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恢复盐碱区生态系统稳定,在节省自然资源投入的同时提高冬枣种植经济效益。通过对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冬枣种植户的问卷调研,利用多元有序回归方程和解释结构模型,考察农户对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意愿及影响因素间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農户对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意愿不强,其中农户受教育程度、家庭农业纯收入、参与合作社农户、经济效益认知、冬枣价格、技术试验与有机肥补贴是主要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层级结构及交互作用路径,作为深层根源因素的农户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农业纯收入对冬枣种植户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起决定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对策。
关键词:盐碱区;冬枣种植;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意愿;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01-0218-06
作者简介:焦源(1986—),男,山东潍坊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E-mail:jyys_0211@126.com。
内陆荒漠水资源贫乏的现状导致土壤盐渍环境逐步衍生,这种低渗透高盐碱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发展的致命性限制因素[1]。而历史传统形成的淡土植物无法在盐碱区域广泛种植,又加剧了传统农业背景下的人地矛盾与生存危机。得益于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推广,盐碱环境下多类盐生植物的驯化及利用渐渐改变人们对“白色荒漠”的传统认知,盐碱区农业生产不但能够保障粮食安全,也有利于恢复盐碱荒漠生态系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红利。冬枣作为盐碱区的主要经济作物,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提升的突破口。但受水资源禀赋缺乏、中重度盐碱生长能力偏弱、高肥料养分需求明显等因素影响,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冬枣种植过程中尤为关键。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指以水为载体,通过灌溉系统将肥料养分直接输送至植株根部,以维持营养的低浓度持续供应并减少树体对土壤矿物的依赖。须要强调的是,常态化的农户兼业行为导致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留守人员以老人和妇女为主,受教育程度偏低与思想意识保守的缺陷将直接影响现代化农业技术的使用。以水肥一体化为代表的新型绿色农业技术面临综合效益突出同施用主体缺位的窘境。现有文献对农户水肥一体化技术施用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理性小农经济属性决定了其采纳某类新技术的标准在于新旧技术成本收益的纵向比较[2];受种植成本因素影响,农户对水肥一体化服务价格十分敏感[3];肥料与设备购置补贴政策变量的弹性系数较高,表征政府补贴对农户采纳这一技术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受教育水平影响,一方面体现农户熟练掌握与有效使用新型农业技术的能力[5],另一方面反映农户勇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变革意识及进取精神[6-7];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化肥减量替代的主要手段,也是典型的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技术的施用受农户教育水平的影响直接且显著[8]。此外,配套设施完备性[9]、农产品价格[10]也是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知,上述学者从农户属性、技术特征、购置意愿、技术使用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但在以下2个方面尚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一是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施用范围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省份或鱼米之乡,农作物以水稻、蔬菜为主,针对盐碱区冬枣作物的研究较少,关注这一区域农户经济作物水肥一体化施用影响因素的文献并不多见;二是现有研究大多没有涉及自变量之间的层级结构,忽视影响因素内部的作用机理及交互关系。因此,本研究基于陕西省大荔县224家冬枣种植户的调研问卷,利用多元有序回归模型和解释结构模型,[JP 1]在探明农户对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结构并找出深层根源变量,以期加速盐碱地区传统农业改造,扩大现代农业技术服务规模。
1数据来源、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1.1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均来自笔者所在课题组2019年9月对大荔县冬枣种植农户的实地调研。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在大荔县安仁镇、范家镇、徐庄镇、高明镇4个镇共发放260份问卷,收回243份,去除无效问卷后共224份,有效问卷率达86.15%。
1.2变量选择
结合问卷数据,将冬枣种植户是否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设定为被解释变量,利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分别陈述农户“非常愿意”“比较愿意”“一般”“不太愿意”“完全不愿意”5类技术采纳意见,从1~5依次赋值。从农户经营特征、农户认知、价格环境、政策扶持4个维度选取13项解释变量(表1)。
1.3描述性统计
由表1可知,冬枣种植户对水肥一体化技术接受程度处中等水平,方差较大表明农户对该类型技术采纳意愿差异明显。调研区域内的农户年龄以41~50岁为主,男性占调研人数的65%,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毕业占比较大;受近年来冬枣市场价格影响,大荔县冬枣种植户家庭农业纯收入较高,多数家庭年收入可达10万元;冬枣种植面变量方差为0.13,说明农户冬枣种植面积相差不大,人均约为0.13hm2;受访农户中冬枣种植时间以5~10年为主,60%的受访农户参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认知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多数农户对水肥一体化能够提升自身收益的观点表示认同,但技术对生态环境改善状态理解不深;40%左右的农户可以得到技术推广(试验)补贴和有机肥购置补贴,但5000元/套左右的费用致使多数农户认为水肥一体化配套设施价格偏高。
进一步来看,大荔县冬枣种植户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意愿大致呈正态分布。其中,持“一般”态度的冬枣种植户占比为34.37%,农户“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农户分别占总人数的7.14%、26.79%,不倾向施用技术或持观望态度的农户占比为31.70%(表2)。由此可见,农户对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意愿分歧明显,同时也反映出该技术在盐碱区的推广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冬枣种植户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 2.2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结合问卷数据,利用SPSSStatistics26统计软件对大荔县冬枣种植户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意愿进行多元有序回归分析。首先,将13项解释变量全部纳入模型作第1次回归检验(表3),在第1次回归检验中平行线检验为0.063
关键词:盐碱区;冬枣种植;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意愿;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01-0218-06
作者简介:焦源(1986—),男,山东潍坊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E-mail:jyys_0211@126.com。
内陆荒漠水资源贫乏的现状导致土壤盐渍环境逐步衍生,这种低渗透高盐碱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发展的致命性限制因素[1]。而历史传统形成的淡土植物无法在盐碱区域广泛种植,又加剧了传统农业背景下的人地矛盾与生存危机。得益于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推广,盐碱环境下多类盐生植物的驯化及利用渐渐改变人们对“白色荒漠”的传统认知,盐碱区农业生产不但能够保障粮食安全,也有利于恢复盐碱荒漠生态系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红利。冬枣作为盐碱区的主要经济作物,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提升的突破口。但受水资源禀赋缺乏、中重度盐碱生长能力偏弱、高肥料养分需求明显等因素影响,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冬枣种植过程中尤为关键。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指以水为载体,通过灌溉系统将肥料养分直接输送至植株根部,以维持营养的低浓度持续供应并减少树体对土壤矿物的依赖。须要强调的是,常态化的农户兼业行为导致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留守人员以老人和妇女为主,受教育程度偏低与思想意识保守的缺陷将直接影响现代化农业技术的使用。以水肥一体化为代表的新型绿色农业技术面临综合效益突出同施用主体缺位的窘境。现有文献对农户水肥一体化技术施用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理性小农经济属性决定了其采纳某类新技术的标准在于新旧技术成本收益的纵向比较[2];受种植成本因素影响,农户对水肥一体化服务价格十分敏感[3];肥料与设备购置补贴政策变量的弹性系数较高,表征政府补贴对农户采纳这一技术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受教育水平影响,一方面体现农户熟练掌握与有效使用新型农业技术的能力[5],另一方面反映农户勇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变革意识及进取精神[6-7];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化肥减量替代的主要手段,也是典型的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技术的施用受农户教育水平的影响直接且显著[8]。此外,配套设施完备性[9]、农产品价格[10]也是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知,上述学者从农户属性、技术特征、购置意愿、技术使用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但在以下2个方面尚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一是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施用范围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省份或鱼米之乡,农作物以水稻、蔬菜为主,针对盐碱区冬枣作物的研究较少,关注这一区域农户经济作物水肥一体化施用影响因素的文献并不多见;二是现有研究大多没有涉及自变量之间的层级结构,忽视影响因素内部的作用机理及交互关系。因此,本研究基于陕西省大荔县224家冬枣种植户的调研问卷,利用多元有序回归模型和解释结构模型,[JP 1]在探明农户对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结构并找出深层根源变量,以期加速盐碱地区传统农业改造,扩大现代农业技术服务规模。
1数据来源、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1.1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均来自笔者所在课题组2019年9月对大荔县冬枣种植农户的实地调研。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在大荔县安仁镇、范家镇、徐庄镇、高明镇4个镇共发放260份问卷,收回243份,去除无效问卷后共224份,有效问卷率达86.15%。
1.2变量选择
结合问卷数据,将冬枣种植户是否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设定为被解释变量,利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分别陈述农户“非常愿意”“比较愿意”“一般”“不太愿意”“完全不愿意”5类技术采纳意见,从1~5依次赋值。从农户经营特征、农户认知、价格环境、政策扶持4个维度选取13项解释变量(表1)。
1.3描述性统计
由表1可知,冬枣种植户对水肥一体化技术接受程度处中等水平,方差较大表明农户对该类型技术采纳意愿差异明显。调研区域内的农户年龄以41~50岁为主,男性占调研人数的65%,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毕业占比较大;受近年来冬枣市场价格影响,大荔县冬枣种植户家庭农业纯收入较高,多数家庭年收入可达10万元;冬枣种植面变量方差为0.13,说明农户冬枣种植面积相差不大,人均约为0.13hm2;受访农户中冬枣种植时间以5~10年为主,60%的受访农户参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认知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多数农户对水肥一体化能够提升自身收益的观点表示认同,但技术对生态环境改善状态理解不深;40%左右的农户可以得到技术推广(试验)补贴和有机肥购置补贴,但5000元/套左右的费用致使多数农户认为水肥一体化配套设施价格偏高。
进一步来看,大荔县冬枣种植户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意愿大致呈正态分布。其中,持“一般”态度的冬枣种植户占比为34.37%,农户“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农户分别占总人数的7.14%、26.79%,不倾向施用技术或持观望态度的农户占比为31.70%(表2)。由此可见,农户对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意愿分歧明显,同时也反映出该技术在盐碱区的推广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冬枣种植户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 2.2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结合问卷数据,利用SPSSStatistics26统计软件对大荔县冬枣种植户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意愿进行多元有序回归分析。首先,将13项解释变量全部纳入模型作第1次回归检验(表3),在第1次回归检验中平行线检验为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