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cool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优化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学术界和理论界热烈探讨的话题。而近年来,学者们也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行了多方探讨。文章在借鉴学者关于一流大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回顾我国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历程,提出我国构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议。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建设;重点大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245
  1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
  “理念”一词表示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看法、观点或思想,“大学的理念”顾名思义就是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即它是何种大学的一个描述。近代大学最早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它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进行传播,如当时的巴黎、剑桥、牛津大学。直至工业革命初期,关于大学的理念即大学应是一个教化或教育机构,它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有教养的本国或是本民族的绅士,对应于现今的大部分本科院校可称为“博雅学院”。
  2我国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高等教育建设,从强调重点大学建设到“985”“211”工程的实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1重点大学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建设急需人才,我国高等教育引起政府重视。1959年,《中共中央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确定了20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中,全国重点大学增加了44所,共64所,这些都是计划经济时期的计划性人才,“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教育中断。1978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的《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最终88所大学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其使命是提高教研水平,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2“211工程”建设
  1992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有关部门提出的面向21世纪,重点办好一批高等学校的‘211工程’规划意见”。1993年,原国家教委发出《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决定设置“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211工程”是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前奏。
  2.3“985工程”建设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竞争愈加体现出科技和人才的较量。1998年5月2日,李岚清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中表示中国一批大学要力争在21世纪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向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3构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议
  3.1一流的学生
  (1)一流的学生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面及开阔的视野。知识是大学生立身高等院校的基础,是其成才立业的根基。只有掌握了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在社会行业领域占领一席之地,而广博的知识面及开阔、敏锐的视野有利于本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扩充,从而为形成完善、具有创新性的知识结构奠定基础。
  (2)一流的学生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及人文修养。一流学生的培养必须符合国家的需要,一流的学生必然将国家利益和民族危亡置于首位,并能够将个人命运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他们是国家建设事业所需的精英和栋梁之才。所以,大学生需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厚的人文底蕴。
  3.2一流的师资
  (1)在教师聘任上实行合同与终身制并存的制度。在高校普遍实施终身制的基础上,借鉴美国“非升即走”制度。二十年前,清华大学酝酿“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改革,虽然它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阻力,但这项制度却有利于健全高校教师的遴选和退出机制,打破了教师“铁饭碗”的固化思想,“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在鼓励竞争、促进师资流动、保证优秀的师资力量和打造一流大学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在教师职称评定上实行严格的评审机制。在我国的教师职称评审中,唯教师发表论文数量论,而非重视论文质量,以至于教师出现功利化思想,并未发挥一名大学教师应履行的教学与科研双重职责。因此,师资结构的优化需要有严格的晋升机制,如评审人员由校内和校外专家组成;评审指标的设定兼具定量和定性双重指标,并赋予其一定的比重;尤其重视论文发表的质量等。
  3.3一流的校长
  (1)一流校长具备出色的学术领导力。与政府机构和社会上的行业组织不同,大学作为一个学术组织,校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造诣,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因为作为一名大学校长,一方面其首要的身份是教师,即能够从事某一专业或所攻专业相关科目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其职称一般是教授,作为教授,必然具有相当的学术和科研水平,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2)一流校长具备全面的统筹及规划能力。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需要具备宏观的统筹及规划能力,具有战略家的思维和素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明确大学的办学和教育理念,并将大学的战略规划和教育教学实践付诸实施。
  3.4一流的学科
  (1)优化学科管理体制。在构建学科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既要符合学科建设的自身规律,又要结合高等院校当前的实际管理情况。为了便于学科建设的统筹管理,学校可成立有关学科建设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性的学科建设计划,协调学科间的资源配置,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引导学科健康发展的有效制度和学科建设的评估机制。
  (2)创新学科评价机制。学科的科学和快速发展需要科学的学科评价机制,一方面,建立校内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定期评估制度,在对本校学科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并分析国内同一领域的学科发展状况,以便准确地评析本学科发展的情况,进而引导学科的科学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同行专家评审制度,邀请同行专家分析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明确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思路,从而促进学科沿着良性的道路发展。
  4结论
  美国如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标杆,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借鉴意义。而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可以在学习美国一流大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院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一流大学发展道路。当然,建设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却是光明的,相信在国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将会高效率、优质量实现。
  参考文献:
  [1]谢和平培养一流的学生建设一流的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1-25
  [2]江惠云,陈金彦研究型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思考[J].高等农业大学,2013(11):40-42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提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应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人的健康成长与自主发展。  关键词: 学校管理 教育教学管理 以人为本  一个现代化的企业,一个有序运转的组织,无不依赖于有效的管理。人们常说,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管理”二字,注重的是制度,强调的是规范,讲求的是用科学、严密的措施促使人各守其职,各负其责。然而归根结底,管理是由人来实施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导师对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的影响,指出导师是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础,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负有首要职责。提出要增强意识,认识到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影响,完善机制,保证导师的正面影响力和作用,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导师 研究生教育 教育培养 影响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研究生人数的剧增,相应的研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近年来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管理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企业对管理的重视刺激了对高质量管理人才的需求,而企业对高质量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