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面前示弱

来源 :可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Ha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1岁时,她带着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离开上海,去了以色列,开始艰难谋生。为养家糊口,她开始做中国的传统美食春卷,卖给当地人吃,每个春卷能赚七毛钱。
  和面、包春卷、煎炸、站在寒风凛冽的街头兜售,一切对她来说都是挑战。她对三个孩子说:“现在我们的处境很糟糕,你们看该怎么办,才有可能走出困境?”三个孩子中,最大的也才12岁。因为妈妈的信任和求助,他们没有游离于困境之外,而是积极与妈妈同舟共济,参与到卖春卷的生意中,用稚嫩的小手牵着妈妈的大手迎战生活。
  晚上,当菜市场的摊主都打算收摊时,三个孩子便开始逐个收购他们卖剩的菜,因为价格可以便宜很多。他们将收购来的剩菜一筐筐朝家里提。因为力气小,三个人只好采取“游击战”,先合力提过去一筐,放下,再回去提另一筐。他们对妈妈说:“妈妈,这样成本会低一点。”
  后来,大儿子发现中国的许多生活用品和民族特色产品在以色列很受欢迎,便通过快递的方式,从中国进货,卖给以色列人,赚取差价。
  她从没向邻居借过一滴油、一勺盐、一粒米和一颗糖。家里的东西用完了,一家人没得吃,就饿一餐。
  等两个儿子都服完兵役后,她把三个孩子叫到跟前,说:“现在,你们要承诺,几年后每人送一样东西给我,而且是能放在我手上的。”孩子们都很聪明,知道妈妈的言外之意。大儿子说:“我会放一把房门钥匙。”二儿子说:“我会放一把车钥匙。”小女儿说:“我还赚不了大钱,我会放一把首饰盒的钥匙。”
  为了兑现对妈妈的承诺,几个孩子拼命地努力。几年后,在以色列钻石交易所上班的大儿子给她买了一块劳力士金表,并在上海浦东给她买了一套288平方米的房子;而自己开了一家跨国公司的二儿子,给她买了一辆豪华汽车;还在读大学的小女儿,则利用课余时间打工,为她送上一串串首饰。
  现在,两个儿子都已是千万富豪。更让她高兴的是,孩子们都很节俭。为了不浪费袜子,大儿子在卫生间里贴上一张字条:不要忘记定时剪趾甲。每次出门前,二儿子都要带上一瓶水,然后对她说:“妈妈,帮我做一块三明治吧。”一个千万富豪,却从不在外面吃饭。做母亲的她感到无比欣慰。
  她,就是犹太后裔沙拉女士,一个有着犹太血统的中国妈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躲避德国纳粹的残害,父亲来到中国上海,之后生下了她。1992年,中国和以色列正式建交,41岁的沙拉去了以色列。作为中国第一个去以色列的犹太移民,她的自立自强,被看作中国女性的典范,以色列各大报纸、电视台争相报道。
  当她重回中国时,许多媒体对她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争相询问其中秘诀。她的回答却是:“没有秘诀,因为我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和索要!”
  (摘自《羊城晚报》)
其他文献
12年前,我独自登台表演喜剧,脑子里全是台词。在后台等着上场时,我一次次上厕所,连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次了。  谢天谢地,我总算把这一切应付过去,大家对我的表演还很满意。我却意识到,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应付演出之前的紧张状态,我就不可能一直坚持下去。  一次,在去英国参加喜剧节时,我看到一样东西,从此改变了态度。  当时,我待在旅店房间里,电视上正在播放《星球大战》,里面的人物都说法语。这真是让我大开眼
期刊
诗人,是个含义复杂的称呼。眼下,忽然听见谁说“我作了一首诗,跟你分享一下”,便忍不住五官移位,表情复杂。这说明两件事:第一,我不再年轻了,过了所谓的“诗歌年龄”;第二,我还不够老,不属于被朦胧诗教化过的那代人。  大学时有位老师,爱到星巴克小坐,一脸“雕刻时光”的感觉。那张分辨不出到底是二十多、三十多还是四十多岁的脸,似乎明明白白写着“诗人”二字。他一脸恬静地念到一句“We sit on the
期刊
吵出交情  那天,我刚到酒楼打工,端着一大堆满是菜汁的盘子进厨房。大李在过道里躬着身,在冰柜里翻找什么。“让一让,让一让。”我嘴里喊着,手下没了劲,眼看盘子就要掉到地上。大李如同没听见一样,仍堵住过道慢条斯理地翻找。  “砰!”一只盘子掉到地上摔得粉碎。大李这才转身,帮我接住那堆摇摇欲坠的盘子。“你聋啊,让你躲开,却站在那儿不动,好狗还不挡道呢。”我气不打一处来,冲他嚷嚷。厨房的人忍不住笑了:“你
期刊
咱不能重色轻友  我洗完澡,穿一条夏威夷风情的短裤,躺在沙发上看电视。门铃突然狂响。开门后,我发现一女的披头散发,只穿一条超薄超短的睡裙。她羞涩地说:“大哥,借你家电话使使。”  我家对面住的是一个警花和她父母。警花工作忙,一个月回来一两次。她刚出门扔垃圾,一阵风把门带上,她回不去了。  这警花叫林青。再回家时,她就大大咧咧喊我“右李”,说她家做了酸菜饺子或桂花鸡,让我去吃。蹭饭就蹭饭,咱平时也没
期刊
美国前总统林肯的父亲曾以低价在西雅图买到一处农场,农场里有许多石头。林肯的母亲建议把石头搬走。林肯的父亲反对:“那是一座小山头,根本搬不了,要不主人不会便宜卖给我们。”林肯的母亲带着几个孩子开始挖石头。没过多久,石头全被搬走。那些石头都孤零零的,根本没有连着山,挖上一英尺,就能晃动。  林肯的父亲不去搬动那些石头,大概因为他心里也压着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名叫“不可能”。其实,只需一点勇气,只
期刊
凶猛的朋友  23岁的詹姆斯是南非摩荷洛河罗野生动物保护中心的巡查员。他要在辖区内不断巡视,防备偷猎者,救治受伤的动物。  盛夏的一天,詹姆斯驾车行驶到一片灌木丛前,听到一阵沉闷的叫声。这是愤怒的犀牛发出的叫声。  詹姆斯赶紧抓起猎枪,跳下车。穿过几株高大的灌木,三头犀牛进入他的视野。一头体形强壮的雄犀牛不可一世地站着,另两头则满身是血倒在地上。詹姆斯并未发现偷猎者。  他正想上前,倒在地上、体形
期刊
情感萌动  2007年9月,女儿珊珊升入初二,我和丈夫给她找了个家教。  按照约定,家教李威每周来家里辅导三次。他是大三学生,帅气、阳光,还在校学生会任职。当李威出现在女儿面前时,她淘气地吐了一下舌头:“大哥哥帅呆了。”李威的脸红了。随即,他严肃地说:“上课时,请叫我老师。不上课时,你可以喊我哥哥。”  珊珊依旧嬉笑着,有些挑衅地说:“当我的老师可不容易。我只要想学习,成绩很快就能上来;不想学习时
期刊
结婚17年,我对哈文是越来越怕。如果不出意外,到我安详地告别世界那天,这都是件闹心事。这辈子我怕过谁啊?我敢跟我爸拍桌子,跟领导拍桌子,我没做什么亏心事儿啊,可我怎么就这么怕哈文?  凡是她不允许而我做了的事,比如喝酒,我就得央求所有目击证人替我保密,我怕她;只要她一瞪眼,一生气,我顿时就像老鼠见了猫,把自己缩到最小或者干脆消失,我怕她。我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劈头士”——劈头盖脸谩骂的人士。她的经典
期刊
去南京出差,在饭桌上认识了杨总。他四十多岁,一米八的个子,北方人性格,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笑声爽朗。他特别健谈,从头到尾几乎是他一个人在讲故事。  新冬的第一场大雪还没化尽,小包间里温暖而祥和。一桌子人,八九张红扑扑的笑脸全部迎合着杨总。他是房地产公司老板,很有钱。他讲的不是钱,也不是笑话,而是他的妻子和儿女。他妻子善良能干,儿子已经上大学,女儿才八岁。他们家雇得起保姆,却凡事自己动手。  他每天
期刊
康拉德希尔顿是美国旅馆业巨头。他曾说一生得到的最大启示,来自12岁那年的经历。  当时,在美国西部,人人都带枪,他父亲格斯希尔顿却不带枪。希尔顿问父亲:“为什么不带枪?”父亲回答:“带枪的人必须依靠他拔枪的速度,不带枪的人需要的是智慧。我相信智慧的力量大于武器的力量。”  希尔顿很快领教了父亲的智慧。一日,父亲在一家小酒馆被一个醉汉拿枪逼着,答不上任何一个问题,就会立即被打死。希尔顿吓得心惊肉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