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xof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已从对教育的功利追求深人到对生命质量的真切关怀。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主要目标提出:“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现象普遍存在,这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想从下面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会给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带来障碍。创新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是合作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风,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师生关系越民主,越平等,越和谐,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越强烈,作文创新教学的人文环境就越充足,越宽松。作文应该是学生自由表达的载体。在这样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作文才敢想敢写。
  鼓励学生“敢”字当头,自由表达,包含两层意思:思想表达的自由和笔墨表达的自由。要鼓励学生对生活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用成人思想的成熟和完备去要求学生,去框住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不敢真实地敞开心扉,只好用假话套话来敷衍。要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目标和需要自主选择最适宜的表达形式,真实地表现生活和表达情感。把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放在第一位,而文体则是第二位的。
  二、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
  生活是取之不竭的源泉,文艺创作如此,学生作文也是如此。罗素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本身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这点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要担心讲得太多,而是要引导他们多讲,随时讲。因为生活中的故事随时发生,生活中的感悟也随时发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先帮助他们观察生活,拥有生活,做生活的参与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的特征;然后指导他们感悟生活,善于发现平常小事所隐含的意义,亲身体验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中的美;更进一步用头脑思考生活,采用联想和想象,从而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趣来。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而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所以教师还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到课外、校外的活动中去。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
  三、强化创新训练
  这里就作文训练的过程,来说明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1、拟题的新颖性。文题是作文的眼睛,能反映出创新能力的智慧光芒。拟题要从生活出发,给人以新奇感。如《我们的“贺老总”》《“洋铁桶”的故事》等。题目要以奇取胜,使人产生不读不快之感。如文中的“贺老总”,要写的是外貌像贺老总的贺老师,“洋铁桶”原来是一个外号叫“洋铁桶”的人。
  2、选材的新颖性。买菜要拣新鲜的,因为新鲜菜营养丰富,而且有刺激食物的功能。选材也是这个道理,同一个主题或观点,如果用新鲜的材料表现或论述,人们读起来恐怕要惬意得多。一是以新取胜。二移花接木让老树发新芽。三逆向思维,突现新颖。
  3、构思的创新性。“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构思立意起着决定文章优劣的重大作用。构思立意应有:①新的观点。②新的层级。③新的时代精神。④新的角度,运用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立意。训练构思立意,让学生勤动脑筋,深入开掘,写出别人还没有写的题材和见解。
  4、练习的多样性。做到四个结合:①课内与课外结合。②一题多练与一材多练结合。③书面作文和口头作文相结合。④一般性指导与技巧指导相结合,在学会基本的“套路”后,加强技巧训练,能在结构上创新。
  总之,面对教学改革的新时代,我们要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到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其他文献
作文是经得起时间历练的一种考试题型。而且,在今后的高考中作文的地位依旧是不可动摇的,而作文要想得高分,审题尤为关键。只有心中有审题立意的这只利箭,审对题、立好意,打中靶心,才能在赛场竞技中脱颖而出,所以学习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1、新材料作文是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  就作文命题形式而言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其中,新材料作文在高考中逐渐成为主要的作
期刊
中考语文的考试中,很多同学对阅读题和作文感到难以应对,特别是普通考生,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在此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一些方法。  阅读题是比较难的,它不可能出同学们学过的内容,经常出课外阅读题,为此,如何快速做好阅读题,就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第一:阅读文章的顺序。先读文章还是先读题?要因人而异,有的同学喜欢带着问题读文章,边读边找答案,那么就要先读题再看文章。而有的同学比较喜欢专心地读文章,那么就
期刊
一、口诀记忆  语文教学中的很多文学常识,靠死记硬背达不到预期的成效,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趣味性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在加深理解巩固了记忆的同时,也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可谓一举两得。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学到《伤仲永》一课时,介绍王安石,也就不可避免地介绍到了唐宋八大家。对那八个人有些学生总是记不住,对此教师很是头痛。于是教师仔细观察了这几个人名,寻找其中的规律,就编成了一个顺口溜
期刊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是知识的来源之一。所以,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通过思考、解剖自己的日常教育实践,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课后反思是自我完善和丰富的一种方式,其益处有很多。因为不管怎样的一节课,都有其可取之处,比如,教师巧妙的课堂导入、偶发事件的处理、教学难
期刊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离不开数学,生活中也处处是数学。与语文、英语相比,数学的学习就显得略有不同了,对于语文英语来说,是需要不断摘抄、记忆、背诵的,而对数学这个注重逻辑思维方式、需要不断理解的理性科目来说,又有很大的差别。要想更加有效地学习数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想学好数学,需要课前、课上、课后相结合  课前认真思考,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后及时复习并多加练习,学好
期刊
文言文阅读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偏重字、词、句的详细讲解与死记硬背,偏重于对文章内容进行先入为主的分析,而严重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研究与品味,忽视了学生的自身体验与欣赏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文言文的学习变得更加枯燥无味:成了教师腻、学生烦的“困难大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落后现状,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文言文,成了教学改革中十分重
期刊
文学史上,臣子给皇帝的奏议,以情真意切、倾诉衷肠感人的,常把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以获得“高难度”的劝阻而又收“高效率”奇功的,则常把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同论。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自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是教学目标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新课标指出,应将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统一起来,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把握字词、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深挖文章蕴涵的真情实感,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了。  一、引导动情  既然课文是一篇蕴涵浓烈情感的优美散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调动,所以导入语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这样深情地解说:“在我们身边,永远流淌着
期刊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其中“意义”和“用法”的知识点,就关涉到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考卷中翻译题和实词解释题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
期刊
一提起作文,许多学生愁眉苦脸,提笔似有千斤重,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教师也感到“无规可循,无法可依”,师生在泥泞的沼泽中前行,可谓举步维艰。如何走出写作的困境,寻得写作的捷径呢,下面简要介绍两种方法。  一、汲取古诗词入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艺术源远流长,“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