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绿豆

来源 :故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ingli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猴三去孙屯赶集,在村头碰上去城里上工的马五。
  马五问:“猴三,赶集去呀?”
  猴三说:“卖绿豆去。”
  马五看了看猴三背上的口袋,說:“这么好的货色,准保不是你自己种的,怕不是你偷来的吧?”
  猴三鼻子里“哼”了一声:“哪弄来的,你管得着吗?”
  马五说:“那你可得小心了,东西来得不在正路上,那可是说丢就丢了。”猴三又“哼”了一声,说:“偷我?谁有这个能耐?”马五笑了笑:“真被盯上了,别说这袋绿豆,就连你脚上的鞋也保不住。”猴三不服:“绿豆我就放在眼前看着,鞋子在我脚上穿着,我就不信谁有那么大神通,能在我眼皮子底下做手脚!”
  孙屯集市是周围几十里出名的大集,人潮汹涌,熙熙攘攘。猴三找了个地儿把绿豆搁下,敞开布袋口,蹲在后面,眼珠一刻不停地盯着布袋,心想:我就不信能被偷。
  绿豆确实好,粒大饱满,像绿莹莹的珠子,特起眼,看着就喜人。往来看货打听价格的人还真不少,猴三一口咬定十五个铜板一斤,少一个铜板也不卖。人们一听价,都摇摇头,惋惜地走了。渐渐地,猴三的摊前冷清下来。
  天近晌午时,马五上工回来,正好路过猴三的绿豆摊,他抓了把绿豆在手心里拨弄着,还扔到嘴里嚼得“咯嘣”响,然后“扑扑”吐到地上,说:“好货,真是好货!多少钱?”
  猴三说:“十五个铜板一斤,少一个铜板也不卖。”
  马五“扑哧”一声笑了:“价太高了,十个铜板一斤,不能再多了。”猴三扬起下巴说:“我好货不愁卖!”马五把手里剩下的绿豆丢进布袋,说:“猴三,你甭嫌少,要是被人偷了,你一文钱也得不到。”猴三急了,说:“你真嘴贱,晦气!我一个大活人守着,你当我是瞎子呀!”马五笑了笑:“开个玩笑,何必当真呢?”说着,他讪讪地倒背着手走了。
  猴三冲马五的背影啐了一口,心里想:这个马五,真不是东西,尽说丧气话!他抬头看天,天色不早了,心想干脆今天不卖了,正好觉得腿也蹲麻了,就把绿豆布袋搁到屁股下坐着歇歇腿。
  恰在此时,一个麻脸汉子慢悠悠地走来,走到猴三面前时,从破粗布褂子里掉出了一块银元。猴三眼疾手快,撅起屁股一把将银元抓在手里,见没人看到,顺手把它塞进鞋里,心里暗自高兴:人要走运,天上都能掉钱!可他站起来回身看布袋时,猛地吓出一身冷汗,一直好端端在他屁股底下的绿豆布袋不见了。
  正当猴三急得抓耳挠腮时,那个麻脸汉子急匆匆地走回来问猴三:“兄弟,你捡到一块银元没有?我刚从你这儿走过去就不见了。”
  猴三没好气地说:“没有!我的绿豆被偷了,我还不知道去哪里找呢!”
  麻脸汉子慌慌忙忙地顺大街向东找去了。猴三这时一激灵:银元正好掉我摊前,我又正好捡银元的工夫被偷了绿豆,哪有这么巧的事?一定是这个麻脸和人一起做局来偷我!
  看着麻脸的背影就在不远处,猴三急忙站起来向东追去,直追到集东头,眼瞅麻脸汉子进了一处高墙大院。猴三跑过去推那黑漆大门,门从里面被门闩死死插牢。再看那青砖院墙足足两人多高,猴三在墙脚转来转去干着急。这时马五晃晃悠悠地从旁边走了过来,见了猴三就问道:“猴三,莫不是十五个铜板一斤把绿豆卖了?”
  猴三说:“哎呀,别提了,被人做局偷了。那个麻脸跑进这个院,关了大门。”
  马五拍着大腿说:“我说什么来着,叫你小心,这下被人偷了吧!这样吧,我给你搭个人梯,你踩我肩膀翻墙过去讨要。”
  猴三连忙踩着马五的肩膀纵身翻上墙头,就在他翻身骑墙的一瞬间,马五迅速把猴三的两只鞋扒下来,说了声:“兄弟,你骑稳,我走了。”说罢,他大步走远,消失在人群里。
  猴三骑着墙头喊道:“马五!你这是干啥嘛?”
  这时,墙内的屋子里走出几个人来,指着墙头上的猴三喊:“抓小偷,小偷翻墙了!”
  猴三急得大喊:“我不是小偷!一个麻脸汉子偷了我的一袋绿豆,跑进你们院了!”
  屋子里又出来一个老太太,手里正拎着一袋绿豆。猴三一看,不就是自己刚才丢了的那袋吗!猴三指着绿豆,大声说:“就是这袋绿豆!”
  老太太对着墙头上的猴三说:“这是我家地里种的,布袋子也是我亲手缝的,一共收了几袋子,在库房里搁着,怎么就成了你的呢?莫不是你偷了去的?”
  猴三定睛一看,心里暗暗叫苦,可不是吗,院子那一侧就是他前天偷绿豆的库房,刚才急忙忙地追麻脸汉子,竟然没注意到。
  这时,麻脸汉子也从屋里走了出来,扶住老太太叫了一声“妈”。猴三傻眼了,啥?都是一家的?自己居然进了套?
  麻脸汉子又走到大门口拉开门闩,迎进一个人来。猴三抬眼一看,那不是马五吗?猴三急得大声叫唤:“马五!我们往日无仇,近日无怨,你干吗坑我!”
  马五没理猴三,上前把一块银元交到麻脸汉子手里:“表弟,物归原主了。”
  然后,马五对院子里的其他人说道:“还愣着干吗,把墙上的小偷给我抓下来呀!”
  (发稿编辑:孟文玉)
  (题图:陆小弟)
其他文献
晓东是位中医医生,快三十岁了还没找对象。这天,妈妈安排晓东跟一个姑娘相亲。很快,晓东就心不在焉了,姑娘见状知道没戏,就走了。妈妈气坏了,问晓东为啥那么冷漠,晓东说:“她脸色苍白,声音无力,动则气短,还易出汗,明显是体虚,我可不想找这样的人为终身伴侣。”妈妈一听哭笑不得:“这可恶的职业病啊!行,既然这样,妈妈就给你找个不体虚的。”这天,妈妈又逼着晓东去相亲。姑娘脸色红润,声音清亮,身体素质相当不错。
一个秀才和一个农夫拉扯著来到县衙,要找县令评理,好多老百姓都跟着来看热闹。秀才首先说道:“大人,我明天要娶亲,所以去神庙求神仙保佑明天继续是大晴天,谁知道农夫却求神仙明天下雨,您说他是不是故意和我作对?”县令点点头,问农夫:“你为什么要和秀才作对?”农夫说:“大人,您不知道,再不下雨,我的庄稼就要干死了。我为此去请求神仙,有错吗?”县令想了想,说:“你们的请求都合情合理,相互让让,如何?”秀才和农
购物节过后,快递公司的员工纷纷诉苦,说自己太累、太辛苦了。公司经理决定给大家打打气,提升一下快递队伍的“精气神”。  经理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在郊外训练营,设置了“五十米登高爬杆”“沙漠寻宝”“活捉地鼠”三个项目,让快递员们比赛。经理宣布:“只要完成单个项目,就有五千元重奖!”  大家摩拳擦掌,结果只有三个快递小哥顺利完成了单项比赛,经理让他们各自谈一下获奖心得。  完成“五十米登高爬杆”项目的小
本今年30岁,刚来阿拉纳州工作。最近,本在网球场结识了卡尔,一来二去成了朋友。卡尔告诉本,他已经离婚四年了。  这天打完球,本问卡尔:“我说老兄,你不打算再婚了?”  卡尔皱起了眉头:“再婚?我可得慎重考虑。”接着,他话锋一转,问本:“你怎么还是单身呢?”  本笑着说:“我喜欢比我年长的成熟女性,而且她得愿意丁克!”  卡尔一拍脑袋,说他有一个朋友叫黛拉,可以介绍给本认识。  转天,卡尔便带着黛拉
林子是個顺风车司机,这天晚上十一点多,他在路口接了一位顾客。那位顾客满身酒气,让林子不免皱起眉头。  林子正开着车,就听顾客的手机响了,似乎是刚才一起喝酒的同伴打来的电话,只听顾客说:“没事……我还要谢谢你请客呢!你赚到大钱,跟我有点关系不假,但也是凭你自个儿的本事。”  等顾客打完电话,林子随口问道:“大哥你是大老板吧?半夜还要应酬,不容易啊!”  顾客笑笑,说:“老板?算是吧,小本生意。说起来
李斌是局里的“笔杆子”,郑局长对他的能力很认可,常常拍着他的肩膀说:“小李,好好准备准备,以后还得挑重担呢。”  可是李斌左等右等,好几年了什么都没有等到,还是老婆适时提醒他:“你没有‘挑重担’,只怕是因为没有‘准备准备’。”  家里刚按揭了一套房,光月供就让夫妻俩捉襟见肘了,拿什么去“准备”呢?李斌想到了父亲带来的土特产。  这天,李斌抱起一捆白菜,奔郑局长家去了。局长夫人笑眯眯地打开门,一看到
阿明这人,平时愣头愣脑的,不知道怎么哄女朋友开心。一次逛商场时,女朋友试戴了一条项链,阿明好不容易憋出一句:“你……太漂亮了。”女朋友摸着项链,说:“你能不能说点儿实在的?别来这些虚的。”阿明一愣,摸了摸后脑勺,说道:“实在……你实在是太漂亮了。”(小娃)听爸的话阿毛的女友跟他提出了分手:“嗯……我爸不同意我们在一起,你知道的,我爸在我家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的,我不能违背他啊!”阿毛说:“我知道你很听
◆ 人到中年就是一部《西游记》:悟空的压力,八戒的身材,老沙的发型,唐僧的絮絮叨叨。◆ 闲来算了一下,手机通信录里有九成的号码不是拿来拨的,其中七成是为了知道打来的是谁,另外两成是要提醒自己最好不要接。◆ 电子游戏之所以对无所事事的你那么有吸引力,是因为不像你的人生。游戏里的你始终有着明确的人生使命。◆ 其实之前也考虑过劳斯莱斯和宾利,到最后还是选择了公交,因为人多热闹。◆ 曾经以为我有
在甘肃环县洪德镇苗河村的解家塬,有一个长庆油田的单井井场,名叫“罗141-22”,杨孝兴是这个井场的驻井工。  杨孝兴出生于1962年,曾在新疆当兵15年,1996年转业到长庆油田建设工程处,2013年转岗到采油七厂耿湾作业区,成为驻井工。杨孝兴老家在甘肃宁县和盛镇农村,父亲早年去世,两个妹妹先后嫁到他乡。母亲张粉兰已经80多岁了,自从患上脑动脉硬化后,2016年又患上严重的失忆症,出门就迷路,见
宜湖城有个严大掌柜,大伙儿都叫他“严半城”,意思是严大掌柜家的店铺占据了半个城。这个严半城相当有钱,却十分刻薄,粮仓里粮食霉了、烂了,也甭想他舍一粒给人。如果单单是刻薄也就算了,他还是最有名的奸商,大斗进小斗出、放高利贷、囤积居奇,无所不为。严半城也不聋,自然也听到了众人的骂声,却不以为意:古话说仁义不能理财,慈善不能掌权。我就这样了,怎么着?这天午后,严半城喝多了酒,几个家丁伺候他一步三摇地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