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人才与科技已成为竞争取胜的决定因素。对此,跨国公司在实施全球化战略中,已将人才上升为企业“第一要务”,不断创新人才理念与战略。主要有七大最新理念。
■ “无边界”理念——创建独自的企业精神争夺人才
杰克·韦尔奇执掌通用电气公司20年,创下了连续4次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球最受欢迎公司的记录。韦尔奇的“无边界”理念,成为他带领企业科技与人才创新,实施全球化经营的重要思想与企业精神财富。 "无边界"理念的实践,使通用公司培育起了独有的企业精神,让人们的思想与创造性随时都无边界地发挥,给人才创造出全新的企业环境。由此,通用公司集中了全球最优秀的企业家、科技创新人才和最优秀的企业员工。
■ “非平衡”理念——创新组织与制度争夺人才
研究跨国公司的争夺人才的招数,发现他们在不断打破平衡,以“非平衡”理念指导企业组织与制度的创新,建立企业人才任用、奖励和股权激励机制,以更加有效地争夺人才。在此方面,杜邦公司率先发起组织管理创新,大刀阔斧地实施公司组织机构大改组。杜邦还改革薪酬制度,对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给予股票期权激励,在CEO与高级人才薪酬中,股票期权占到65%。同时,公司使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相结合,动力与压力共存。每年有10%的科技人员因创新而受到重奖,有5%的不胜任者被淘汰,人才自身利益与企业命运结合得更为紧密。
■ “生物圈”理念——塑造本土化优势争夺人才
推行本土化战略,大力营造“生物圈”优势。如投资项目集中化,技术开发就地化,人才使用当地化等。如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多达2000多个,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重要的城市、区域都建立了制造、营销和技术研发机构。微软公司在中国聘用了500多名人才,IBM中国研究中心的70多名研究人员大都是中国培养的硕士生,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的研究人员中有近1000人来自中国的著名高校。
■ “共成功”理念——运用现代方式与手段争夺人才
“共成功”理念重要的一条,是转变传统的企业与雇员之间不平等关系,让员工与企业平起平坐,为共同的利益而奋斗。这一理念让人才迅速感到地位提高,其创新与劳动成果受到尊重的荣誉和使命感急剧上升。美国思科公司是1984年由2个人创办并快速发展起来的科技型企业。目前,思科在全球的员工已发展到3.4万人,年营业额130多亿美元。其中,设在中国的思科系统网络技术公司的员工超过550人,吸收了众多的中国高科技人才。思科企业成功的秘诀,主要体现在倡导企业与员工“共成功”理念,善于运用现代方式和手段争夺人才。
■ “能本”理念——放宽视野争夺人才
进入新世纪后,跨国公司的企业家们提出“能本”理念,主张提升人的能力与知识,更快地开掘人力资源和人才价值。宝洁公司在中国招聘人才,打出了“不强调专业对口”的旗号,更加看中的是人才是否具有优秀的合作精神、良好的交流能力、出色的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宜家公司废除过去的人才招聘“唯学历论”,不要求具有什么学历的人才,而更看重真才实学,使人才争夺的视野更为广阔。
■ “情感”理念——建立关系管理体系争夺人才
欧美企业习惯于重法律、轻情感。然而,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建立"情感"理念,建立和发展人才关系管理体系,挖掘和运用流出人才,取得了人才资源的长远效益。三星、英特尔等跨国公司都增设了知识主管部门,建立起人才关系管理特殊档案,详尽收集记载流出各类人才的去向、发展方向、联系方式等一系列信息,保持与流出人才的随时沟通。不少企业每年还定期开展与流出人才的联谊活动,广泛征求流出人才对企业发展的建议、意见和要求,“情感”理念使许多跨国公司的人才失而复得。
■ “幸运儿”理念——着眼社会与未来争夺人才
有企业家认为,在全球化人才争夺中,缓解人才流动压力最好的长远战略,就是着眼社会与未来,提前争夺未来人才。三星公司实施资助中国中学生到韩国等国家定向培养战略,既解决了优秀学生深造难的问题,又塑造了未来三星人才。西门子中国公司专门成立了高校联络机构,推进了对西门子的了解。美国科用公司对挑选出来的200名未来公司创新人才,给予每人2.5万美元的股票奖励,7年后划归个人所有,以激励人才。
■ “无边界”理念——创建独自的企业精神争夺人才
杰克·韦尔奇执掌通用电气公司20年,创下了连续4次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球最受欢迎公司的记录。韦尔奇的“无边界”理念,成为他带领企业科技与人才创新,实施全球化经营的重要思想与企业精神财富。 "无边界"理念的实践,使通用公司培育起了独有的企业精神,让人们的思想与创造性随时都无边界地发挥,给人才创造出全新的企业环境。由此,通用公司集中了全球最优秀的企业家、科技创新人才和最优秀的企业员工。
■ “非平衡”理念——创新组织与制度争夺人才
研究跨国公司的争夺人才的招数,发现他们在不断打破平衡,以“非平衡”理念指导企业组织与制度的创新,建立企业人才任用、奖励和股权激励机制,以更加有效地争夺人才。在此方面,杜邦公司率先发起组织管理创新,大刀阔斧地实施公司组织机构大改组。杜邦还改革薪酬制度,对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给予股票期权激励,在CEO与高级人才薪酬中,股票期权占到65%。同时,公司使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相结合,动力与压力共存。每年有10%的科技人员因创新而受到重奖,有5%的不胜任者被淘汰,人才自身利益与企业命运结合得更为紧密。
■ “生物圈”理念——塑造本土化优势争夺人才
推行本土化战略,大力营造“生物圈”优势。如投资项目集中化,技术开发就地化,人才使用当地化等。如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多达2000多个,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重要的城市、区域都建立了制造、营销和技术研发机构。微软公司在中国聘用了500多名人才,IBM中国研究中心的70多名研究人员大都是中国培养的硕士生,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的研究人员中有近1000人来自中国的著名高校。
■ “共成功”理念——运用现代方式与手段争夺人才
“共成功”理念重要的一条,是转变传统的企业与雇员之间不平等关系,让员工与企业平起平坐,为共同的利益而奋斗。这一理念让人才迅速感到地位提高,其创新与劳动成果受到尊重的荣誉和使命感急剧上升。美国思科公司是1984年由2个人创办并快速发展起来的科技型企业。目前,思科在全球的员工已发展到3.4万人,年营业额130多亿美元。其中,设在中国的思科系统网络技术公司的员工超过550人,吸收了众多的中国高科技人才。思科企业成功的秘诀,主要体现在倡导企业与员工“共成功”理念,善于运用现代方式和手段争夺人才。
■ “能本”理念——放宽视野争夺人才
进入新世纪后,跨国公司的企业家们提出“能本”理念,主张提升人的能力与知识,更快地开掘人力资源和人才价值。宝洁公司在中国招聘人才,打出了“不强调专业对口”的旗号,更加看中的是人才是否具有优秀的合作精神、良好的交流能力、出色的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宜家公司废除过去的人才招聘“唯学历论”,不要求具有什么学历的人才,而更看重真才实学,使人才争夺的视野更为广阔。
■ “情感”理念——建立关系管理体系争夺人才
欧美企业习惯于重法律、轻情感。然而,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建立"情感"理念,建立和发展人才关系管理体系,挖掘和运用流出人才,取得了人才资源的长远效益。三星、英特尔等跨国公司都增设了知识主管部门,建立起人才关系管理特殊档案,详尽收集记载流出各类人才的去向、发展方向、联系方式等一系列信息,保持与流出人才的随时沟通。不少企业每年还定期开展与流出人才的联谊活动,广泛征求流出人才对企业发展的建议、意见和要求,“情感”理念使许多跨国公司的人才失而复得。
■ “幸运儿”理念——着眼社会与未来争夺人才
有企业家认为,在全球化人才争夺中,缓解人才流动压力最好的长远战略,就是着眼社会与未来,提前争夺未来人才。三星公司实施资助中国中学生到韩国等国家定向培养战略,既解决了优秀学生深造难的问题,又塑造了未来三星人才。西门子中国公司专门成立了高校联络机构,推进了对西门子的了解。美国科用公司对挑选出来的200名未来公司创新人才,给予每人2.5万美元的股票奖励,7年后划归个人所有,以激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