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充分认识我国公共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由于特有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我国是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有2亿左右人口受灾;年均死亡近万人;年均倒塌房屋350多万间,经济损失2000亿元,自然灾害频度高、分布广、损失大。
由于我国的公共安全基础工作薄弱,又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迅速发展的历史阶段,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全国每年发生的各类事故造成13万多人死亡,70多万人受伤。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2500亿元。多种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据统计,2003年全国按照规定报告的27种传染病发生近260万例,其中死亡6474人,死亡率是0.48/10万。2004年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7451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
近年来,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非正常死亡率约26‰(非正常死亡人数/死亡总人数×1000‰),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我国公共安全还将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二、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全面提高政府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三)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演变过程和发生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但是,要特别注意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往往发生次生、衍生事件、或几个突发事件同时发生。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穴Ⅰ级?雪、重大突发公共事件(Ⅱ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穴Ⅲ级?雪、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穴Ⅳ级?雪。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按照其严重程度、紧急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严重 ?穴红色?雪、严重 ?穴橙色?雪、较重 ?穴黄色?雪、 一般 ?穴蓝色?雪。
(四)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穴单位?雪制定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专项预案;
——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突发公共事件部门预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各地 ?穴市?雪、县(市)人民政府及其基层政权组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各企事业单位依法制定的应急预案等。
(五)建立健全应急工作体制、机制和法制
应急管理体制方面:主要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分级管理、分级响应、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指挥机构;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体系;建立健全以事发地党委和政府为主,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的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专业救援队伍、专家咨询队伍,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和预备役民兵的重要作用。
运行机制方面:主要是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包括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与响应机制、公众沟通与动员机制、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乡社会管理机制等。
法制建设方面:主要是依法行政,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并注意通过对实践的总结,促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不断完善。
(六)狠抓落实
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特别要抓好基层,包括社区、农村、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二是加强应急队伍和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尽快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三是组织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指挥和救援人员应急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四是抓好以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为主要内容的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作者系国务院办公厅应急预案工作小组副组长、国务院参事)
由于特有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我国是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有2亿左右人口受灾;年均死亡近万人;年均倒塌房屋350多万间,经济损失2000亿元,自然灾害频度高、分布广、损失大。
由于我国的公共安全基础工作薄弱,又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迅速发展的历史阶段,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全国每年发生的各类事故造成13万多人死亡,70多万人受伤。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2500亿元。多种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据统计,2003年全国按照规定报告的27种传染病发生近260万例,其中死亡6474人,死亡率是0.48/10万。2004年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7451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
近年来,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非正常死亡率约26‰(非正常死亡人数/死亡总人数×1000‰),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我国公共安全还将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二、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全面提高政府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三)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演变过程和发生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但是,要特别注意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往往发生次生、衍生事件、或几个突发事件同时发生。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穴Ⅰ级?雪、重大突发公共事件(Ⅱ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穴Ⅲ级?雪、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穴Ⅳ级?雪。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按照其严重程度、紧急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严重 ?穴红色?雪、严重 ?穴橙色?雪、较重 ?穴黄色?雪、 一般 ?穴蓝色?雪。
(四)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穴单位?雪制定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专项预案;
——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突发公共事件部门预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各地 ?穴市?雪、县(市)人民政府及其基层政权组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各企事业单位依法制定的应急预案等。
(五)建立健全应急工作体制、机制和法制
应急管理体制方面:主要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分级管理、分级响应、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指挥机构;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体系;建立健全以事发地党委和政府为主,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的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专业救援队伍、专家咨询队伍,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和预备役民兵的重要作用。
运行机制方面:主要是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包括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与响应机制、公众沟通与动员机制、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乡社会管理机制等。
法制建设方面:主要是依法行政,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并注意通过对实践的总结,促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不断完善。
(六)狠抓落实
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特别要抓好基层,包括社区、农村、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二是加强应急队伍和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尽快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三是组织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指挥和救援人员应急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四是抓好以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为主要内容的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作者系国务院办公厅应急预案工作小组副组长、国务院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