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文教语文”就要“迁移练笔”?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rytalezo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与浙江省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十一节课,充分呈现了“心中所念皆语文”的语文本质特征,标志着我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脉动所在。这十一节课倡导轻负高质主旨,充分落实《教学建议》,一改过去语文课堂“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状况,普遍重视课内的书面训练,听写、默写、写字、填空、摘录、迁移练笔等在课中多样体现。特别是“迁移练笔”这一训练形式在多堂课中得以呈现:毛芳芳老师执教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着力关注演说稿的语言表达形式,安排了“写演说词”这一环节,体会排比、比喻等表达方式在演说词中的作用;祝贵耀老师执教的《青山不老》一课创设情境让学生“写新县志”,既呼应课文前文,又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体会“老人不老”;汪珗老师执教的《穷人》一课尝试心理活动描写,用一用省略号、问号和感叹号把桑娜来到西蒙家时的心理活动写下来,再在反诘探寻中体会桑娜的善良,可谓匠心独特……这些课在安排迁移练笔的具体形式上可以说各有千秋,但都紧紧结合文本语言特色与课文价值取向,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课后的交流探讨中,也有听课教师对吴淼峰老师执教的《草虫的村落》(一等奖)提出质疑:作为省级的赛课,应该给全省的语文教师树一个正确的导向,《草虫的村落》想象奇特、文笔细腻,那么强的语言特色,为什么只安排“摘录”这一个单薄的语言实践环节?为什么不让学生迁移练笔,发挥想象再写和实效的朗读莫过于教师投入其中的朗读。这些优秀教师主要以如下两种形式参与学生的朗读:一种是教师创设情境的铺垫引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了学生语感的提升;另一种是教师直接示范朗读部分文句,这样学生就得到了高水准的朗读定位,加之学了课文之后朗读已具坚实的基础,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自然能实现质的飞跃。这样的例子几乎每堂课都有,如嘉兴祝贵耀老师教学的《青山不老》,在练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一句时,就加入了教师的铺垫引读,起到了良好的助读效果。
  师:15年来,和他一起来的七位老人中的五位,还有和他相依为命的老伴相继离世,他坚持着!读——(生读这一句)
  师:15年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坚持不走!读——(生又读这一句)
  师:15年,五千多个日日夜夜,3700多亩大呀,150多个北海小学啊!读——(生再读这一句)
  祝老师一次次煽情的铺垫,把学生朗读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而随着学生感悟的一步步加深,朗读变得越来越发自肺腑,越来越震撼人心。这样的朗读对提高学生语感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听着一堂堂精彩绝伦的课,看着孩子们在课堂上读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恨不得立马到自己的课堂中去尝试。但是,我们也清楚,光从策略上学习,怕只会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若真想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自己的内功修炼是必须要跟上的,最起码一口顺溜的普通话和强大的课堂执行力是必不可少的。如何修炼?“天下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同行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一个草虫的村落场景,以体现“用课文教语文”的意识?如果这样,这课就堪称完美了。
  这样的质疑是很有探讨价值的。作为六上“亲近自然”教学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生应该有充足的铺垫与积累,可以尝试运用语言从而内化;作为一篇语言现象相当独特的散文,应该可以通过练笔去探寻作者的写作文路与语言特征,何况教材中蕴含着可挖掘的点可以让学生拓展练笔,完全可以这样设计:“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作者还有可能看见什么?展开想象写一个场景;作为省级大型场合的赛课活动,真的很有必要通过这样的示范让全省的语文教师明晰“小学语文怎样从教教材走向教课程内容”。
  真的只有这样一种选择吗?我开始冷静思索如何体现“用课文教语文”。我想质疑刚才的质疑:迁移练笔落实到第二教时可以吗?为什么非得在这课中安排?别的言语实践难道就不是“用课文教语文”?批注不是?想象说话不是?摘录不是?
  下面且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吴淼峰老师在《草虫的村落》中的几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关于“词语听写”的组织
  课堂开篇伊始,教师给学生听写词语:左冲右撞、意味深长、驻足痴望、全神贯注、形色匆匆。听写校正完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几个词,边读边想一想:这些词一般用来描写谁?课文用来描写虫子,是不是把虫子当做人来写了呢?
  此环节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意味深长。选择听写的五个四字词语一般是用来描写人的,课文却用来描写虫子,教师安排听写其实是在暗示作者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赋予万物以灵性,也提示了课文的浯言特色——想象的视角、情趣的语言。这一环节的安排为下面全课的语言品读作了铺垫。
  [教学片段二]关于“意外场景”的品味
  (1)学生自由读第3~4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场景让你感到意外,画一画句子,写一写感受。
  (2)交流:哪个词吸引你了?(游侠)哪儿看出是游侠”?抓住“傲然”“左冲右撞”等重点词进行朗读体会。
  (3)你想象中的游侠是怎么样的?把这个词写在这个句子边上。融入自己的感受,再读展示游侠形象。
  (4)想象说话:游侠在茂盛的森林里,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想象后朗读体会。
  (5)进了村子,发生了什么?“意味深长”大概是什么意思?
  (6)如果你是那只远归的游侠,你想用眼神表达什么?此时此刻,还是铁骨铮铮的游侠形象吗?把这个词写在边上。(侠骨柔情)
  (7)你看到过这样的场面吗?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表达意外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惊奇)
  (8)快速默读第5~8自然段,在让你没想到的场景外、你意外的句子边作好批注,表达你的感叹。文章第7~8自然段作者没有再用感叹句,他又用哪种方法来表达内心感受的?(交流表达略)
  在此片段中,教师充分把握文本的语言现象,聚焦“惊奇”,关注令自己意外的词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多重反复的批注、充分想象的练说、表达方式的质疑来感知文本生趣灵动的语言之美,赏析了一个富有情趣、令人叹奇的微观世界。这样的过程展开充分,正如赖正清老师对本课的概括语——“现实想象两相看,草虫群像逐分解”,经过对草虫群像一幕幕场景的细腻探寻,相信学生对课文的语言特点已充分内化,而“摘录语句”这一书面练习为第二教时的迁移练笔做足了积累与准备。试问,这样的安排不是更充分吗?难道非得在第一课时为作示范而急匆匆地走过场?
  我以为,本节课中不安排“迁移练笔”更是基于对“用课文教语文”理念的理性认识,在大家一窝蜂地进行“迁移练笔”时,有那么一个举动能让我们冷静,能让我们思索,能更丰富和深化我们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认识。“用课文教语文”是一种理念,语言素养习得的方式很多很丰富,而不仅仅只是单一的“迁移练笔”这一书面作业形式。
其他文献
语言意识一直被许多语文教师所关注。因此,在课堂上,落实语言训练成了重头戏。每逢重点句段,教师总习惯让孩子去圈圈、划划、读读、议议,前一个环节刚结束,学生还没读出些什么,教师就马不停蹄地继续下个环节。乍一看,一节课教学环节紧凑,语言训练形式多样,可是静下心来,撇开那种种的浮光掠影,总感觉我们只是让学生对课文的话言材料停留在朦胧的理解、机械的记忆上,并未能真正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我们的语文教学
[案例]  (一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槐花开放的美之后,带领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槐花开放时的香)  师:老师把这段文字改编成一首小诗,请同学们读的时候体会小蜜蜂的心情和孩子的快乐。   (出示: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香的粉,  酿出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中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高兴。  生:开心。  生:可以采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儿歌,为学生的语言实践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我们每一个低段语文教师都应该切实地运用教材,善于发现训练点,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加强阅读实践,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捕获语言信息,从而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表达。  一、聚焦重点段落,采集文本信息  低段学生的课内阅读首先要经历一个角色的转换,就是从原来听教师讲故事,变成
一、一次测试引发的思考    三年级下学期末,笔者为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教学的两个班进行了一次解决问题能力非正式前测,以作为复习的依据。  问题1:爸爸买了两盒一样的巧克力豆,明明和媛嫒每人一盒。媛媛每天吃9颗,可以吃4天;明明每天吃18颗,可以吃几天?  问题2:明明在东京旅游,妈妈给了他525日元零用,他买了4张纪念卡,这时他发现自己只剩下25日元了。纪念卡的单价是多少日元?  问题
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中,将学法作为教学的主线,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美丽转身”,这无可厚非,可如果就方法讲方法,把方法指导和课文内容学习人为地分裂开来,使语文课堂变成方法“练兵场”,这无疑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如何把方法学习和内容品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窦桂梅在教学《珍珠鸟》时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能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蜜蜂》是人教版教材三上中的一篇说明性文本,作者法布尔以叙事的形式讲述了他针对“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究竟靠的是什么”而展开实验的全过程。初见文本,平淡无奇。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可见,“情趣性”是提高说明文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尽管课标中没有对中年级说明文教学的目标做出具体明示,但笔者认为,其教学重点具体来讲应是:通过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释疑,
如何写成一篇优秀的教学论文是时下让很多教师困惑的问题,为给大家一定指引,本刊特开辟专栏,与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分会合作,邀请相关人员对优秀论文进行点评,以飨读者。    语文课包罗万象,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天文地理,人文大千,生活有多广,语文就有多深。这使得语文课堂的学习错误具有极强的突发性、繁杂性和不可复制性。错误的匡正,也就成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话题。  我们试着透视一组组课堂镜头,捕捉教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的一部寓言故事集,它通过简短而精练的寓言小故事来展示人世间的真实与善良,批判人世间的残暴与愚昧。在不经意的一笑后,你就获得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因此,虽然历经两千年的洗礼,它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中选取了三则伊索寓言,教材中也安排了阅读《伊索寓言》的读书活动。作为教材规定的必读书目,我们如何引导学生乐读、爱读、会读这本书呢?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三个相关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下)一课,前前后后看过录像、实录、点评好多次,再次细看是在《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一书。王老师艺术品般的课堂教学、丰厚底蕴的文化诉求、深刻独特的思想探索、干净慈悲的情怀境界令人叹为观止。但仔细仰望大师课例,吹毛求疵,发现一些细节值得斟酌,现在此斗胆向同行前辈们请教,以求甚解。  一、关于阅读成本:残忍是否定要撕开来看?  作为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生疑”,不但是学生产生学习的诱因,而且是促使学生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从而进入“愤”“悱”的境界。所以,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载体,应当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其二,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的种子,是创造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