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导图使用了图像与颜色,把某些知识重点,利用图像进行呈现、标注,它把所学知识在我们的头脑中做了可视化思考与存储,因此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回忆起所学过的内容,提高了记忆力,借助画图来学习章节知识,学生觉得很容易接受。這样在学习中能用语言、文字或图形来表达,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关键词:思维导图 帮助记忆 归纳知识 图表 兴趣 激发
我们用思维导图结合语文、数学学科进行学习,发现学生用思维导图学习很有兴趣,那导图的精致,知识结构的完美,让学生很乐于对学科的学习。按他们的分享的话来说:“本来觉得学数学知识很枯燥无味,现在用导图形式感觉很容易掌握,很喜欢。”
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的《植树问题》这章节的学习中,我们尝试把这个章节的内容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组织学习,首先我们通读课本P106-108把例1、例2、例3先解读了一遍,发现有如下三个大类型内容:
一是两头都种:棵数=间隔数+1;二是两头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三是一头种一头不种:棵数=间隔数。
这样我们用导图的形式表示出来。解题中我们师生一起归纳了一般题型有如下几种情况:
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建筑物之间栽树问题,这种类型是属于什么类型呢?因为建筑物不可能栽一棵树的实际问题,所以属于两头不栽模型。绕池塘一周栽树,属于一头不栽一头栽。时钟五点整报时,敲钟五下,中间有四个间隔,这样的类型是属于两头都要栽。上楼梯一楼到五楼,中间经过四个楼梯是属于两头都要栽问题。上台阶问题是属于一头栽一头不栽问题。同时,和同学们一起探索两边都栽树,要把棵数乘以2倍。还有棋盘外围一圈摆放棋子个数多少也属于一头栽一头不栽问题。还有求间隔数问题,特别是锯木头要锯成8段要锯几下,经过探究发现:锯成8段需要锯7下,属于两头都不种。即:次数=间隔数-1,这样制造了一张导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了《植树问题》这章节内容的各部分内容及常见题类型。边画图,边归纳,边思考,学得不亦乐乎。特别是中下学生积极性明显转变,很让我感动。
小学生对图形比较感兴趣,他们平时很少接触这种图形学习方法,所以产生很强的好奇心,这样对于他们的学习非常有吸引力,有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对学习已经失去欲望了,平时懒得动手。但是一看到用图形来学习,马上提起笔来跟着写写画画,与大家一起归纳建构知识导图。这样知识结构清晰,脉络清楚,记录简单、有趣。而且只记录关键词,借画图来学习章节知识,学生觉得很容易接受,很有信心,所以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达到激发求知欲的目的。课标里指出:学习中能用语言、文字或图形来表达,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这说明我们学生学习数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喜好用他们的兴奋点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一、帮助孩子们建立知识结构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脑的记忆规律是由一条递减规律的曲线模型。如果一堂课的知识或一章节的知识内容不进行整理归纳,那么学生就会因为知识信息的繁杂而无法记住,更不用说在他们的脑海里建构知识网络,而在我们所学习的思维导图的形式是把知识建立一个导图的模型,建立起相互之间的联系,这样使学生在识记时更加容易,比如上文所述的《植树问题》的思维导图学习中,每层次只要记住有三个大类型,每个类型下有若干题型,非常简洁、清晰,而整个导图的核心是植树问题,当老师提到植树问题时,学生在头脑中就形成这样的一张导图,那么我们的教与学就达成了目标了。
二、帮助学生改变低效的思维习惯
在很多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内容纷繁复杂,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特别是中等、中下学生本来就学习的习惯不好,特别是学困生尤其需要优化他们的学习方法。在日常学习中所用的记录方式单一颜色、文字、符号等,都显得枯燥,这样的识记只是使用了左脑的功能。而现在利用思维导图做笔记时,则不但使用了文字,符号、逻辑等属于左脑的功能,同时也启动了图像,颜色、线条等右脑的功能。常使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全脑开发、激发大脑潜能,促使左右脑均衡发展。
而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再加工的创造过程,一张思维导图就是一副画,大量色彩、图像、关键词的使用,更多感官投入与使用,使学习过程变得活泼有趣,增强大脑左脑和右脑之间的神经联结,激发了大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创造力和想象力不仅仅是记忆力提高的基础,更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我们发现,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是由中心主题向四周延伸出几个主题分支,在每个主题分支后面,再延伸出子主题……,这种层级状排布及放射性思维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在思考所学习的课程内容时,对所学知识做分类、总结、提炼,对记录的知识点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它锻炼和强化了学生结构化思考问题的能力,做事更容易抓住重点与关键。
三、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法
我们知道,思维导图使用了图像与颜色,把某些知识重点,利用图像进行呈现呈现、标注,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它把所学知识在我们的头脑中做了可视化思考与存储,因此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回忆起所学过的内容,提高了记忆力,同时因为图像的绘制,它提高了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了其创造力! 还有,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在一张思维导图上记录下一节课,一周所学过的知识,甚至一本书的内容。它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50%到80%,节省了大量的重复记忆时间,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获取对所学过的知识整体把握和掌控,提高学习效率60%以上。
同时,在思维导图中可以利用连线等多种方式,标示出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逻辑推理等关系,因此它有利于学生掌握不同知识点内在联系,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推理演绎。我们不难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是预习、笔记、复习考试,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而且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提高语言表达,写作能力等,即使是在时间管理,计划安排,活动组织、加速个人成长等方面,思维导图可以创造出无数精彩的故事与案例。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维导图 帮助记忆 归纳知识 图表 兴趣 激发
我们用思维导图结合语文、数学学科进行学习,发现学生用思维导图学习很有兴趣,那导图的精致,知识结构的完美,让学生很乐于对学科的学习。按他们的分享的话来说:“本来觉得学数学知识很枯燥无味,现在用导图形式感觉很容易掌握,很喜欢。”
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的《植树问题》这章节的学习中,我们尝试把这个章节的内容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组织学习,首先我们通读课本P106-108把例1、例2、例3先解读了一遍,发现有如下三个大类型内容:
一是两头都种:棵数=间隔数+1;二是两头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三是一头种一头不种:棵数=间隔数。
这样我们用导图的形式表示出来。解题中我们师生一起归纳了一般题型有如下几种情况:
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建筑物之间栽树问题,这种类型是属于什么类型呢?因为建筑物不可能栽一棵树的实际问题,所以属于两头不栽模型。绕池塘一周栽树,属于一头不栽一头栽。时钟五点整报时,敲钟五下,中间有四个间隔,这样的类型是属于两头都要栽。上楼梯一楼到五楼,中间经过四个楼梯是属于两头都要栽问题。上台阶问题是属于一头栽一头不栽问题。同时,和同学们一起探索两边都栽树,要把棵数乘以2倍。还有棋盘外围一圈摆放棋子个数多少也属于一头栽一头不栽问题。还有求间隔数问题,特别是锯木头要锯成8段要锯几下,经过探究发现:锯成8段需要锯7下,属于两头都不种。即:次数=间隔数-1,这样制造了一张导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了《植树问题》这章节内容的各部分内容及常见题类型。边画图,边归纳,边思考,学得不亦乐乎。特别是中下学生积极性明显转变,很让我感动。
小学生对图形比较感兴趣,他们平时很少接触这种图形学习方法,所以产生很强的好奇心,这样对于他们的学习非常有吸引力,有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对学习已经失去欲望了,平时懒得动手。但是一看到用图形来学习,马上提起笔来跟着写写画画,与大家一起归纳建构知识导图。这样知识结构清晰,脉络清楚,记录简单、有趣。而且只记录关键词,借画图来学习章节知识,学生觉得很容易接受,很有信心,所以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达到激发求知欲的目的。课标里指出:学习中能用语言、文字或图形来表达,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这说明我们学生学习数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喜好用他们的兴奋点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一、帮助孩子们建立知识结构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脑的记忆规律是由一条递减规律的曲线模型。如果一堂课的知识或一章节的知识内容不进行整理归纳,那么学生就会因为知识信息的繁杂而无法记住,更不用说在他们的脑海里建构知识网络,而在我们所学习的思维导图的形式是把知识建立一个导图的模型,建立起相互之间的联系,这样使学生在识记时更加容易,比如上文所述的《植树问题》的思维导图学习中,每层次只要记住有三个大类型,每个类型下有若干题型,非常简洁、清晰,而整个导图的核心是植树问题,当老师提到植树问题时,学生在头脑中就形成这样的一张导图,那么我们的教与学就达成了目标了。
二、帮助学生改变低效的思维习惯
在很多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内容纷繁复杂,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特别是中等、中下学生本来就学习的习惯不好,特别是学困生尤其需要优化他们的学习方法。在日常学习中所用的记录方式单一颜色、文字、符号等,都显得枯燥,这样的识记只是使用了左脑的功能。而现在利用思维导图做笔记时,则不但使用了文字,符号、逻辑等属于左脑的功能,同时也启动了图像,颜色、线条等右脑的功能。常使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全脑开发、激发大脑潜能,促使左右脑均衡发展。
而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再加工的创造过程,一张思维导图就是一副画,大量色彩、图像、关键词的使用,更多感官投入与使用,使学习过程变得活泼有趣,增强大脑左脑和右脑之间的神经联结,激发了大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创造力和想象力不仅仅是记忆力提高的基础,更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我们发现,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是由中心主题向四周延伸出几个主题分支,在每个主题分支后面,再延伸出子主题……,这种层级状排布及放射性思维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在思考所学习的课程内容时,对所学知识做分类、总结、提炼,对记录的知识点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它锻炼和强化了学生结构化思考问题的能力,做事更容易抓住重点与关键。
三、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法
我们知道,思维导图使用了图像与颜色,把某些知识重点,利用图像进行呈现呈现、标注,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它把所学知识在我们的头脑中做了可视化思考与存储,因此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回忆起所学过的内容,提高了记忆力,同时因为图像的绘制,它提高了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了其创造力! 还有,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在一张思维导图上记录下一节课,一周所学过的知识,甚至一本书的内容。它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50%到80%,节省了大量的重复记忆时间,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获取对所学过的知识整体把握和掌控,提高学习效率60%以上。
同时,在思维导图中可以利用连线等多种方式,标示出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逻辑推理等关系,因此它有利于学生掌握不同知识点内在联系,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推理演绎。我们不难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是预习、笔记、复习考试,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而且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提高语言表达,写作能力等,即使是在时间管理,计划安排,活动组织、加速个人成长等方面,思维导图可以创造出无数精彩的故事与案例。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