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与浙江省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十一节课,充分呈现了“心中所念皆语文”的语文本质特征,标志着我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脉动所在。这十一节课倡导轻负高质主旨,充分落实《教学建议》,一改过去语文课堂“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状况,普遍重视课内的书面训练,听写、默写、写字、填空、摘录、迁移练笔等在课中多样体现。特别是“迁移练笔”这一训练形式在多堂课中得以呈现:毛芳芳老师执教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着力关注演说稿的语言表达形式,安排了“写演说词”这一环节,体会排比、比喻等表达方式在演说词中的作用;祝贵耀老师执教的《青山不老》一课创设情境让学生“写新县志”,既呼应课文前文,又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体会“老人不老”;汪珗老师执教的《穷人》一课尝试心理活动描写,用一用省略号、问号和感叹号把桑娜来到西蒙家时的心理活动写下来,再在反诘探寻中体会桑娜的善良,可谓匠心独特……这些课在安排迁移练笔的具体形式上可以说各有千秋,但都紧紧结合文本语言特色与课文价值取向,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课后的交流探讨中,也有听课教师对吴淼峰老师执教的《草虫的村落》(一等奖)提出质疑:作为省级的赛课,应该给全省的语文教师树一个正确的导向,《草虫的村落》想象奇特、文笔细腻,那么强的语言特色,为什么只安排“摘录”这一个单薄的语言实践环节?为什么不让学生迁移练笔,发挥想象再写和实效的朗读莫过于教师投入其中的朗读。这些优秀教师主要以如下两种形式参与学生的朗读:一种是教师创设情境的铺垫引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了学生语感的提升;另一种是教师直接示范朗读部分文句,这样学生就得到了高水准的朗读定位,加之学了课文之后朗读已具坚实的基础,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自然能实现质的飞跃。这样的例子几乎每堂课都有,如嘉兴祝贵耀老师教学的《青山不老》,在练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一句时,就加入了教师的铺垫引读,起到了良好的助读效果。
师:15年来,和他一起来的七位老人中的五位,还有和他相依为命的老伴相继离世,他坚持着!读——(生读这一句)
师:15年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坚持不走!读——(生又读这一句)
师:15年,五千多个日日夜夜,3700多亩大呀,150多个北海小学啊!读——(生再读这一句)
祝老师一次次煽情的铺垫,把学生朗读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而随着学生感悟的一步步加深,朗读变得越来越发自肺腑,越来越震撼人心。这样的朗读对提高学生语感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听着一堂堂精彩绝伦的课,看着孩子们在课堂上读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恨不得立马到自己的课堂中去尝试。但是,我们也清楚,光从策略上学习,怕只会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若真想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自己的内功修炼是必须要跟上的,最起码一口顺溜的普通话和强大的课堂执行力是必不可少的。如何修炼?“天下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同行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一个草虫的村落场景,以体现“用课文教语文”的意识?如果这样,这课就堪称完美了。
这样的质疑是很有探讨价值的。作为六上“亲近自然”教学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生应该有充足的铺垫与积累,可以尝试运用语言从而内化;作为一篇语言现象相当独特的散文,应该可以通过练笔去探寻作者的写作文路与语言特征,何况教材中蕴含着可挖掘的点可以让学生拓展练笔,完全可以这样设计:“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作者还有可能看见什么?展开想象写一个场景;作为省级大型场合的赛课活动,真的很有必要通过这样的示范让全省的语文教师明晰“小学语文怎样从教教材走向教课程内容”。
真的只有这样一种选择吗?我开始冷静思索如何体现“用课文教语文”。我想质疑刚才的质疑:迁移练笔落实到第二教时可以吗?为什么非得在这课中安排?别的言语实践难道就不是“用课文教语文”?批注不是?想象说话不是?摘录不是?
下面且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吴淼峰老师在《草虫的村落》中的几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关于“词语听写”的组织
课堂开篇伊始,教师给学生听写词语:左冲右撞、意味深长、驻足痴望、全神贯注、形色匆匆。听写校正完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几个词,边读边想一想:这些词一般用来描写谁?课文用来描写虫子,是不是把虫子当做人来写了呢?
此环节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意味深长。选择听写的五个四字词语一般是用来描写人的,课文却用来描写虫子,教师安排听写其实是在暗示作者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赋予万物以灵性,也提示了课文的浯言特色——想象的视角、情趣的语言。这一环节的安排为下面全课的语言品读作了铺垫。
[教学片段二]关于“意外场景”的品味
(1)学生自由读第3~4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场景让你感到意外,画一画句子,写一写感受。
(2)交流:哪个词吸引你了?(游侠)哪儿看出是游侠”?抓住“傲然”“左冲右撞”等重点词进行朗读体会。
(3)你想象中的游侠是怎么样的?把这个词写在这个句子边上。融入自己的感受,再读展示游侠形象。
(4)想象说话:游侠在茂盛的森林里,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想象后朗读体会。
(5)进了村子,发生了什么?“意味深长”大概是什么意思?
(6)如果你是那只远归的游侠,你想用眼神表达什么?此时此刻,还是铁骨铮铮的游侠形象吗?把这个词写在边上。(侠骨柔情)
(7)你看到过这样的场面吗?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表达意外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惊奇)
(8)快速默读第5~8自然段,在让你没想到的场景外、你意外的句子边作好批注,表达你的感叹。文章第7~8自然段作者没有再用感叹句,他又用哪种方法来表达内心感受的?(交流表达略)
在此片段中,教师充分把握文本的语言现象,聚焦“惊奇”,关注令自己意外的词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多重反复的批注、充分想象的练说、表达方式的质疑来感知文本生趣灵动的语言之美,赏析了一个富有情趣、令人叹奇的微观世界。这样的过程展开充分,正如赖正清老师对本课的概括语——“现实想象两相看,草虫群像逐分解”,经过对草虫群像一幕幕场景的细腻探寻,相信学生对课文的语言特点已充分内化,而“摘录语句”这一书面练习为第二教时的迁移练笔做足了积累与准备。试问,这样的安排不是更充分吗?难道非得在第一课时为作示范而急匆匆地走过场?
我以为,本节课中不安排“迁移练笔”更是基于对“用课文教语文”理念的理性认识,在大家一窝蜂地进行“迁移练笔”时,有那么一个举动能让我们冷静,能让我们思索,能更丰富和深化我们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认识。“用课文教语文”是一种理念,语言素养习得的方式很多很丰富,而不仅仅只是单一的“迁移练笔”这一书面作业形式。
在课后的交流探讨中,也有听课教师对吴淼峰老师执教的《草虫的村落》(一等奖)提出质疑:作为省级的赛课,应该给全省的语文教师树一个正确的导向,《草虫的村落》想象奇特、文笔细腻,那么强的语言特色,为什么只安排“摘录”这一个单薄的语言实践环节?为什么不让学生迁移练笔,发挥想象再写和实效的朗读莫过于教师投入其中的朗读。这些优秀教师主要以如下两种形式参与学生的朗读:一种是教师创设情境的铺垫引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了学生语感的提升;另一种是教师直接示范朗读部分文句,这样学生就得到了高水准的朗读定位,加之学了课文之后朗读已具坚实的基础,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自然能实现质的飞跃。这样的例子几乎每堂课都有,如嘉兴祝贵耀老师教学的《青山不老》,在练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一句时,就加入了教师的铺垫引读,起到了良好的助读效果。
师:15年来,和他一起来的七位老人中的五位,还有和他相依为命的老伴相继离世,他坚持着!读——(生读这一句)
师:15年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坚持不走!读——(生又读这一句)
师:15年,五千多个日日夜夜,3700多亩大呀,150多个北海小学啊!读——(生再读这一句)
祝老师一次次煽情的铺垫,把学生朗读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而随着学生感悟的一步步加深,朗读变得越来越发自肺腑,越来越震撼人心。这样的朗读对提高学生语感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听着一堂堂精彩绝伦的课,看着孩子们在课堂上读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恨不得立马到自己的课堂中去尝试。但是,我们也清楚,光从策略上学习,怕只会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若真想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自己的内功修炼是必须要跟上的,最起码一口顺溜的普通话和强大的课堂执行力是必不可少的。如何修炼?“天下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同行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一个草虫的村落场景,以体现“用课文教语文”的意识?如果这样,这课就堪称完美了。
这样的质疑是很有探讨价值的。作为六上“亲近自然”教学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生应该有充足的铺垫与积累,可以尝试运用语言从而内化;作为一篇语言现象相当独特的散文,应该可以通过练笔去探寻作者的写作文路与语言特征,何况教材中蕴含着可挖掘的点可以让学生拓展练笔,完全可以这样设计:“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作者还有可能看见什么?展开想象写一个场景;作为省级大型场合的赛课活动,真的很有必要通过这样的示范让全省的语文教师明晰“小学语文怎样从教教材走向教课程内容”。
真的只有这样一种选择吗?我开始冷静思索如何体现“用课文教语文”。我想质疑刚才的质疑:迁移练笔落实到第二教时可以吗?为什么非得在这课中安排?别的言语实践难道就不是“用课文教语文”?批注不是?想象说话不是?摘录不是?
下面且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吴淼峰老师在《草虫的村落》中的几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关于“词语听写”的组织
课堂开篇伊始,教师给学生听写词语:左冲右撞、意味深长、驻足痴望、全神贯注、形色匆匆。听写校正完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几个词,边读边想一想:这些词一般用来描写谁?课文用来描写虫子,是不是把虫子当做人来写了呢?
此环节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意味深长。选择听写的五个四字词语一般是用来描写人的,课文却用来描写虫子,教师安排听写其实是在暗示作者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赋予万物以灵性,也提示了课文的浯言特色——想象的视角、情趣的语言。这一环节的安排为下面全课的语言品读作了铺垫。
[教学片段二]关于“意外场景”的品味
(1)学生自由读第3~4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场景让你感到意外,画一画句子,写一写感受。
(2)交流:哪个词吸引你了?(游侠)哪儿看出是游侠”?抓住“傲然”“左冲右撞”等重点词进行朗读体会。
(3)你想象中的游侠是怎么样的?把这个词写在这个句子边上。融入自己的感受,再读展示游侠形象。
(4)想象说话:游侠在茂盛的森林里,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想象后朗读体会。
(5)进了村子,发生了什么?“意味深长”大概是什么意思?
(6)如果你是那只远归的游侠,你想用眼神表达什么?此时此刻,还是铁骨铮铮的游侠形象吗?把这个词写在边上。(侠骨柔情)
(7)你看到过这样的场面吗?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表达意外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惊奇)
(8)快速默读第5~8自然段,在让你没想到的场景外、你意外的句子边作好批注,表达你的感叹。文章第7~8自然段作者没有再用感叹句,他又用哪种方法来表达内心感受的?(交流表达略)
在此片段中,教师充分把握文本的语言现象,聚焦“惊奇”,关注令自己意外的词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多重反复的批注、充分想象的练说、表达方式的质疑来感知文本生趣灵动的语言之美,赏析了一个富有情趣、令人叹奇的微观世界。这样的过程展开充分,正如赖正清老师对本课的概括语——“现实想象两相看,草虫群像逐分解”,经过对草虫群像一幕幕场景的细腻探寻,相信学生对课文的语言特点已充分内化,而“摘录语句”这一书面练习为第二教时的迁移练笔做足了积累与准备。试问,这样的安排不是更充分吗?难道非得在第一课时为作示范而急匆匆地走过场?
我以为,本节课中不安排“迁移练笔”更是基于对“用课文教语文”理念的理性认识,在大家一窝蜂地进行“迁移练笔”时,有那么一个举动能让我们冷静,能让我们思索,能更丰富和深化我们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认识。“用课文教语文”是一种理念,语言素养习得的方式很多很丰富,而不仅仅只是单一的“迁移练笔”这一书面作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