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湘西民族器乐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aikan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湘西各个民族的地域人文差异,说明了各种民族乐器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着重介绍湘西了各少数民族乐器的来源、制作方法以及演奏技巧。
  【关键词】打击乐;吹管乐;土家族;苗族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乐器。吹奏乐器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早产生的种类之一,骨哨、埙等都属此类。在先秦时就有较大的发展,《诗经》中提到的有萧、管、埙等六种。汉唐时期,鼓吹乐兴盛,外来的横笛、胡笳、排箫等丰富了当时的乐坛,直到宋明以后,又有唢呐等传入。我国湖南境内的湘西,古属楚地,包括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地区及大府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各族人民能歌善舞,自古以来,这里的民间歌舞颇为盛行,民族器乐演奏也因而萌发勃兴。1964年,土家族器乐“打溜子”还荣幸的在怀仁堂为中央首长汇演,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在湘西这片热土上,人们用独有的陶土做成有孔的空心圆坨吹奏,音色婉转十分动听;把兽皮蒙起来,蒙在空心木头上去打,声音则宏亮悦耳。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在湘西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出磬、埙、鼓等民族乐器。并随着这些乐器而产生了许许多多优美动人的乐曲和歌舞,如土家族的《毛古斯》《摆手舞》,苗族的《猴儿鼓》《花鼓》,侗族的《多口也》,白族的《仗鼓》以及汉族的《花灯·赛会》《歌舞·百戏》等。历史悠久,遍及城乡,深受人们的喜爱 。
  一、土家族器乐
  土家族的器乐主要有打击乐、管乐两大类。
  打击乐钹,系民间手工铜匠用熟铜精工制作而成,形状与汉族钹显然不同。钹碗略大,钹面平,薄且宽大,钹边较平。土家族的钹的演奏一般是头钹与二钹双钹演奏。头钹直径22厘米,二钹直径为20厘米。打钹有亮打、间打、侧打、採打、挤钹、磕边等打法。
  锣,又叫填锣,直径3.5厘米,重量3斤左右,锣面平而且光滑。有敞锣、逼锣、问锣等打法。
  马锣,直径为19厘米,边高2.5厘米,重量8两左右,锣面平而且光滑。有单锣、花锣等打法。
  打溜子,双钹锣马锣等的合奏,在演奏时,各操一种乐器,配合默契,节奏紧密,互相照应,相得益彰。以二钹担任主奏,与马锣同行,电子多落在弱拍或后半拍,如此四部组成一律,起落有韵,延滞有节。在湖南湘西土家族地区,不管是平日里的婚嫁、寿诞,还是年节喜庆与传统舍巴日,土家人民都会有一种特殊的庆祝方式——打溜子。打溜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音乐意境与土家族的生活环境及风俗习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湘西土家族人民特有的传统文化风俗,湘西土家族的“打溜子”凭借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与强劲生命力,一直沿袭至今。2006年,“打溜子”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管乐
  咚咚喹,咚咚喹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竹管乐器,有的地方叫“呼里”。长约4至5寸,用中指粗细繁荣细竹尾制成,8厘米左右长的小竹子凿孔削簧制作而成,管壁一般开三孔(龙山县民间音乐家田隆信自制的咚時喳开四孔或五孔)。音质高亢、明亮、清脆、悦耳。主要乐曲有《巴列冬》《呆都里》等30多首,内容大多都以土家族儿歌为主。
  牛角,土家族月苗族行军打仗时使用的一种号角,后为祭祀的一种乐器。如《摆手舞》《八宝铜铃舞》都要吹牛角。牛角通常吹奏的乐曲有《高声吾哩》《低音吾哩》等10多首。
  野喇叭,野喇叭是土家族民俗文化活动中配合牛角或代替牛角吹奏的一种自制的土乐器,俗称“土号”。它是生长在新荒的仔荒土里的一种野生植物,长约2至3米以上,约5至6厘米。秋后,表皮呈黄褐色即可采制,其音“都——的”。
  土笛,土笛是土家族较广泛使用的一种乐器,又称直萧。用手指粗、一尺左右长的竹管,在一端开口削成单簧哨片、竹管开六孔即成。民间用唢吶、大号、锣鼓演奏者称“大乐”,用土笛与轻打击乐器合奏称为“细乐”。
  二、苗族器乐
  湘西苗族的器乐比较丰富,打击乐、吹管乐、弦乐部非常有特色。
  (一)打击乐
  鼓,苗族的裁有大鼓、小鼓、手鼓等。大鼓的鼓面直径有4尺多,用杉木或楠木制成鼓框,打起来声音宏大,振奋人心,此鼓一般作跳鼓用。小鼓的鼓面直径一般1.5尺左右,多用于鼓乐牌子的演奏。手鼓较小,拿在手中演奏,多起着舞蹈的道具鼓的作用。
  钹,苗族的钹,分头钹、二钹,铜质圆形,中心鼓起,两片相击发音。经常和锣一起配合演奏。有闷打、闪打、边打等演奏方法。
  锣,苗族的大锣有3尺宽,3分厚,打起来声音宏大,经常和双钹配合演奏。苗族还有一种包包锣,铜质圆框, 深边,约1分厚,8寸宽,锣面中心隆起一个包包,故叫做包包锣,经常与锣、双較配合演奏。
  铃,苗族的铃,铜质钟形,约3寸宽。铃底有柄,持柄揺着振动小锤,便发出尖而脆的声音。此乐器一般作信号用。
  竹拆,这种乐器发出来的声音刚、脆。苗老司在祭祖活动中,一面演唱扛仙歌調,一面用小竹棒敲击竹拆,很有民族特色。
  三、吹管乐
  凡用气激动特殊管体内的空气柱而发音的乐器统称为“吹管乐器”或“管乐器”。以这类乐器独奏(有伴奏或无伴奏)的乐器统称为吹管音乐”。湘西民族乐器中吹管乐占了很大比重,也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
  唢呐,苗族唢呐构造特殊,音色独特。苗族喷呐历史很长,用途很广。在苗区还经常举行吹奏唢呐比赛,促进演奏技术的发展。苗族唢呐的乐曲非常丰富,仅常用的乐曲就有100多首。
  双管竹唢呐,这是苗族吹管乐当中最有民族特色的一种乐器,吹奏的乐曲基本上和一般唢呐相同,只是目前所流传的不多。土唢呐则是用桐木树制成的一种吹管乐器。构造十分特殊,因此音色和音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风味。如《水波浪》《梅花滚浪》等。
  牛角,这是古代苗族行军打仗时使用的一种号角,是苗族人民常用的一种乐器。
  海角,是在海螺尾端开一个小孔,作为唢口,吹起来如虎啸龙吟,经常在苗族接龙时,举行接龙仪式上吹奏。
  竹笛,苗语叫做“中必”,与汉族的曲笛相似,其演奏方法也基本上与曲笛的演奏方法一致,是苗族青年最喜爱的一种乐器。
  长号,苗语叫做“喇叭”。苗族人民在接龙、吃牛等隆重节日里都会使用长号。
  椿皮号,只能吹奏简単曲调,苗族青少年特别喜欢这种乐器。湘西侗族的琵琶、牛腿琴,白族的三弦、仗鼓等民族乐器也都各具特色。
  四、结语
  湘西这个有着丰富多彩、民族地域性较强的地方,有着大量十分珍贵的民族乐器,这些民族器乐品种繁多、色彩丰富、民族特色显著,传承下来就是一部民族交响乐,必将从民族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周青青.中国民族器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9.
  [2]何晓兵.音乐作品赏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4]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2004.
  作者简介:赵莎莎,艺术硕士,广东科技学院音乐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不良行为表现,并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网络交流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 行为表现 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周艳荣(1965- ),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等教学及研究工作。(河北 秦皇岛 066311)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
名师速写  法国作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写到: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  1996年,冯璐刚参加工作不久,学校就把一个信息技术课题实验班交给她。同年级6个班中,只有这个班在进行实验,这对于初出茅庐的冯璐来说无疑是个挑战。没有资料可借鉴,没有前辈可请教,她陷入了苦闷与压力之中,但是她很快从这种情绪中走了出来,并从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冯璐十分注重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和生
教学需要有预设,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教学预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课堂生成是有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预设要促使生成,并给意外生成留有空间。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及时捕捉并灵活利用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引导,有效地促使课堂教学生成和学生的发展,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
[摘要]当前软件技术飞速发展,软件版本快速更新,而计算机架构和软件基础理论变化缓慢。文章阐述了这种老理论、新技术共存的情况,对以往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并从兼顾社会需求与人才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两个方面出发,探讨教学上的应对机制,以促进新形势下理论与技术兼顾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专业人才 教学机制  [作者简介]王秉政(1978- ),男,河南濮阳人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要发挥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纠正作用,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发挥积极的群体意识,通过各种有效训练策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刺激,有效减轻甚至消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申志娟(1977- ),女,河北邢台人,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
[摘要]从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良好的心理品质,但值得关注的是,在社会转型期,在高校中的一些特殊群体当中,很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情况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培养合格人才出发,深入分析,关心、关爱这些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发展,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特殊群体 心理问题 透视 引导教育  [作者简介]张颖(1973-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