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二低潮”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343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二低潮”现象是中外大学生普遍遭遇的一个发展性困惑期,通过调查挖掘当前学生“大二低潮”现象的成因,并依据工作实际,在生涯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体系等方面下功夫,着力解决好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为大二学生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成长氛围。
  关键词:大二低潮;思政工作
  “大二低潮”是指大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投入、学习效果、情感体验等各方面与大一年级积极向上的状态相比,出现明显滑坡。为深入研判此现象及其成因,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和集中座谈的形式,面向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理、工、文、法、商多学科的大二至大四在校生开展追踪调研,时间跨度从2016年—2020年,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2份;开展现场座谈十余场,参与人数200余人次,重点围绕不同阶段大学生“大二低潮”的特点、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从心理因素、行为因素入手,着力探寻破解该现象的共性要素。
   “大二低潮”具体表现
  调研发现:大二年级学生往往容易出现学习倦怠、进取心降低、网络依赖程度加深、身心健康问题加剧等不良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思想意识松懈。大二年级学生处于度过“适应期”和远离“毕业季”的中间阶段,在思想意识上容易自我放松,嚴重的甚至会出现放纵情况。在一定时间内还会产生比较强烈的“目标迷茫”情况,对个人发展的规划和实施缺乏热情、动力。二是学业表现倦怠。大二年级学生在了解了大学教学规则和课程学习要求后,容易出现对专业兴趣不足、对课程关注不够、对课外拓展性学习接触不深的情况。三是人际关系上矛盾多发。大二年级学生在班级和宿舍的人际关系上容易出现“聚团”现象,学生表达和彰显个性的意愿更加强烈,学生个体之间的矛盾较其他年级容易增多。四是身心状态低沉。大二年级学生在使用电脑、运用网络等方面的时间会大幅增长,容易沉溺于网络世界的虚幻交流,从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和现实人际交往,加剧了其逃避现实的内生力量。
   诱发“大二低潮”的具体原因
  调研发现:造成“大二低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导致学习动力不足”(56.17%)成为造成“大二低潮”的最根本诱因,且具有明显的长期性和缓释性。此外,“由于缺乏生涯规划而导致的懒惰”“沉迷小说、游戏”等成为其产生的直接原因。同时,以上诱因的产生是多元多向具体作用,大体上可从社会环境、学校制度和学生自身三方面做系统分析。
  第一,社会环境方面。社会思潮、社会文化中的负面因素易对正处于既熟悉大学又暂时缺少毕业压力的大二年级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特别身处信息“爆炸”时代,他们作为网络原住民更容易接触到如“读书无用论”“拜金论”等错误价值倾向,进而产生不奋斗、不平衡等消极情绪。
  第二,学校制度方面。部分高校在大二年级这一特定阶段的育人环节设计上还不够系统、完善,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生涯教育引导的手段和措施还有所欠缺。当前的生涯规划有关课程更多是由辅导员教授,其中大多数辅导员也并未有过丰富的求职就业经历,在常规说教方式下,学生自然难以入脑入心。
  第三,学生自身方面。大二年级学生对大学的新鲜感和好奇感下降,话题点和兴奋点呈现分散化、个性化特征,在缺乏必要的自制力和计划性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精神上、行为上的放松、放纵,偏离学业发展的正常轨道。在此情况下,学生容易出现过度参与课外活动、沉迷网络、追求个性独立,不能实现均衡式成长。
   应对“大二低潮”的对策及建议
  从调研数据上看,“个人深度思考”(66.05%)、“培养发展兴趣”(56.79%)和“通过专业的学业、心理方面的辅导”(35.80%)成为了多数受访学生应对“大二低潮”的选择。解决“大二低潮”根本途径之一在于增强大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以教育引发思考,以教育培养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寻找自身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第一,加强大二年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抓住学生在发展需求方面的关注点,促使其通过积极的自我规划而融入大二生活。一是减少灌输式、讲解式、管制式教育风格,增强教育的灵活性。二是开展多样化活动,利用班会、主题团日、社会实践等活动载体,为学生梳理发展路径、介绍发展平台,真正成为学生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知心朋友。三是主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跟得上学生需求的步伐。四是为学生搭建与校友、企业和社会公益组织联系交流的平台,使其充分认识社会、认识职业,合理把握学习和实践的节奏。
  第二,改进大二年级学生心理引导工作。一是工作前移,在新生教育阶段加入关于大二年级学业规划的内容,帮助学生增强预见性。二是工作外移,进一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互动联系,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与家长实现“一对一”沟通,使个性化的教育进入家庭。三是发挥专业课教师育人功效,对学生和专业课教师做好“双向动员”,进一步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巩固个性化指导。
  第三,优化大二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大二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时期,易受到当下网络信息的裹挟,身处日新月异的网络融媒体环境中的高校思政工作者更要主动“触网、懂网、会用网”,努力克服网络思政工作的本领恐慌。一是保持对学生话语体系的关注,通过多渠道及时掌握学生当下的“话语热点”。二是善于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工作,将学生私下讨论的话题大胆“搬上台面”,并给予生动深入的分析评论,吸引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三是注意研究学生话语体系背后的社会背景、价值标准,主动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针对各类言论,须清醒理性地加以分析、辨别、扬弃,为学生把好思想“入门关”。
  第四,完善和落实大二年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大二年级学生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往往集中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需求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树立精致化、精确化、精准化思维,沉下心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需求,寓教育、管理于优质的服务之中。一是主动了解学生需求,通过坚持新生教育阶段的走访宿舍、个别谈话、日常观察等方式,发现学生实时需求,直接或借助合理方式给予帮助。二是发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工作项目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自主性、竞争性、创造性的活动中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激发自身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苑聪雯]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高校应急管理面临突发事件处置流程不清晰、协同性不够、实战性不强、应急能力不足、现代化水平不高以及普遍尚未形成结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应急管理体系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系统完备的组织架构体系,建立健全应急处置预案体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应急管理精细化、常态化,不断推进高校应急管理现代化,夯实学校事业发展的安全根基。  关键词:党建;应急管理;现代化   高校应急管理现
摘 要:作为地处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林高校,北京农学院在推进首都城市发展和率先实现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我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北京农学院在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中的建设探索和积极实践,构建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基于“校—企—生”多赢的产学协同应用型培养模式,形成了校内培养协同基地培养、知识构建协同顶岗实践、校内师资协同基地导师的一体化培养体系,积累了丰富的
摘 要:新时代高等教育面对全新育人环境,要坚持从科学化、系统化出发,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营造浓郁人文气息,强化熏陶和感召效应,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提升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促进大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关键词:高校软环境;校园归属感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软环境建设得如何,能否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摘 要:随着5G等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当下已进入到全新移动互联网时代,正重塑着新闻宣传的发展新业态。而短视频爆发式增长更是激发了高校在宣传工作中的不断创新和变革。通过对短视频发展现状、独特优势的分析,探讨短视频创新助力艺术院校的主流宣传和正能量传播,进一步提升新形势下艺术院校网络思政工作育人实效。  关键词:媒体融合;短视频;艺术院校;网络育人   融媒体打造高校新闻宣传新业态  2020
摘 要:科学评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对于高校思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扎根理論,通过对北京高校8名思政教师和18名在校大学生的访谈,提炼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在内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结构模型,并分别针对“实践型”“理想型”和“学习型”三类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存在不均衡
摘 要:大运河文化带作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三大文化带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校园作为传承文化、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是传承、弘扬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以运河文化景观为切入点,总结运河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保护、传承和利用大运河文化,高质量推进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  关键词:运河文化;城市副中心;育人   运河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  通州之名取“漕运通济”之意,是北京运河文化遗产
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提出“三全育人”工作要求.对比中英两国高等教育,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中还部分存在诸如教师重教书而轻育人、行政多于管理而非服务、辅导员多于事务处理而
北京市育才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于延安创办的基础教育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红色,是从学校成长基因上就有别于其他兄弟学校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也是84年来一代代育才人始终薪火相传,代代延续的独有气质。  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深入挖掘红色校史资源,在建校8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步构建起包括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国家课程、学科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学校党团课程、红色校史课程、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