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教学模式”的定义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
当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2.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
3.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
4.教学模式的日益现代化.
习题课教学是物理学科一种重要的课型,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中考升学压力和学校考核的影响,很多物理教师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和长远性,物理教学的目标过份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导致物理教学中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只关注所谓好的学生,而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只重视知识的具体结论而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联系实际;只热衷于“题海战术”的应试训练,而忽视了物理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只重视解题规律与技巧的教学,而忽视了物理思维方法与科学精神的教育,从而使物理教学退化为赤裸裸的知识传授,甚至演化为解答物理习题规律和技巧的讲练.
当前物理习题课教学的一般模式:教师准备大量的习题一学生在上课前完成一课堂上师生共同对答案一学生订正,基本是学生做、教师讲、学生听;平均用力,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消化不良”;注重知识和知识的应用,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基本得不到体现,自主学习变成了自主练习,还是多做、多讲的传统模式.
本人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同学科教师的研讨以及对现阶段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的反思,无论是从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物理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来说,习题课都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了,近几年来,本人通过阅读书籍、查阅资料、学生问卷调查、与本组教师研讨、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听课实验等,不断实践,不断修改,初步形成了“初中物理习题课模式”,该模式既得到了师生的认可,也通过了实践的检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下面就该模式从操作层面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该模式的实施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找出问题
具体流程:
教师编写习题→学生完成练习→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综合评价→形成问题→教师预设、调整解决问题的方案.
具体操作:
“教师编写习题”——教师要根据本章节教学要求和学生学情,精心选题,主要要体现这样的几个原则:巩固物理基础知识;体现联系实际的题目;突出科学探究,关注过程和方法;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完成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评价”——教师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5人,教师每次每组抽批一人(叫临时小组长).
“学生互评”——临时小组长根据教师的批改结果检查本组其他同学.
“综合评价”——临时小组长将本组其他同学批改的结果报物理课代表汇总,形成综合意见.
“形成问题,教师预设、调整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和生成性的问题,调整备课,这样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俗话说“功在平时”,这里要说的是“功在课前”,本阶段是实施下一阶段的基础,要做到实在、到位,学生的培训要及时跟上,让学生达成共识.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解决问题
具体流程:
学生汇报评价情况→教师分配讨论的任务→学生讨论→学生汇报→教师点评→反馈练习→自主评价→针对性的作业.
具体操作:
“学生汇报评价情况”——由课代表根据练习统计情况来完成,着重分析学生完成情况、典型错误、学生存在的困惑;
“教师分配讨论任务”——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各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
“学生讨论”——讨论本组的任务(完成任务比较快的小组可讨论其他小组问题);
“学生汇报”——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性的问题(小组同学轮流汇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点评”——教师在本环节的作用只是点拨、引导;
“反馈练习”——教师以试卷、纸条、举手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自主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作自我评价;
“针对性的作业”——学生有选择的完成.
本阶段教师的作用是“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组织学生开展好几个环节的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点拨学生解决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质疑、思考、讨论、交流、合作、表达中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自主参与,张扬个性.
第三阶段:反思提升——反思问题
学生根据针对性的作业,查漏补缺,反思提高.
二、该教学模式的特点
1.针对性
该教学模式就是针对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而设计的,是符合习题课教学的特点和任务;另外该模式是围绕“问题”来设计的,从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讨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反思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满足学生的需要.
2.自主性
“学生完成练习”、“学生互评”、“综合评价”、“学生汇报评价情况”、“学生讨论”、“学生汇报”、“反馈练习”、“自主评价”、“针对性的作业”、“反思问题”,无不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可操作性
该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比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也可灵活运用各环节,特别对于年轻教师很有用,有利于加速他们的成长.
4.合作性
新课标里有这样的一条要求——“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本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合作与交流.
5.动态性
每一阶段都有动态生成的内容,教师不是闭门造车,凭空想象,而是根据学生的学情,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样的理念.
三、对该教学模式的反思
1.“初中物理习题课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特别是反思提升阶段,学生如何反思、怎样量化反思……,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反思提升只能是一句空话,这是今后需要研究的方向.
2.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对它的执行要到位
在实践过程中就发现学生操作不到位,直接影响了该模式运用的效果,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培训、提高学生对该模式操作的执行力,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该模式,对该模式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3.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
尽管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对比实验,证明该模式对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有一定的实效性,但由于时间不长,范围还不够大,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各位教师,让我们一起点燃学生内心需要的明灯;洒向学生内心渴求的甘露;提供学生内心需求的养料,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会使他们的体力更充沛,快乐更多,忧虑和疲劳更少.
当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2.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
3.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
4.教学模式的日益现代化.
习题课教学是物理学科一种重要的课型,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中考升学压力和学校考核的影响,很多物理教师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和长远性,物理教学的目标过份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导致物理教学中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只关注所谓好的学生,而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只重视知识的具体结论而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联系实际;只热衷于“题海战术”的应试训练,而忽视了物理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只重视解题规律与技巧的教学,而忽视了物理思维方法与科学精神的教育,从而使物理教学退化为赤裸裸的知识传授,甚至演化为解答物理习题规律和技巧的讲练.
当前物理习题课教学的一般模式:教师准备大量的习题一学生在上课前完成一课堂上师生共同对答案一学生订正,基本是学生做、教师讲、学生听;平均用力,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消化不良”;注重知识和知识的应用,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基本得不到体现,自主学习变成了自主练习,还是多做、多讲的传统模式.
本人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同学科教师的研讨以及对现阶段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的反思,无论是从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物理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来说,习题课都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了,近几年来,本人通过阅读书籍、查阅资料、学生问卷调查、与本组教师研讨、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听课实验等,不断实践,不断修改,初步形成了“初中物理习题课模式”,该模式既得到了师生的认可,也通过了实践的检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下面就该模式从操作层面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该模式的实施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找出问题
具体流程:
教师编写习题→学生完成练习→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综合评价→形成问题→教师预设、调整解决问题的方案.
具体操作:
“教师编写习题”——教师要根据本章节教学要求和学生学情,精心选题,主要要体现这样的几个原则:巩固物理基础知识;体现联系实际的题目;突出科学探究,关注过程和方法;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完成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评价”——教师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5人,教师每次每组抽批一人(叫临时小组长).
“学生互评”——临时小组长根据教师的批改结果检查本组其他同学.
“综合评价”——临时小组长将本组其他同学批改的结果报物理课代表汇总,形成综合意见.
“形成问题,教师预设、调整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和生成性的问题,调整备课,这样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俗话说“功在平时”,这里要说的是“功在课前”,本阶段是实施下一阶段的基础,要做到实在、到位,学生的培训要及时跟上,让学生达成共识.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解决问题
具体流程:
学生汇报评价情况→教师分配讨论的任务→学生讨论→学生汇报→教师点评→反馈练习→自主评价→针对性的作业.
具体操作:
“学生汇报评价情况”——由课代表根据练习统计情况来完成,着重分析学生完成情况、典型错误、学生存在的困惑;
“教师分配讨论任务”——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各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
“学生讨论”——讨论本组的任务(完成任务比较快的小组可讨论其他小组问题);
“学生汇报”——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性的问题(小组同学轮流汇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点评”——教师在本环节的作用只是点拨、引导;
“反馈练习”——教师以试卷、纸条、举手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自主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作自我评价;
“针对性的作业”——学生有选择的完成.
本阶段教师的作用是“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组织学生开展好几个环节的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点拨学生解决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质疑、思考、讨论、交流、合作、表达中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自主参与,张扬个性.
第三阶段:反思提升——反思问题
学生根据针对性的作业,查漏补缺,反思提高.
二、该教学模式的特点
1.针对性
该教学模式就是针对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而设计的,是符合习题课教学的特点和任务;另外该模式是围绕“问题”来设计的,从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讨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反思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满足学生的需要.
2.自主性
“学生完成练习”、“学生互评”、“综合评价”、“学生汇报评价情况”、“学生讨论”、“学生汇报”、“反馈练习”、“自主评价”、“针对性的作业”、“反思问题”,无不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可操作性
该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比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也可灵活运用各环节,特别对于年轻教师很有用,有利于加速他们的成长.
4.合作性
新课标里有这样的一条要求——“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本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合作与交流.
5.动态性
每一阶段都有动态生成的内容,教师不是闭门造车,凭空想象,而是根据学生的学情,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样的理念.
三、对该教学模式的反思
1.“初中物理习题课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特别是反思提升阶段,学生如何反思、怎样量化反思……,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反思提升只能是一句空话,这是今后需要研究的方向.
2.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对它的执行要到位
在实践过程中就发现学生操作不到位,直接影响了该模式运用的效果,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培训、提高学生对该模式操作的执行力,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该模式,对该模式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3.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
尽管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对比实验,证明该模式对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有一定的实效性,但由于时间不长,范围还不够大,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各位教师,让我们一起点燃学生内心需要的明灯;洒向学生内心渴求的甘露;提供学生内心需求的养料,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会使他们的体力更充沛,快乐更多,忧虑和疲劳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