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搜妙创真”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必要性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ia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妙”是自然界之中客观存在的,“搜”是画家的亲身实践和主观的感悟与思考。也就是搜得山川之妙,才能创新图真。只有做到了搜得山川之妙,所画山川丘陵才能姿态万千,具有生气。文章分析了山水画的发展概况,从“搜妙创真”思想的萌生到“师古人”对“师造化”的冲击,以及“图真”思想的复兴。从而得出我们在艺术学习的道路上,既要学习和继承前人所留下来的优秀理念,同时也要做到敢于创新,勇于求变,要用“求真”的理念和严谨的态度在艺术的道路上不停地探寻。
   关键词:“搜妙创真”;中国山水画;文人画
  一、山水画的迅速发展
  自隋唐以来,中国的绘画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唐代,绘画的种类开始细致化,至此,中国画开始有了类别之分,出现了山水、花鸟、人物三个大的门类,其中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类别。自唐代始,山水画不断地发展壮大,在中国的绘画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乃至成为了极具特色的东方艺术。到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山水画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群雄割据,但同时也是一个山水画取得空前发展的时期,涌现了以“荆关董巨”为首的一批优秀的山水画家,不仅留下了宝贵的传世名作,同时也留下了珍贵的绘画理论和思想理念,对后世的山水画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荆浩被后世誉为“北方山水画之祖”,绘画风格上兼备项容和吴道子两家之长,开创了“大山大水”式的北方山水画绘画风格。其著作《笔法记》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山水画理论著作。荆浩在绘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求真的绘画理念。他十分重视对真实的自然景致的观察和感悟。荆浩在《笔法记》中说:“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他的绘画理论专著《笔法记》中的核心思想“六要”是他在创作当中一直遵循的。
  二、“搜妙创真”思想的萌生
  姚最所坚持的“立万象于胸怀之中”的“心师造化”论,以及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观念,都说的是师法造化,师法大自然。在艺术创作之中要以大自然为师。“大家杰出,诣臻神妙,多师造化,几于化工。其最著者,如荆浩之写太行山,董源之写江南山,米元章写京口江山,黄子久写海虞山水,诸如此类,又皆因其所居之地,朝夕目睹,各有不同,一一施之于笔墨。”可见师造化之重要性。荆浩隐居太行山洪谷之中,常游历于山林之间,观察和欣赏山间的景色。不难发现,荆浩的山水画创作是基于物象的真实本性。荆浩擅长描绘北方的山水,北方的自然地理和地形地貌的特征对他的绘画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师法造化就是与自然对话,与自然交流的过程。荆浩将自己置身于太行山壮美的景色之中,以大自然为师,同时经过自己内心的感悟与加工,因此才能做到“师法造化,形神兼备”的程度。
  荆浩隐居太行洪谷,故他时常置身于山色之中,观察万物之象,从而获得一种最为直观的感受。“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因为画家细致的观察,以及身临其境的感悟,所以才能将太行山中的景象表现得如此形象生动。《匡庐图》中的种种细节,树木、人物、屋宇形态各异,自然生动,山体与山峦之间的转折变化多端。画家不仅将太行山的整体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表现山中小景的时候也能够做到细致入微、形象生动。这一定是画家置身于大自然中,用心感悟,细致观察而得来的。但是,荆浩在描绘这些大自然之中的景致时,不是说提倡一种机械的照搬照抄和描摹的纯自然主义,他心中的“真”指的是用心得来的,是要通过多次的揣测,反复的观察,再加上大量的练习而表达出来的。比如说,万物之相,皆生于其性,松、柏、柳、槐、杂树等都有其各自的形态和特征,所以在表现这些物象时要能够做到“形质皆异”,这也是画家求真思想的一种体现。也就是说,荆浩所强调的“搜妙创真”就是画家不仅仅要总结和学习前人所留下的绘画理论和规律,更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画家的亲身感悟,绘亲眼之所见。这样的绘画思想一如他的绘画风格,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师古人”对“师造化”的冲击
  可以说“搜妙创真”思想是对唐代绘画理论家张璪所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一种延伸和发展,注重师法自然,强调画家在真实的自然山川之景中所获得的内心感悟。这样的思想观念影响了后世一批批优秀的画家。例如,王履所提出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就是对“图真”思想的发展和继承。但这样的思想观念在中国的绘画史上也有落寞的时候。到了元代,因为社会动荡政局改变等原因,文人画开始成为画坛的主导。元代大画家赵孟頫崇尚古意,认为“作画贵有古意,无古意则工无益。”至此,中国的山水画开始越来越重视古意和前人所留下的绘画知识遗产。文人画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师古人”的思想也愈演愈烈。
  四、“图真”思想的复兴
  到了清朝,在山水畫画坛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当属“四王”,他们的绘画风格极受当时上流社会的提倡和喜爱,所以他们被看作是当时山水画的“正统”。“四王”的画风与思想理念就属于摹古一脉,因而仿古之风弥漫一时。这样的风气就像是西方美术史上所出现的“学院派”美术,制定一些法度和标准让学画者遵循,标榜古代优秀的画家作为学习的典范,例如推崇学习拉斐尔的素描,威尼斯画派的色彩等。这样的学习固然有助于学画者技艺的提高,但同样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四王”所代表的“画坛正统”亦是如此,他们更重视摹古和师古,虽然有其优秀的进步的一面,但是仅仅去学习古人所留下的笔墨经验而不去师法自然,会导致绘画中缺少生气,因而在画面构成上显得千篇一律,画面僵化守旧,缺乏真实的自然气息。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有一批优秀的画家认识到了这一点,看到了所谓“画苑正统”的局限和不足,因而力求改变这样的格局。“清初四僧”就是力求改变,将山水画回归到师造化得心源的典范。其中石涛可谓是清初画家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位。石涛是明代皇室的后裔,因家国破碎而流亡于世,后出家为僧。他云游半生,走遍了世间的名山大川,对各地的自然山川之景有着广泛的阅历和深刻感悟。不难想到,正是因为他半生云游,纵情于山水之间,所以他在绘画创作的过程当中力主原创,反对“四王”所引导的正统画风与泥古不化的“八股山水”,力主绘制真山真水,强调“真”的重要性。石涛所作的山水画,挥洒淋漓,笔意洒脱,根据不同的自然景致有着丰富的表现手法。郑板桥曾称赞石涛的画作:“千变万化,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石涛的思想观念和画作无不透露着描绘真山真水和主观独创的重要性。他致力于“搜尽奇峰打草稿”,同时呼吁“笔墨当随时代”。这样的绘画主张和思想理念极大地冲击了守旧的画坛风气,同时也是对“图真”思想的发展和延续。再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国画大家黄宾虹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也就是在说,虽然时代在改变,岁月在变迁,但是画家学习绘画,感悟绘画,形成自己绘画风格的最好的老师依然是大自然,想要画出有生气的山水作品,那一定离不开自然,离不开“搜妙创真”。
  五、“搜妙创真”思想对我们的启发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就是典型的继承和发展的过程。赵孟頫所倡导的“古意”与推陈出新,石涛所提出的“借古以开今”等等,都告诉我们继承与创新才是中国画正确的发展方向。继承的目的便是为了发展与创新,推陈出新、学古而知新正是创新的精神所在。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与继承,那么艺术的脚步便会停滞不前。我们在艺术学习的道路上,既要学习和继承前人所留下来的优秀理念,同时也要做到敢于创新,勇于求变,要用“求真”的理念和严谨的态度在艺术的道路上不停地探寻。
  优秀的绘画遗产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同样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变化,正所谓“笔墨当随时代”,在学习绘画的同时要做到革故鼎新。而做出变化的根源,当然是画家对于自然山川之景的亲身感悟与不断思考。“妙”是自然界之中客观存在的,“搜”是画家的亲身实践和主观的感悟与思考。也就是搜得山川之妙,才能创新图真。只有做到了搜得山川之妙,所画山川丘陵才能姿态万千,具有生气。同样的,在强调主观创新的同时,一定也不能够脱离真实的自然山川之景,一味地强调创新作品很可能会流于浮华脱离本真。因此,不论山水画发展到何种境地,不论吸收和容纳怎样的当代元素,“搜妙创真”都应该是我们绘画学习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思想理念。在学习各种理论成果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了师法自然的重要性,只有将二者结合,吾手绘吾思,吾思故我见,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具有生命力的山水画作品。
  参考文献:
  [1]荆浩.笔法记[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0.
  [2]姚最.续画品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3]张安治.中国画与画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4]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5]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6]石涛.石涛画语录[M].杭州:西冷印社,2006.
  [7]赵志钧.黄宾虹论画录[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祁自敏,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
  杨硕,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通过对比国内外的素质教育舞蹈现状,阐述中学素质教育舞蹈的必要性,以期让人们意识到我国现阶段舞蹈教育的不足,转变相关师生及家长们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引起大家对素质教育舞蹈的重视与认可。  关键词:中学舞蹈;素质教育舞蹈;普及教育  这个时代,是左右脑平衡发展的时代,是心灵与智力的进化齐头并进的时代。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站在時代思维的最前沿,讲到:人类将从信息时代迈向概念时代,驱动信息
顷接读《书屋》2008年第4期上文质彬先生《博学、专精难两全——读〈范曾序跋集〉札记》,深为感佩文先生读书之认真细致、及于骨髓,而于精读《范曾序跋集》之后,文先生就“书中的典章制度、文史故实、字形词义等知识内涵方面的差错”一一检出,并写成读书札记十则,亦能切中肯綮、品评允当,读来大受教益。  作为范曾先生的同乡晚辈,笔者因雅慕范先生那融合史家之识见、哲人之思辨于一体的古雅秀逸、汪洋恣肆的文风,近年
软法是近些年才在我国兴起的研究课题,具有主体公平性,界域普适性和非强制执行性.道德是软法的人性之基,可以弥补软法的不足.道德教育应该在道德诉求上实现从客体向主体回归,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高校后勤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管理组成部分,是高校后勤事业的基础和保障.随着高校后勤改革深入,已改变传统的供给制、福利型、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
音乐教育进入新的时代,这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小学音乐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文艺支教期间,以武都区的几所小学为研究对象,对其环境、 设施、 条件
当今社会急剧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精神似乎也在慢慢变淡。尤其是进入21世纪,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冲突分野,导致
期刊
降消项目是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四师从2005年2月启动“降消”项目,为了解项目实施对该地区妇幼健康状况的影响。对2008-2014年四师妇幼卫生年报表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