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只是关注内部事物的制药公司是不会成功的,成功的制药公司必须把顾客、医生和研发人员都包括进来,必须和外部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博福-益普生制药集团执行总裁让-吕珂·白兰格
每年产值4000亿美元的制药行业正面临着突如其来的窘境。制药公司在过去10年中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股价一路上扬,现在却接二连三地遭受打击。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全世界的药品实验室中,寻找新药的科学家们常常徒劳无功,以往突破性药品的专利权又一个接一个地到期,而病人们则要求使用廉价的仿制药,排斥高价的新药。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小型的跨国制药集团怎么生存和发展呢?
与百时美施贵宝去年190.9亿美元的销售额相比,销售额为7.04亿欧元的博福-益普生实在是个小字辈。这家成立于1929年、总部位于巴黎的私营制药集团现在在80多个国家有自己的生产厂、科研中心和推广队伍,去年销售额中有过半收入来自法国之外。该公司的特点是在生物技术和天然活性成分提取两方面颇有建树。
今年年初,在制药工业中有27年职业生涯的让-吕珂·白兰格(Jean-Luc Belingard)担任博福-益普生集团的执行总裁。“我要实施一种独特创新的联盟战略,发展新的合作伙伴,将集团的整体活动纳入联合协作的轨道。”54岁的白兰格说。
《商务周刊》:近期您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白兰格:近期我有两个工作重点。毫无疑问,最重要的是管理研发过程,提高研发效率。效率的提高意味着缩短药品从实验室到上市的时间。你知道,医药这个行业的游戏名称就叫做“创新”。那些在市场上能取得不断成功的公司都是要定期推出新产品的公司。我工作的第二个重点就是增加公司的国际化程度。医药市场是个全球市场,你需要做的是在北美、欧洲和亚洲这些市场平衡你的研发力量。
《商务周刊》:您刚才提到要加速药品上市的时间。目前市场上已存在许多疗效不错的药品,但现在的情况越来越是这样:制药公司花了很长的时间、投入了很多资金研发的新药的疗效只比现有的药品稍好一点,但价格却高得多。您怎么看待这种状况?
白兰格:创新有两种方式。最彻底的方式是推出全新成分的药品,我们公司正在这么做,博福-益普生正在研发的新药中有15%是全新配方的药品。但同时我们也在提高我们现有药物的疗效。显然后者从研发到上市的时间要短得多。
《商务周刊》:博福-益普生2001年的业绩很好,您总结这得益于严格的管理和对研发的大量投入。
白兰格:在制药行业,赢利是关键。必须要有足够的赢利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去。我们公司每年投入17%的营业额在研发上。
至于管理,制药行业和其他行业相比,更是一个和人打交道的行业,特别是研发过程。除非你提供给研发人员合适的环境,否则你投入了那么多资金和时间的研发就不会取得成功。你要花巨大的精力去招人,去培训他们。在医药领域,人的管理比任何一个领域都要突出。
《商务周刊》:有没有什么值得推荐的具体的管理方法?
白兰格:培训、培训、再培训。培训并不仅仅针对公司内部,也针对公司外部。比如现在我们举办这次研讨会,在这里,我们和这里的医生有了接触。一个只是关注内部事物的制药公司是不会成功的,成功的制药公司必须把顾客、医生和研发人员都包括进来,必须和外部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商务周刊》:由于仿制药的大量存在,很多制药巨头的利润都大幅下滑。达菲林和达纳康这两种药几乎占据了博福-益普生全部药品销售额的半壁江山。请问,这两种药的专利保护什么时候到期?您怎么应付仿制药的挑战?
白兰格:我们在短期内还没有任何专利到期的问题。这两种药的专利保护一直到2008年和2010年。另外,达纳康这种药非常复杂,我们认为短期内没有人能够仿制。
《商务周刊》:博福-益普生准备在2003年的时候上市。从一家私人公司到一家公众公司将会带来巨大的转变。请问你们公司都在做哪些准备?
白兰格:我们需要准备任何事,采用国际的财务标准,简化运作流程等等。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是一直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来操作的话,我们不会像现在这样成功。
《商务周刊》:博福-益普生集团2001年的销售额为7.04亿欧元,在制药行业还只能算个小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制药市场,您给集团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是什么?
白兰格: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医药工业中,博福-益普生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其专业化的战略上。集中精力,针对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手段的疾病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我们的首要目标。
在未来几年,我们的发展战略建立在3个方面,这是集团能够成功的关键。
首先,进一步细化治疗领域,改善公司运作;其次,在研发和商业运作上,采取积极的联盟政策;最后是继续国际化。
集团的未来,依赖于我们对分子的开发和发掘新产品,以便对未开发的治疗领域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同时,还取决于我们的重要产品能否在市场上一直保持领先地位,能否占领新的市场,特别是能否占领我们首要目标之一的美国市场。
《商务周刊》:将近60%的营业收入来自法国之外。现在中国的制药厂商、特别是中药生产商也迫切希望打进国际市场,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的?
白兰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紧跟市场。你要和未来的处方医生搞好关系,接近顾客也是你要做的事。我给中国同行的建议是,要在早期的目标市场建立研发中心,了解当地市场的需求,然后按照市场的需求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