢在月中捣药的“兔儿爷”(玉兔);妇女们既团圆了婆家,又和美了娘家,可谓周到、圆满。另外也让人从侧面感悟到史前母系社会中妇女主宰生活的原始文化活态传承的遗痕,彰显出中华民族重亲情、讲和睦、通情达理的高尚品格。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大同之中必有小异。豫南地处淮河以南,宜人的气候、优美的景色,使豫南质朴的民风中又多了几分浪漫。豫南地区在拜月、赏月之后,青年男女又多了一项“走月”的习俗。当地老人们说:“月光菩萨以慈悲为怀,遇有少男、靓女祈求美满婚姻者,必从中牵线、撮合,促成好事。”因此,八月中秋拜月之后,痴情少女都要在花前月下,向月光菩萨敞开心扉、倾诉隐私。记得有一首民歌是这样唱的:“闷煞人小女独坐月光下,想起俺那个白脸的小冤家。心神不定俺睡不着也吃不下,拜三拜奴求求您月光菩萨。掏心窝俺对您说说心里话,菩萨您在月宫居高临下,俺求您替小女奴家照察照察他。俺对他是一百个真心实意,可就是摸不透他对俺是真是假。拜托菩萨您牵红线从中多说好话,就让那薄情郎一心一意想着奴家。倘若是奴与他真能喜结连理,到那时一定备重礼抽血您老人家。”民歌来自生活,道出农村少女的一片痴情。中秋之夜花好月圆,豫南水乡的姑娘们都要盛装打扮,或寻找意中人互诉衷肠,或三五成群徜徉在月光下,寂静的田野中不时传来阵阵银铃般的笑声。
  传说玉兔一年四季在月中的桂树下捣药,人食其药能长生不老,所以穷苦的人们又把消灾祛病、益寿延年的愿望,寄托在玉兔的身上。按照世俗的规矩,既然有求于玉兔,自然要香火、水果供奉。据清《燕京岁时记》载,每到中秋,市上出售“月宫纸马”,上绘月光菩萨像,下绘月宫捣药之玉兔,立而执杵(捣药工具),藻彩精致。除出售“玉兔神马”(木版印刷品)外,民间还出售一种泥塑彩绘的“兔儿爷”,又称“兔子王”。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大小不一,有高达五尺者。兔儿爷大都将帅打扮,头戴金盔,身穿铠甲,斜披大红战袍,背插五色令旗,手执金瓜,威风凛凛地坐在虎背上,俨然是王者风范。还有一种小型“兔子王”,用手牵引,嘴能一张一合,俗称“刮嗒嘴兔儿爷”,最受儿童欢迎。北京地方曲艺“京韵大鼓”中有一段:“荷花未全谢,又到了中秋佳节。家家户户都把月饼切,香蜡、纸马供奉兔儿爷。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乐,整杯盘,猜拳行令同赏月。”往昔,老百姓把消灾祛病的愿望寄托在玉兔身上,实际上是上古时期先民崇拜动物图腾的遗风,如今,风俗节令中所谓的“神灵”兔儿爷,早已转化成为一种供人观赏的民间艺术品和儿童玩具了。
  
  有关中秋节的神话传说
  
  1、嫦娥奔月
  出于《淮南子·览冥训》及多种典籍中,说后羿射下九个太阳之后,大地从灰烬中复苏,禾苗青绿,万民欢腾。羿因射日有功,西王母赠其长生不老仙丹一粒,羿拟与爱妻嫦娥共享,不料,却被自私的嫦娥一人独吞。嫦娥吞食仙丹后,身轻似燕飘向夜空,玉皇得知后,怒其品行不端,降旨,罚其在冰冷、没有人烟的月亮上修身养性、悔过自新。数千年后,嫦娥果然修成正果,得道成仙,被玉皇封为“月神”。老百姓尊其为“太阴星君”、“月光菩萨”或“月神娘娘”。对此,唐代诗人李商隐有感而发:“云母屏汉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羿因射日有功,得西王母赠长生不老仙丹,羿怜爱妻子不忍独食,便将仙丹转交嫦娥。不料此事被羿的徒儿逢蒙知晓,他顿生歹念,便趁羿外出狩猎时,威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自知不是逢蒙的对手,又恐仙丹落入逢蒙之手,情急之下,便将仙丹放进口中,不料在与逢蒙搏斗中,竞误将仙丹吞入腹内,顷刻间身轻似燕飞向夜空。嫦娥虽误吞仙丹却有口难辩,被玉皇大帝罚入冷宫与玉兔为伴。再说地上的后羿,自打嫦娥升天以后,日夜思念妻子,盼望她能早日返回人间,夫妻团聚。所以每年中秋月圆之时,便拿出水果、食品祭拜上天,祈求夫妻早日团圆。羿的一片赤诚感动了左邻右舍,后来,每年一到八月中秋之夜,人们都主动走出 家门,陪羿一同祭月,祈求月儿圆时,后羿与嫦娥也能团圆,这一天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嫦娥原名垣娥,因避汉文帝刘恒的“恒”字,遂改“垣”为“嫦”。关于羿与嫦娥是夫妻关系的传说,源于汉·张衡《灵宪》一书:“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奔月……是为蟾蜍。”月宫又称“广寒宫”,但还有一个名字叫“蟾宫”,“蟾精”入住“蟾宫”似乎更合情合理。如此说来,“蟾宫”似应在先,而“广寒宫”(月宫)的提法似应在“蟾富”之后,事实上嫦娥这个美丽的女子形象,在汉以前的文献记载中尚未出现,笔者推论,嫦娥的出现似乎应该是在汉唐之间的事情,因为,唐代民间已经出现“唐明皇夜游月宫”的故事了。
  
  2、玉兔的传说
  早在先秦时期,便已经出现有关“月兔”的记载。楚国诗人屈原,在其哲理性诗篇《天问》中,就曾对月兔发出质疑:“月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作为物证,已出土的两汉时期的画像石上多见“玉兔”和“月蟾”的造型。究竟先有“玉兔”还是先有“月蟾”,学术界争论了多年。上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画,在沉睡两千多年之后,向人们展示出它无与伦比的艺术和史料价值。就在这幅帛画中,明确地画着一轮红日当中站着一只乌鸦(金乌);而另一弯新月中,却赫然立着一只“蟾蜍”和一只“兔子”。原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月兔”和“月蟾”已经并存于中秋神话之中了(《抱朴子》一书也有详细记载)。
  然而关于蟾蜍和玉兔的关系,闻一多先生却另有一说,大意是:蟾蜍的“蜍”字与玉兔的“兔”字谐音,久而久之人们便读走了样,把蟾蜍一分为二,变成“蟾”与“免”了,一名析为二物。于是,汉唐以后的月宫神话中,便出现了蟾蜍与玉兔两个精灵并存的形象。之后,玉兔之说逐渐占据优势,“玉兔”一词,在历代诗人眼中也成了月亮的代名词,而形象丑陋的蟾蜍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兔子洁白、温顺、善良,古人称其为“瑞兽”,被尊为十二生肖神之一。据先秦典籍记载:“玉恒星散而生兔,称玉兔。”民间传说,玉兔是玉皇大帝收养的宠物,故称“玉兔”。关于玉兔的故事和传说很多,历代诗人对玉兔也多有描述,如三国至晋朝时期的诗人傅成在其《拟天问》中写道:“月中何有,玉兔捣药”,宋代辛弃疾《中秋词》有“著意登楼瞻玉兔”,陆游在《梅诗》中写道:“月兔捣霜供挽骨。”从这些诗句中也可以看出月宫和玉兔的密切关系。
  
  3、吴刚伐桂的故事
  毛泽东脍炙人口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有一句“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意蕴深厚。关于吴刚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一书中,故事大意是:吴刚本是天宫站殿将军,因狂妄气盛,触怒玉帝,被罚入月宫砍伐桂树。圣旨说,待桂树砍断之时,便可返回天宫复职。吴刚哪里知道,这株桂树本是玉帝亲手栽种的神树,有奇特的再生能力,吴刚一斧头砍下去,砍出了一个缺口,等他把斧子拔出再抡起来的时候,缺口已复旧如初。吴刚无奈只好夜以继日地砍下去,据说至今还没有把桂树砍倒呢!
  
  4、唐明皇中秋游月宫
  唐人小说《神仙感遇传》与《仙传拾遗》等书中都记载有这个故事。故事说:唐开元年间中秋之夜,月光如洗,唐明皇与法师罗公远(传为得道仙人)同在长安宫中赏月。唐明皇突发奇想说:“如能上月宫看看该有多好。”法师道:“万岁欲赴月宫并不难。”说罢,就把手中拐杖往空中掷去,顿时空中浮现一座银色大桥。于是法师搀扶唐明皇走上银桥,明皇只觉耳旁清风徐徐,眨眼间眼前一片明光,越向前就越加光亮耀眼,而且寒气逼人。只见面前有一座巍峨宫殿,光芒四射,罗法师道:“启禀万岁,此即月宫也。”宫中走出嫦娥与数名美貌仙女,皆身着白色衣衫,翩翩起舞,舞姿轻盈美妙,舞曲悠扬婉转,十分动听。精于乐律的唐明皇闻所未闻,忙问罗公远此何乐曲,如此优雅动听。罗法师道:“此乃《霓裳羽衣曲》也。”唐明皇暗暗记下曲谱。时至深夜,唐明皇心满意足,与罗公远返回人间。途经潞州城,往下眺望,只见月光下,城郭房屋像画一样美丽。唐明皇兴犹未尽,很想吹一曲笛子,左右忙呈上玉笛,唐明皇即兴吹奏一曲,果然扣人心弦。唐明皇乘兴又抓起一大把金钱,从空中撒下,随后返回宫中。事隔数日,接潞州太守报喜说:“八月十五夜,空中有神仙奏乐,还下了金钱雨。”他们哪里知道,这都是风流天子唐明皇干的事啊!后来,唐明皇便训练宫中的乐师和舞伎们,按照他记录的曲谱编舞排练,据说,这就是著名的《霓裳羽衣曲》的由来。
  
  5、有关“月饼”的故事
  有人说“月饼”始于明代,其实不对。早在北宋时,月饼的雏形已经出现。中原地带自古产麦,以面食为主。最早称面食为“饼”,始于春秋战国墨子《耕柱篇》。到了汉魏时期又出现了炉饼(烧饼)、笼饼(蒸饼)和油饼等。之后便有了面内加糖的月饼雏形。宋代诗人苏轼有诗“小饼如嚼月”。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一书中说,月饼是蒸作以食的饼食,证实“月饼”这一名词,最早见于典籍是在宋代。到了明代,月饼便愈做愈精,已成为八月中秋祭月的供品了。清代以后风气更盛,《燕京岁时记》说:“中秋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模压)月宫蟾、兔之形。”月饼好吃,全靠里面的馅儿,关于月饼和月饼馅的来历,民间也有自己的传说。相传七仙女私自下凡与董永婚配,因触犯天条,被天兵天将抓回天宫。七仙女给董永撇下一个男孩,男孩长到十来岁后,因思念妈妈,每晚都蹲在老槐树底下哭喊着:“妈妈呀,您在哪儿呀?我想您呀!”哭声惊动了月宫中的伐木将军吴刚,他屈指一算,知是七仙女之子,立即偷偷下凡,施展法术将小董永带回月宫。七仙女母子相见,悲喜交加。喜讯传开,天上众仙女纷纷赶来,这个端一碗核桃仁,那个捧一兜花生仁,另一个送来一大把芝麻仁,更少不了白糖、蜂蜜、小磨香油等等。说笑间,吴刚又送来一大碗香气扑鼻的桂花。于是七仙女就用香油和面粉,做成面皮儿,再选五种果仁,配上蜂蜜和桂花搅拌成馅儿,按照圆月的形状,做成了香甜酥软的月饼给儿子吃。不料消息走漏,玉皇大怒,传旨将小董永送回人间。后来小董永长成人做了大官后,便下令让老百姓按他提供的方子,做成“五仁”月饼,每年中秋合家团聚、拜月吃“月饼”。从那以后,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永远传了下来。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近些年来,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有了极为明显的提升.我国更是迈入了信息化时代的行列,在其时代发展背景下,互联网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其被应用在我国
目的:对比分析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56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给药方式分为对照组(2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能够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如何让学生在这个阶段进行有效学习是小
世界房地产市场影响到经济形势的走向,房地产泡沫对经济形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对世界房地产泡沫的观察,总结出房地产泡沫各阶段的特征及影响。其次,通过对重要
在当今新形势之下,企业如果想要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就必须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所以,发展优异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整个企业来说,是需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受新课改的影响,意识到了学生综合能力、自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体会到了人才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开始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为学
作文教学的开展,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将文字转化为语言,能够进行表达和运用,所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要探索运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
应试教育下,我们高中生在化学学科学习方面过于依赖书本知识,多是被动的填鸭式教育.在目前我们的化学学习过程中,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尤其是在创新思维方面,缺乏创新意识,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发掘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六合路;一清路、二雅路、三秀路、四明路、五环大道、六顺路、七雄路、八方路、九通路背后哲学意义,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发现路名变迁背后折射出的时代变迁与历史大势。从发展与传承的角度探讨数字老街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可行性。   关键词:路名 哲学 含义 历史 传承 开发   人们常说“大武汉”,武汉的魅力在一个“大”字中展露无遗。城市面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