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电影《音乐家》中的美学风格与文化价值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ailtol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音乐家》由著名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创作,由胡军、艾特占诺夫、加佐别可娃、袁泉主演。这部电影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冼星海传奇人生与最后岁月,也让人更加理解音乐对电影剧情叙事与美学风格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电影以中国音乐大师冼星海为原型,讲述他在阿拉木图隐姓埋名的创作经历,虽身在异国他乡与饱受挫折,却依然心系祖国与人民的前途命运。
其他文献
一、數据解读:2020-2021年春节档期中国动画电影先抑后扬  (一)2020年中国动画电影市场整体降温  1.规模缩减,作品上映数量与总票房均回落  2020年,历经178天的院线空窗期,全年动画电影共上映20部,纵观2016-2020年全国动画电影上映数量(表1),与2019年的73部相较,减少了72.6%,与2018年的61部相较减少了67.2%。[1]2020年中国动画电影上映数量在延续
罗兰·巴尔特认为,叙事作品中有三个叙事作用层次:功能层、行动层、叙事作用层。叙事内容都具有功能性,功能无疑是一种内容单元。功能层应该是一种问题指向,研究的是叙事内容之下的意义层次。行动层指的是人物的戏剧动作,亚里士多德认为,可能有不存在“人物”的故事,却不可能有不存在故事的人物。因而,行动层研究的是人物的分类及戏剧动作。叙事作用层指向的是叙事作品的叙事作用,罗兰·巴尔特认为,一个叙事中不可能没有一
在西方神话学中,以流浪为主题与叙事模式的文学与艺术作品最早可以追溯至《奥德赛》中奥德修斯漂泊返乡的故事。单纯体现为流浪和旅行的主题渐渐在数千年的叙事艺术与文化交流中形成了以流浪为核心母题的文化积淀,“流浪”也以更多更复杂的形态在我国的电影中表现了出来:物理空间位移的流浪行为与存在主义式的无意义漂泊,以及行为个体在无目的漂泊中背离对群体的集体认同,抑或在现代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巨大冲击下产生的一种失去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