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高等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ent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改进课程教和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等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
  作者简介:顾丹珍(1971-),女,上海人,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黄海涛(1978-),女,甘肃兰州人,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085”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48-02
  一、课程特点和学生情况
  1.课程特点
  “高等电力系统分析”是上海电力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生开设的学位课,在研一上半学期开设。课程以大规模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矩阵向量为研究工具,以计算机技術为主要研究手段,具有以下明显特点:理论性强,建模计算复杂;实践性强,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
  近20年来,电力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技术革新,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等的高速发展,使电力系统的构成和控制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二是制度创新,随着电力市场化的推进,电力系统分析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关注这些新问题及其解决思路也是本课程的任务之一。总之,理论性强、实践性强、新内容多是本课程的特点。
  2.学生情况
  经过了解,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是本科直接攻读研究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电力系统实际运行情况缺少直观认识。另外,存在一部分跨专业学生,他们在本科期间没有修习过“高等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本课程的学习对于他们而言就是“空中楼阁”,课程学习存在困难。
  综上,课堂教学时经常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学生对课程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课程建设目标与思路
  1.课程建设目标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建设,打破“一本教材、一个老师、一块黑板和一张卷子”的教学模式,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适应研究生学习节奏,掌握高等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自我完善提高能力。
  2.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一门精品课程必须具有以下特征:“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1]教什么和怎么教是其中的关键点。课程组结合课程特点,围绕“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与“经典与前沿相结合”,组织教学内容;具体教学环节中,贯彻“学知识”和“涨能力”并重的教学理念,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全面提升教和学的质量。具体思路框架见图1。
  三、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教学内容的整合
  根据教学大纲,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外延很广,涉及到电力系统分析的各个分支,如系统规划和优化、状态估计、静态安全分析、故障分析和电力市场等。课程组对所有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和选择,建立了如图2所示的课程内容体系。从图2可见,本课程的内容被分割成系统和市场两大版块,前者划分为4个子模块,讲授传统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的理论、模型和算法,适用于管制及放松管制下的电力系统;后者讲授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系统面临的新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学内容的构建强调理论性和实用性并重。每个子模块的内容中,均包括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两部分。基本理论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模型和算法等;实际应用部分是基本理论在实际生产中的典型应用,着重于如何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描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潮流算法及扩展”子模块为例,其内容结构如图2所示。在基本理论部分,介绍了潮流计算的数学模型和三个经典算法,在应用部分,先讲了潮流扩展算法的应用场合和应用背景,然后根据实际背景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扩展出新的模型和新的算法。例如,含“FACTS元件的系统潮流模块”中,首先介绍各类FACTS元件的原理和特点,建立元件的稳态模型,然后将它们结合到常规潮流解法中,给出含FACTS元件的系统潮流模型和算法。
  另外,教学内容的构建强调经典和热点并重。对经典教学内容,课程组选用多本相关教材,选择其中的精华部分予以介绍,并留有大量内容供学生自学。同时对一些前沿理论和应用,则辅以期刊资料更新知识,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2.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应用
  根据课程特点和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摒弃了单一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取而代之以讲授、自学、课题小组和研讨相结合的组合教学法。针对不同教学模块,将教学内容适当划分,设计成讲授、自学、课题小组和研讨各种方式的组合。表1中,以子模块“潮流算法及扩展”为例,展示此模块中教学内容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
  一般而言,对于基本理论中涉及到原理、建模和经典算法的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以课题小组为单位的算法的编程实现练习,强化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于实际应用方面的内容,课堂讲授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和课堂研讨为主。课堂讲授主要介绍此专题研究的背景、意义,适用场合,以及各部分内容的关键点。具体的模型和算法要求学生查阅指定文献,以小组为单位汇总,写出文献综述,制作PPT,参加课堂研讨。
  3.考核模式设计
  考核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检查和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二是通过考核的手段调动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传统期末笔试的考核方式,能够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不利于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理论、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编程,文献阅读和课堂研讨等,笔试的考核方式无法对学生在这些教学环节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把考核分为三部分:笔试、编程和文献阅读与交流,具体如表2所示。
  笔试部分主要检查学生对基本理论、模型和算法的掌握程度,采用闭卷或开卷的方式,一般安排在学期末;编程部分主要用于督促和检查学生对基本模型算法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贯穿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应题目,一般在开题后2周内提交,成品包括算法原理、流程框图、程序清单、结果分析及主要结论。评价成绩=小组分(基本分)+个人分(加分),即根据成品质量给予整体评价,然后根据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给予加分。文献阅读与交流环节针对实际应用环节,对于每个专题,布置相应题目,成品一般在开题后2周内提交,成品包括文献综述及相应PPT。评价成绩=小组分(基本分)+个人分(加分),依据成品报告质量和课堂讨论环节的表现给出。
  四、结论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课程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的改革和尝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形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良性互动,学习效果有所改善。当然,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课程组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放在教材改革上,采用编写讲义的方式,将多本教材和期刊资料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EB/OL].[2003-04-08].http://baike.baidu.com/view/3433188.htm.
  [2]齐晓慧,王永川,董海瑞.研究生“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82-84.
  [3]张俊芳,杨伟,吴军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2,24(4):12-15.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摘要:审计人才是审计事业的中流砥柱,要想很好地履行审计职责必须有优秀的审计人才作为基础保障。审计战线干部员工要解放思想、迅速转变观念,凝心聚力、迎难而上,以科学发展的创新思维不断推进审计转型。积极探索构建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以增值为目的的内部审计新模式,在促进公司依法经营、完善内控、防范风险、提高效益、严肃纪律和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审计工作;转型;创新
期刊
摘要:在高校实行双学位制,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针对华中师范大学大学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意在通过调查了解当前我国高校本科生双学位制的现状及问题,并试图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本科生;双学位制度  作者简介:田菊(1989-),女,河南信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龚添妙(1989-),女,湖南长沙人,华中师范大学
期刊
摘要:自由教育就是以自己为根据,自主选择和接受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教育内容,最终达到自由状态的教育。面对当今多元化的时代,自由教育是社会发展、自身发展以及培养人才的必然选择。但目前在自由教育的实践中存在自由、民主、理性精神的缺失等问题,可致力于制度的完善,解放教师和学生层面的自由,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最终真正走向自由教育。  关键词:自由教育;价值;实现  作者简介:张倩(1988-),女,山西晋
期刊
摘要:应用型本科教材的编写,是为了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材难以满足教学现状的问题。应用型本科教材的编写以社会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保证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突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材;编写模式  作者简介:
期刊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便于学生积累知识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出应渗透形成性评价理念,注重对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过程的监督和评价,以精品课网站为基础,充分利用多种即时通讯手段,建立了一套多维网络立体教学系统,这是对传统立体教学模式的拓展和延伸。根据调研数据和实施效果表明,该系统能够保证师生之间的即时交流,将课堂教学很好地延伸到网络教学当中,使得教学过程可随时进行,使得教学评价实现了公开、公正
期刊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为适应中国加入WTO而对外开放教育市场出现的新事物。它不仅吸收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大提高了学生技能水平,而且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使高校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理念。以淮阴工学院合作办学为案例进行分析,期望对淮安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制订有所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淮阴工学院;合作办学;对策  作者简介:王树乔(1982-)
期刊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一种理论教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使这一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能力培养要求相结合,是提高其教学实效性的关键问题。在该课程教学中实施“调研—互动法”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使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发挥,同时有利于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在一种更加开放的教学环境中推进这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其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迫在眉睫。指出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生态文明素质选修课和各门相关专业课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支渠道;校园生态文化活动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生态环保实践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  作者简介:周晓阳(1953-),男,湖南祁东人,南华大学政治与
期刊
摘要:全面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切实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可充分挖掘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分析大学精神的内涵以及大学精神的价值内涵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大学精神在强化学生对学校归属感和认同感、端正求学动机、改善治学态度、规范学习品行方面对学风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精神;高校;学风建设  作者简介:曹仁秋(1966-),男,福建南平人,福州大学应用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
期刊
摘要: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和重要形式,以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学形式应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创业素质构成中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要求,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达到课程教学与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有效协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业素质  作者简介:何凌云(1982-),女,甘肃陇西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