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心功能、血流动力学水平的影响

来源 :中国实用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bula_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心功能、血流动力学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择12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心功能、血流动力学水平的变化。

结果

①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经过不同的方法治疗后,一氧化氮、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明显高于治疗前患者的水平,内皮素水平则低于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心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升高,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的水平降低,且实验组LVE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VESD、LVEDV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两组纤维蛋白原、血液黏度、全血黏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经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实验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血液黏度、全血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瑞舒伐他汀在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患者的心功能状态、降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水平等方面作用显著,可以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联合依诺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医院心内科治疗的1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目的探讨前置胎盘行剖宫产术后在宫腔填纱治疗基础上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于控制产妇产后出血量并降低子宫切除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河津市人民医院诊治的78例前置胎盘并接受剖宫术治疗的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在宫腔填纱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宫腔填纱治疗,评估并比较两组产妇平均产后出血量、术中子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7(IL-17)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在不同分期肾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确诊的肾癌患者60例,同时收集体检后健康对照者60例,所有被收集人员采空腹静脉血,用ELISA方法测定IL-17和VEGF的血液浓度。采集癌组织和正常组织制作切片,进行CD34免疫组化实验,在显微镜下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IL
目的探讨结肠癌术后医院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五四一总医院收治的结肠癌手术患者60例,鉴定患者的手术切口细菌感染情况,进行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以及病原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长以及行手术造瘘的女性患者的切口感染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长、合并糖尿病、术后造瘘、腹腔镜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强化他汀治疗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疗效及心肌缺血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心肌梗死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冠心病治疗,行PCI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在PCI术前12 h内服用阿伐他汀钙片80 mg,进行PCI术前强化他汀治疗;所有患者均空腹,于PCI术前,术后30 min、6 h、12 h、24 h抽取静脉血
目的探讨培门冬酶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处理方法。方法应用培门冬酶方案对3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化疗,在培门冬酶治疗前1 d及治疗后4、9、14 d,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监测,并对纤维蛋白低于1.0 g/L的患者输注适量的冷沉淀。结果33例患者经培门冬酶治疗后,31例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占93.9%)
目的分析一线应用埃克替尼和吉非替尼治疗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肺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口服埃克替尼或者吉非替尼治疗晚期EGFR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治疗后2个月的近期疗效,以及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结果吉非替尼组客观缓解率为11.1%,疾病控制率为17.9%;埃克替尼组客观缓解率为91.7%,疾病控制率为91.7%,两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
目的肌少症是以骨骼肌质量、力量以及功能降低为主要特征的退行性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肌少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造成中老年人跌倒、骨折及死亡的概率增加,对个人、家庭、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多种风险因素和机制参与肌少症的发生,可能与长时间高血糖、热量摄入减少、肌肉纤维去神经支配、细胞内氧化应激、各种激素水平的下降、肌肉生长抑制素信号的增强等因素相关。本文从肌少症的发病率、发生机制、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