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把握德育契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内容,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时利用传统和常规性的节庆和纪念日、党和国家的大事和难事、日常管理中的突发事件、社会现实矛盾和反面教材等,可争取教育的最佳时效,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升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方向,提高学生的辨别与选择能力。应通过运用重大事件升华学生的道德认知,通过“难忘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规划主题活动锻炼学生道德意志,培养道德习惯实现知行统一等途径,引导学生树立并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契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利用党和国家成功举办大事、妥善应对难事的时机,因势利导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和运用各种契机,引导学生树立并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道德品质的阶梯式进步和跨越式成长。这是当前学校德育的迫切任务,也是通过继续教育,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提升教育者的德育水平、提升大学生道德能力和水平的现实途径。
一、把握德育契机,积极在继续教育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继续教育的原意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对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然而,随着高校教育创新与发展的需要,继续教育的内涵也需要不断丰富。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继续教育不仅应包含学校教育之后的教育,还应包含高校在校生课堂以外的拓展与深化性学习。首先,在校大学生基本属于成人;其次,他们的学习早已不局限于课堂和校内,也包括各类课堂外地拓展性学习,以及校外的考级、考证、网络学习或社会见习、实习等。再次,高校思想政治课一般安排在前两学年,课程有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德育过程应无止境,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包括课堂思想政治课学习,也包括课外校园文化的渗透,还包括各类校外社会实践中的学习,因此,把握德育契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内容,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利用传统和常规性的节庆、纪念日有利于创设特殊的教育环境
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常规政治性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党史、国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等;利用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重大节日,包括校内入学和毕业典礼、校庆等,精心设计和举办主题鲜明、富有特色、适合学生特点的庄严隆重、内涵丰富的庆祝和纪念活动,使学生通过良好环境的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意义在于:“我们是通过随机的环境来施教,还是通过有目的的设计过的教育环境来施教”有着重大区别,“学校理所当然是根据对受教育者的智力和道德的品质实施影响来打造的典型环境。”
(二)利用党和国家的大事和难事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升华
近年来,党和国家成功举办了诸多大事,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国际赛事和展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等重大庆祝活动;还有航天事业和海洋科考事业捷报频传;治国理政战略决策深得民心;对外开放与外交事业成绩斐然……。也妥善应对了不少难事,如多次抗击地震、冰雪、泥石流等重大灾害;依法严惩暴恐犯罪行为;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积极进行环境治理;多次在国际突发事件中彰显大国风范、保护国民利益等。
党和国家成功举办大事之时,师生置身于庄重而热烈的喜庆氛围之中,更易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伟大中国梦的认同与坚定信念,激发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深化学生对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科学理解。
(三)利用日常管理中的突发事件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方向
较之国内外大事,学校或学生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学生的影响更加现实,他们的体会更加细腻。如校庆,入校、实习、考试、毕业典礼等全校性活动;日常教育管理中学生思想行为的转折式变化;重大突发事件中师生的见义勇为或漠然旁观;个人由于各种变故陷入困境、抉择艰难时,他人的爱心救援或视而不见等,都易在刹那间触动学生的心灵,带来不同的影响和连锁式反应。需要教育者细致入微地及时觉察和恰当运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不断提高其社会化程度,形成、巩固和升华良好的道德品质。否则,学生有可能在“临界点”上因认识不清、选择不当而向相反的方向逆转,其心性也可能因此产生扭曲,以致在理想信念和思想行为上严重偏离正确的方向。
(四)利用社会现实矛盾和反面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别与选择能力
当前,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与交锋同步,各种价值观的较量呈现复杂新态,社会诸多矛盾的纷繁凸显,既给学生带来不少知与行的困惑和错觉,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师生中也发生不少违法乱纪与道德败坏现象甚至极端案例。若能及时变反面事例为现实教材,就能变挑战、难题甚至危机为引导、教育学生的契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矛盾,认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就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辨识和选择能力,并促进他们在实践中向善嫉恶,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正确前行。从长远看,这不仅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保证国家未来的方向。
二、如何在高校继续教育中积极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学习
高校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力军,是学生可见可触的现实道德榜样,是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路人。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能力,是高校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基础工程。将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法作为高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帮助教师在自身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德育理论、提升师德意识,拓展德育途径,创新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水平。教师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理论修养,良好的师德形象,恰当的教育方法,丰富的教育智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才能真正提升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质量。 (二)运用重大事件升华学生的道德认知
国家重大事件在提供宏观社会环境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的机会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平台。如何通过深化国家重大事件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对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并不断升华,使之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第一,遵循方向性原则。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与认知特点,将明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植入到他们喜闻乐见的育人活动中去,引导他们在多元价值作用下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二,遵循疏导性原则。面对重大事件发生时易产生的矛盾和困惑,应坚持循循善诱,耐心疏导、广开言路,以理服人,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使之畅通思想,释放心灵,从而将各种思想和言论引向正确、健康的轨道,为形成社会提倡的主流思想奠定基础。
第三,遵循主体性原则。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是通过自觉地接受学校教育的积极内容,并主动地“内化”于心且外化于行表现出来的。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必须使教育内容深入学生心灵并产生真切的回应。应主动而客观地发现学生在事件中或事件后的新变化和真思想,从事件中提炼反映时代要求又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育内容,围绕接受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设计既反映教育主题又充满时代气息的育人环境,通过师生双方的有效沟通,使其悦纳社会及教育者提倡并引导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实现道德的自觉自律,促进个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第四,遵循及时性原则。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和计划事件发生前,是教育对象求知欲和价值诉求最强烈的时间段,教育者要牢牢把握这短暂而珍贵的育人时机,及时有效地利用重大事件的鲜活性和现实性,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培育。抓住学生对重大事件的好奇心与新鲜感受,及时跟进精心设计、富有魅力的教育,有针对性并步步深化地完成一系列的育人目标,实现最佳的育人效应。
(三)通过“难忘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难忘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感受和体验,致力于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并促使情感在一定境遇中升华,使道德认知化作受教育者的心理认同与情感共鸣。
“难忘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难忘教育”会带给学生一段情感的体验、一种情感的震撼和值得珍藏的情感记忆。这种记忆,会在他的生活中沉淀并酿变为情感的琼浆,温暖并激励其一生的道德实践。难忘教育还是量的积聚到质的跃变的过程,它坚持滴水穿石、春风化雨;它通过教育主体间的情感共鸣,将道德认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历练成稳定、持续的心理品质,成为优良行为的动力机制和不良行为的阻断机制。因此,深化价值观教育,必须善于开掘生活的源头活水,创设给予学生强烈情感撼动的真实而生动的德育情境,提供经过教育者选择、用德育工艺“处理过”的生活,让学生产生刻骨铭心的情感记忆,再结合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润物无声的环境熏陶和体味人生的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持久稳定的德育实效。
(四)规划主题活动锻炼学生道德意志
教育者应根据各种契机中蕴含的教育资源,精心设计主题活动,突出重点,明确主旨,争取让活动充满感召力和持久的影响力,同时还要创新性地深化教育内涵,不断巩固教育成果。例如,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都要举行大型纪念活动,教育者当然应抓住这一极为难得的契机,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基础,用大量的史实和震撼心灵的宣传,开展不同层次和形式的、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珍爱和平与追求发展的教育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教育等。通过让学生建设性的参与和在教育过程中的磨炼式体验,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价值观内涵的领悟、认同、内化与践行,使他们通过力所能及的学习和实践,逐步深刻认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紧迫性,坚定他们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信念,并渴望在积极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道德准则的历练中锤炼道德意志。
(五)培养道德习惯实现知行统一
在把握契机,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把构成良好品德的标志性的要素塑造并内化为个人的本性”,要让学生懂得,“每个人必须有意识地决定采取行动以获得特定的习惯”“能力需要培养和磨练,缺点必须被发现并不断得到克服”。最有效的培养当属实践法,即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知行统一的良好习惯,使之主动而有效地适应环境,这正是“成长的本质”所在。
三、结语
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高校德育,应根据实际适时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课堂的拓展性学习、校园文化活动、各种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过程等等,都迫切地要求教育者拓展继续教育的视野,创新可持续学习的教育思想,并树立“处处有契机、适时去引导”的教育理念,培养自己发现契机的敏感和运用契机的智慧。在教育实践中,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发现契机,以迅急的“手”把握关键;动睿智的“脑”运用条件,开勤快的“嘴”激活心智;迈灵活的“脚”深入调查,尤其要注意依时即景、按照学生需求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激发学生道德成长的愿望并“提供实现这种愿望的方法”。还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的内在需求相契合,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接受;与学生的发展实际相契合,以实现“社会本位”的宏大目标和“个人本位”具体目标的辩证统一;与学科教育相契合,以充分利用学科文化中的道德资源;与师生关系相契合,以真正实现师生心灵相契,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引领学生的道德成长。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陶智琼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1.
[2]单振涛.论德育时机[J].湖南教育,2002,(1).
[3]马克斯.范梅南.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美]凯文?瑞安,卡伦?博林.苏静译.在学校中培养品德道德:将德育引入生活的时间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
[5]缪建新.“难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5,(10).
关键词:契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利用党和国家成功举办大事、妥善应对难事的时机,因势利导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和运用各种契机,引导学生树立并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道德品质的阶梯式进步和跨越式成长。这是当前学校德育的迫切任务,也是通过继续教育,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提升教育者的德育水平、提升大学生道德能力和水平的现实途径。
一、把握德育契机,积极在继续教育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继续教育的原意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对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然而,随着高校教育创新与发展的需要,继续教育的内涵也需要不断丰富。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继续教育不仅应包含学校教育之后的教育,还应包含高校在校生课堂以外的拓展与深化性学习。首先,在校大学生基本属于成人;其次,他们的学习早已不局限于课堂和校内,也包括各类课堂外地拓展性学习,以及校外的考级、考证、网络学习或社会见习、实习等。再次,高校思想政治课一般安排在前两学年,课程有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德育过程应无止境,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包括课堂思想政治课学习,也包括课外校园文化的渗透,还包括各类校外社会实践中的学习,因此,把握德育契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内容,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利用传统和常规性的节庆、纪念日有利于创设特殊的教育环境
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常规政治性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党史、国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等;利用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重大节日,包括校内入学和毕业典礼、校庆等,精心设计和举办主题鲜明、富有特色、适合学生特点的庄严隆重、内涵丰富的庆祝和纪念活动,使学生通过良好环境的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意义在于:“我们是通过随机的环境来施教,还是通过有目的的设计过的教育环境来施教”有着重大区别,“学校理所当然是根据对受教育者的智力和道德的品质实施影响来打造的典型环境。”
(二)利用党和国家的大事和难事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升华
近年来,党和国家成功举办了诸多大事,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国际赛事和展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等重大庆祝活动;还有航天事业和海洋科考事业捷报频传;治国理政战略决策深得民心;对外开放与外交事业成绩斐然……。也妥善应对了不少难事,如多次抗击地震、冰雪、泥石流等重大灾害;依法严惩暴恐犯罪行为;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积极进行环境治理;多次在国际突发事件中彰显大国风范、保护国民利益等。
党和国家成功举办大事之时,师生置身于庄重而热烈的喜庆氛围之中,更易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伟大中国梦的认同与坚定信念,激发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深化学生对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科学理解。
(三)利用日常管理中的突发事件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方向
较之国内外大事,学校或学生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学生的影响更加现实,他们的体会更加细腻。如校庆,入校、实习、考试、毕业典礼等全校性活动;日常教育管理中学生思想行为的转折式变化;重大突发事件中师生的见义勇为或漠然旁观;个人由于各种变故陷入困境、抉择艰难时,他人的爱心救援或视而不见等,都易在刹那间触动学生的心灵,带来不同的影响和连锁式反应。需要教育者细致入微地及时觉察和恰当运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不断提高其社会化程度,形成、巩固和升华良好的道德品质。否则,学生有可能在“临界点”上因认识不清、选择不当而向相反的方向逆转,其心性也可能因此产生扭曲,以致在理想信念和思想行为上严重偏离正确的方向。
(四)利用社会现实矛盾和反面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别与选择能力
当前,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与交锋同步,各种价值观的较量呈现复杂新态,社会诸多矛盾的纷繁凸显,既给学生带来不少知与行的困惑和错觉,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师生中也发生不少违法乱纪与道德败坏现象甚至极端案例。若能及时变反面事例为现实教材,就能变挑战、难题甚至危机为引导、教育学生的契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矛盾,认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就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辨识和选择能力,并促进他们在实践中向善嫉恶,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正确前行。从长远看,这不仅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保证国家未来的方向。
二、如何在高校继续教育中积极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学习
高校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力军,是学生可见可触的现实道德榜样,是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路人。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能力,是高校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基础工程。将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法作为高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帮助教师在自身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德育理论、提升师德意识,拓展德育途径,创新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水平。教师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理论修养,良好的师德形象,恰当的教育方法,丰富的教育智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才能真正提升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质量。 (二)运用重大事件升华学生的道德认知
国家重大事件在提供宏观社会环境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的机会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平台。如何通过深化国家重大事件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对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并不断升华,使之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第一,遵循方向性原则。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与认知特点,将明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植入到他们喜闻乐见的育人活动中去,引导他们在多元价值作用下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二,遵循疏导性原则。面对重大事件发生时易产生的矛盾和困惑,应坚持循循善诱,耐心疏导、广开言路,以理服人,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使之畅通思想,释放心灵,从而将各种思想和言论引向正确、健康的轨道,为形成社会提倡的主流思想奠定基础。
第三,遵循主体性原则。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是通过自觉地接受学校教育的积极内容,并主动地“内化”于心且外化于行表现出来的。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必须使教育内容深入学生心灵并产生真切的回应。应主动而客观地发现学生在事件中或事件后的新变化和真思想,从事件中提炼反映时代要求又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育内容,围绕接受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设计既反映教育主题又充满时代气息的育人环境,通过师生双方的有效沟通,使其悦纳社会及教育者提倡并引导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实现道德的自觉自律,促进个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第四,遵循及时性原则。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和计划事件发生前,是教育对象求知欲和价值诉求最强烈的时间段,教育者要牢牢把握这短暂而珍贵的育人时机,及时有效地利用重大事件的鲜活性和现实性,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培育。抓住学生对重大事件的好奇心与新鲜感受,及时跟进精心设计、富有魅力的教育,有针对性并步步深化地完成一系列的育人目标,实现最佳的育人效应。
(三)通过“难忘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难忘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感受和体验,致力于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并促使情感在一定境遇中升华,使道德认知化作受教育者的心理认同与情感共鸣。
“难忘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难忘教育”会带给学生一段情感的体验、一种情感的震撼和值得珍藏的情感记忆。这种记忆,会在他的生活中沉淀并酿变为情感的琼浆,温暖并激励其一生的道德实践。难忘教育还是量的积聚到质的跃变的过程,它坚持滴水穿石、春风化雨;它通过教育主体间的情感共鸣,将道德认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历练成稳定、持续的心理品质,成为优良行为的动力机制和不良行为的阻断机制。因此,深化价值观教育,必须善于开掘生活的源头活水,创设给予学生强烈情感撼动的真实而生动的德育情境,提供经过教育者选择、用德育工艺“处理过”的生活,让学生产生刻骨铭心的情感记忆,再结合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润物无声的环境熏陶和体味人生的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持久稳定的德育实效。
(四)规划主题活动锻炼学生道德意志
教育者应根据各种契机中蕴含的教育资源,精心设计主题活动,突出重点,明确主旨,争取让活动充满感召力和持久的影响力,同时还要创新性地深化教育内涵,不断巩固教育成果。例如,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都要举行大型纪念活动,教育者当然应抓住这一极为难得的契机,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基础,用大量的史实和震撼心灵的宣传,开展不同层次和形式的、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珍爱和平与追求发展的教育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教育等。通过让学生建设性的参与和在教育过程中的磨炼式体验,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价值观内涵的领悟、认同、内化与践行,使他们通过力所能及的学习和实践,逐步深刻认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紧迫性,坚定他们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信念,并渴望在积极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道德准则的历练中锤炼道德意志。
(五)培养道德习惯实现知行统一
在把握契机,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把构成良好品德的标志性的要素塑造并内化为个人的本性”,要让学生懂得,“每个人必须有意识地决定采取行动以获得特定的习惯”“能力需要培养和磨练,缺点必须被发现并不断得到克服”。最有效的培养当属实践法,即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知行统一的良好习惯,使之主动而有效地适应环境,这正是“成长的本质”所在。
三、结语
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高校德育,应根据实际适时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课堂的拓展性学习、校园文化活动、各种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过程等等,都迫切地要求教育者拓展继续教育的视野,创新可持续学习的教育思想,并树立“处处有契机、适时去引导”的教育理念,培养自己发现契机的敏感和运用契机的智慧。在教育实践中,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发现契机,以迅急的“手”把握关键;动睿智的“脑”运用条件,开勤快的“嘴”激活心智;迈灵活的“脚”深入调查,尤其要注意依时即景、按照学生需求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激发学生道德成长的愿望并“提供实现这种愿望的方法”。还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的内在需求相契合,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接受;与学生的发展实际相契合,以实现“社会本位”的宏大目标和“个人本位”具体目标的辩证统一;与学科教育相契合,以充分利用学科文化中的道德资源;与师生关系相契合,以真正实现师生心灵相契,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引领学生的道德成长。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陶智琼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1.
[2]单振涛.论德育时机[J].湖南教育,2002,(1).
[3]马克斯.范梅南.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美]凯文?瑞安,卡伦?博林.苏静译.在学校中培养品德道德:将德育引入生活的时间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
[5]缪建新.“难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