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国内大城市公共建筑配建停车现状,对公共建筑停车需求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类型公共建筑停车需求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公共建筑停车配建实施策略。
关键词:大城市;公共建筑;配建停车
1大城市公共建筑配建停车现状
随着城市机动车停车问题的发展,目前很多城市均对公共建筑停车配建指标做出规定,近几年新建建筑基本都配建了停车位。但也出现了因建筑吸引机动车不足而使配建车位闲置或配建车位不足使停车位供不应求两种情况。由于公共建筑对机动车具有较强的吸引性,甚至出现了城市一个区域会因某个新建建筑而导致整个区域路网拥堵。
2大城市公共建筑停车需求影响因素
2.1 机动化发展水平
城市机动车数量是产生机动车出行及停车需求的前提条件,机动车数量增加直接导致了停车需求的增加。统计结果表明,每增加一辆机动车,将增加1.2-1.5个停车泊位需求。同时机动车出行率与停车需求呈正比关系。
2.2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需求水平及交通出行的频繁程度,而这些与停车需求量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国内外不同城市的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停车设施需求量越大。
2.3 交通政策
不同的交通政策对停车需求量影响很大。香港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控制私家车拥有及使用,香港有706万人口(2010年),私家车保有量42万台(汽车61万辆),按人口算平均17人拥有一台私家车,居民出行大部分依靠公共交通。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没有对小汽车的拥有及使用进行限制,近几年绝大多数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急剧飙升。
3 停车配建标准
3.1配建标准计算公式
根据不同建筑吸引人流量转化为小汽车数量,即主要依据公共建筑的建筑面积,按不同的出行生成系数,计算由客流量转化为车流量,由车流量与停车周转率之比得出建筑配建指标。
3.2 不同区域停车配建标准
大城市需要通过分区调控策略来实现。分区控制就是要合理划定停车分区,将城市不同区域分为限制供应区、平衡供应区和充分供应区,根据不同停车分区制定不同的停车供应对策。
限制供应区:城市老城区,道路系统交通压力较大,而城市道路已无拓宽空间,需要限制进入此类区域的交通量,通过严格控制停车数量及违章停放行为,提高停车收费标准,从而控制进入该类区域的交通流量。
平衡供应区:此类区域位于城市老城区周边,道路系统仍有一定的潜力,可采取平衡供应策略;
充分供应区:城市边缘地带,交通压力小,公交线路少,充分供应可以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3.3不同建筑停车配建标准
对于公共建筑,大类可分为商业建筑、办公建筑、文体设施建筑、宾馆酒店餐饮娱乐建筑、医院、学校等类别,其中医院、学校是非盈利性公益机构,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列。
3.3.1商业建筑
商业类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主要为建筑本身内工作人员以及外来从事商业活动人员提供车辆停放场所。由于该类用地对机动车吸引强度较高,因此对配建停车位的需求也非常高。
按照商业经营业态划分,主要可以分为综合商业、专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配套商业设施、大型超市等五类。综合商业主要从事综合性商品销售等服务,车辆停放的供需量较大;专业批发市场多服务于某一特定需求对象,除基本停车需求外,装卸货物停车位需求比例最高;农贸市场基于其特有的销售品种和服务范围,配建停车位标准可以较低;配套商业设施作为主体建筑物的功能补充,与传统意义的商业设施在停车需求上有差异,宜单独分类设置;大型超市主要经营种类繁多的生活性商品,单位建筑面积对停车位需求最高。
3.3.2办公建筑
办公类建筑配建泊位主要为该建筑物内工作人员以及外来从事公务活动的人员提供车辆停放场所。公务出行中的机动车使用率高,停车需求也相对较高。办公可分为行政办公和商务办公。
行政办公级别越高,停车需求也越高;商务办公与企业规模、行业密切相关。不同规模和级别的城市其办公建筑的类型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城市在制定办公建筑停车配建标准时应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实施。
3.3.3文体设施建筑
文体设施类建筑主要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休闲文化活动提供场所,一般包括影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会议中心、体育场、体育馆等建筑。文体设施建筑的停车需求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平峰和高峰差别很大,若以低限核定,高峰难以满足要求,以高限控制,低峰又会造成浪费、闲置。所以采用比平峰略高的指标,满足一般情况下的要求。在特殊情况下,如大型的文体活动、展销活动时,应通过交通的需求管理和组织给予解决。
3.3.4 宾馆酒店餐饮娱乐建筑
宾馆酒店因住宿产生夜间停车需求,与一个城市旅游资源及政治资源密切相关,而旅游城市的停车需求一般会在节假日出现停车需求高峰。
餐饮娱乐建筑与一个城市的饮食文化密切相关,停车周转率较高。
3.4城市发展阶段影响停车配建标准
一个城市的机动化水平尤其是私人小汽车保有量间接反映了该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发展阶段和城市发展规模。不同的城市,其机动化发展阶段的不同,则所面临的停车问题的紧迫程度也不同,因此需要实行采取差别化的配建停车场模式。对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市区较为繁荣,土地已高度开发,特别是中心区或老城区,道路设施容量不足,动态交通较为拥堵,应考虑在满足停车总量控制的基础上适度降低市中心区建筑物配建標准,从而抑制中心区机动车的出行量。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保持市区繁荣、增强市区活力。作为增强市区吸引力的措施之一,必须在市区提供足够的停车泊位,满足停车需求,因此其建筑物配建指标宜适当提高,同时由于这些地区的城市还处于发展壮大阶段,城市土地、道路容量均有富余,因此也有条件执行较为宽松的停车供给模式。
3.5 配建标准实施策略
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建筑配建停车位指标,并严格实行。规划、建设、公安交管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对建设为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停车配建指标落到实处。
规范配建停车设施的使用,禁止挪用配建停车设施等行为。对于现状存在挪用配建停车场的单位,应勒令其限期整改、恢复停车场的功能,逾期未达到要求者,可采取强制措施,禁止单位门前停车。
鼓励停车设施综合开发建设。通过配建车位带动停车场(库)建设,既增加了停车设施供给,又节省了城市宝贵的用地,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停车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
对于限制供应区,应加大违章停车处罚力度,提高停车收费标准,减少进入该区域的机动车数量;对于平衡供应区及充分供应区应满足停车需求,加强停车引导,减少路侧停车数量。
鼓励配建停车泊位向社会开放,既可以有效地缓解停车供需矛盾,又有助于提高配建停车位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充分地利用了现有的资源。
管理部门应大幅提高路内停车费用、严厉处罚违章停车等措施引导驾车者将车辆停放在配建停车场内。
5结束语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大城市机动化是必然趋势。停车问题在我国大城市现已成为难题,如何对停车设施进行合理地规划,对车辆停放进行有效地管理,切实地处理好车辆的动、静态关系,成为大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大城市停车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分类控制标准及实施策略,对于机动车急剧增加的大城市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过秀成著. 城市停车场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2] 凌浩. 城市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指标及相关政策研究[D].东南大学,2006
关键词:大城市;公共建筑;配建停车
1大城市公共建筑配建停车现状
随着城市机动车停车问题的发展,目前很多城市均对公共建筑停车配建指标做出规定,近几年新建建筑基本都配建了停车位。但也出现了因建筑吸引机动车不足而使配建车位闲置或配建车位不足使停车位供不应求两种情况。由于公共建筑对机动车具有较强的吸引性,甚至出现了城市一个区域会因某个新建建筑而导致整个区域路网拥堵。
2大城市公共建筑停车需求影响因素
2.1 机动化发展水平
城市机动车数量是产生机动车出行及停车需求的前提条件,机动车数量增加直接导致了停车需求的增加。统计结果表明,每增加一辆机动车,将增加1.2-1.5个停车泊位需求。同时机动车出行率与停车需求呈正比关系。
2.2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需求水平及交通出行的频繁程度,而这些与停车需求量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国内外不同城市的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停车设施需求量越大。
2.3 交通政策
不同的交通政策对停车需求量影响很大。香港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控制私家车拥有及使用,香港有706万人口(2010年),私家车保有量42万台(汽车61万辆),按人口算平均17人拥有一台私家车,居民出行大部分依靠公共交通。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没有对小汽车的拥有及使用进行限制,近几年绝大多数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急剧飙升。
3 停车配建标准
3.1配建标准计算公式
根据不同建筑吸引人流量转化为小汽车数量,即主要依据公共建筑的建筑面积,按不同的出行生成系数,计算由客流量转化为车流量,由车流量与停车周转率之比得出建筑配建指标。
3.2 不同区域停车配建标准
大城市需要通过分区调控策略来实现。分区控制就是要合理划定停车分区,将城市不同区域分为限制供应区、平衡供应区和充分供应区,根据不同停车分区制定不同的停车供应对策。
限制供应区:城市老城区,道路系统交通压力较大,而城市道路已无拓宽空间,需要限制进入此类区域的交通量,通过严格控制停车数量及违章停放行为,提高停车收费标准,从而控制进入该类区域的交通流量。
平衡供应区:此类区域位于城市老城区周边,道路系统仍有一定的潜力,可采取平衡供应策略;
充分供应区:城市边缘地带,交通压力小,公交线路少,充分供应可以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3.3不同建筑停车配建标准
对于公共建筑,大类可分为商业建筑、办公建筑、文体设施建筑、宾馆酒店餐饮娱乐建筑、医院、学校等类别,其中医院、学校是非盈利性公益机构,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列。
3.3.1商业建筑
商业类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主要为建筑本身内工作人员以及外来从事商业活动人员提供车辆停放场所。由于该类用地对机动车吸引强度较高,因此对配建停车位的需求也非常高。
按照商业经营业态划分,主要可以分为综合商业、专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配套商业设施、大型超市等五类。综合商业主要从事综合性商品销售等服务,车辆停放的供需量较大;专业批发市场多服务于某一特定需求对象,除基本停车需求外,装卸货物停车位需求比例最高;农贸市场基于其特有的销售品种和服务范围,配建停车位标准可以较低;配套商业设施作为主体建筑物的功能补充,与传统意义的商业设施在停车需求上有差异,宜单独分类设置;大型超市主要经营种类繁多的生活性商品,单位建筑面积对停车位需求最高。
3.3.2办公建筑
办公类建筑配建泊位主要为该建筑物内工作人员以及外来从事公务活动的人员提供车辆停放场所。公务出行中的机动车使用率高,停车需求也相对较高。办公可分为行政办公和商务办公。
行政办公级别越高,停车需求也越高;商务办公与企业规模、行业密切相关。不同规模和级别的城市其办公建筑的类型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城市在制定办公建筑停车配建标准时应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实施。
3.3.3文体设施建筑
文体设施类建筑主要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休闲文化活动提供场所,一般包括影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会议中心、体育场、体育馆等建筑。文体设施建筑的停车需求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平峰和高峰差别很大,若以低限核定,高峰难以满足要求,以高限控制,低峰又会造成浪费、闲置。所以采用比平峰略高的指标,满足一般情况下的要求。在特殊情况下,如大型的文体活动、展销活动时,应通过交通的需求管理和组织给予解决。
3.3.4 宾馆酒店餐饮娱乐建筑
宾馆酒店因住宿产生夜间停车需求,与一个城市旅游资源及政治资源密切相关,而旅游城市的停车需求一般会在节假日出现停车需求高峰。
餐饮娱乐建筑与一个城市的饮食文化密切相关,停车周转率较高。
3.4城市发展阶段影响停车配建标准
一个城市的机动化水平尤其是私人小汽车保有量间接反映了该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发展阶段和城市发展规模。不同的城市,其机动化发展阶段的不同,则所面临的停车问题的紧迫程度也不同,因此需要实行采取差别化的配建停车场模式。对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市区较为繁荣,土地已高度开发,特别是中心区或老城区,道路设施容量不足,动态交通较为拥堵,应考虑在满足停车总量控制的基础上适度降低市中心区建筑物配建標准,从而抑制中心区机动车的出行量。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保持市区繁荣、增强市区活力。作为增强市区吸引力的措施之一,必须在市区提供足够的停车泊位,满足停车需求,因此其建筑物配建指标宜适当提高,同时由于这些地区的城市还处于发展壮大阶段,城市土地、道路容量均有富余,因此也有条件执行较为宽松的停车供给模式。
3.5 配建标准实施策略
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建筑配建停车位指标,并严格实行。规划、建设、公安交管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对建设为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停车配建指标落到实处。
规范配建停车设施的使用,禁止挪用配建停车设施等行为。对于现状存在挪用配建停车场的单位,应勒令其限期整改、恢复停车场的功能,逾期未达到要求者,可采取强制措施,禁止单位门前停车。
鼓励停车设施综合开发建设。通过配建车位带动停车场(库)建设,既增加了停车设施供给,又节省了城市宝贵的用地,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停车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
对于限制供应区,应加大违章停车处罚力度,提高停车收费标准,减少进入该区域的机动车数量;对于平衡供应区及充分供应区应满足停车需求,加强停车引导,减少路侧停车数量。
鼓励配建停车泊位向社会开放,既可以有效地缓解停车供需矛盾,又有助于提高配建停车位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充分地利用了现有的资源。
管理部门应大幅提高路内停车费用、严厉处罚违章停车等措施引导驾车者将车辆停放在配建停车场内。
5结束语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大城市机动化是必然趋势。停车问题在我国大城市现已成为难题,如何对停车设施进行合理地规划,对车辆停放进行有效地管理,切实地处理好车辆的动、静态关系,成为大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大城市停车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分类控制标准及实施策略,对于机动车急剧增加的大城市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过秀成著. 城市停车场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2] 凌浩. 城市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指标及相关政策研究[D].东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