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作文教学中的灵感思维诱导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e_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个性作文、创新作文,关键在于激发学生主体心灵无限自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即让学生产生写作灵感思维。可从四个方面诱导学生主体产生写作灵感思维:①择时设疑,培养学生善思能力;②择时入境,创设学生灵感思维情境;③择时点导,拓宽学生想象、联想渠道;④择时梳理,解决学生表达疑虑。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个性作文 创新作文 灵感诱导 思维诱导
  
  钱学森曾指出:“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之外,还有灵感思维,即顿悟。”而灵感思维是一种非逻辑的直觉体验,即是一种审美创造心理活动。对灵感思维的触发诱导是培养中学生个性作文、创新作文的关键所在,而中学生作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灵感思维诱导呢?我们想就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培养学生善思的能力,择时设疑
  
  钱钟书说:“世间学问之恒亦如云开电射。”(《谈艺录》)灵感思维这种突发性的顿悟是有规律的。它的产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知识信息储备,也就是“得之在顷刻,积之在平日”(袁守定《占毕丛书》卷五)。怎样才有灵感思维的产生?钱钟书说得好:“学思悟三者相辅而行,相依为命。”(《谈艺录》)学与思是悟的前提,苦思在当时或者无所得,但是在潜意识中它的工作仍在思索酝酿,到成熟时,可以豁然贯通。这充分说明灵感得之不易,需平时苦心思索准备。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灵感思维能力呢?
  首先,在平时学习中,就必须培养学生“慎思”的习惯。朱熹说:“学者理会道理,当深沉潜思。”(《朱文公集》卷九)他还说:“行也思量,坐也思量;早上思量不得,晚间又把书思量,如此岂有不得的道理。”(《朱文公集》卷一)同理,学生要做好作文,必须善思:思之慎,思之广,思之深,思之精,方有所得,做起作文来,才有所释。为此,要培养学生平时对所见所闻细心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这是因为灵感思维作为一种同层次思维,它需要客观知识载体贮藏,当大脑中蕴藏的作文信息量越多,作文时,思维就放得开,表达得出。否则,文思枯竭,更不会产生灵感。
  其次,慎思必须与熟读相结合。做到“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丘濬《朱子学的》)。多读范文,融入心中,继以思之。再经酝酿,便会产生新意。总之“愈悟愈疑,愈疑亦愈悟”(清代学者崔学古语)。有理性知识的累积,便会有直觉顿悟的产生。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作文信息,即为作文教学打下了客观知识载体的机制,这时老师作文教学即可择时设疑。
  教师如何设疑引发学生作文的灵感思维呢?可以从单元训练作文的重点入手,根据每课讲授的重点,设置不同作文题式,引发思维。如学习散文单元(高一,朱自清《荷塘月色》、《绿》,巴金《灯》,壶井荣《蒲公英》)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疑:领会《荷塘月色》中作者内在蕴藏的感情,以情感为线索,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体会巴金《灯》中的引申内涵,以题眼为线索,写一篇由表及里的散文……文体相同,训练重点不一样;讲授重点不同,设置作文的疑点也不一样。如写读后感,教完《失街亭》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之后,讨论:马谡失街亭,法当斩,而诸葛亮却痛哭零涕。蔡瑁、张允毫无过错,曹操中反间计误杀二人后,却给二人加以莫须有的罪名。这是为什么?然后写一篇读后感——《该杀与不该杀之后》。这样通过命题、设置范围、提出要求等一系列设疑方式,触发学生思维闸门,让学生及早进入创造作文思维的顿悟之中。
  
  二、创设灵感思维情境,择时入境
  
  当学生产生一种创作欲望冲动时,说明学生灵感思维还处于混沌阶段,为了使灵感思维明朗化、有序化,还必须创设一定思维情境,因为灵感思维的产生不但需要经过长期的酝酿、反馈、整合,而且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况且只有创设一定的思维环境,才能“妙悟天才,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叶燮《原诗》)。那么,在具体作文教学中,怎样创设一定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入境呢?
  首先教师先入情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教师带着激情讲解,学生才会进入情境诱导之中。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有激情,具体表现在:①教学语言要形象化、情感化、启发化。如讲到慷慨激昂时,情感奔放倾泻而出;沉峻含蓄时,感情冷静清醒而动;爱憎分明时,感情直发而泄;委婉曲折时,感情徐缓而流……②教学手段要具有多样化、直观性、境况性。这样,教师进入教学的情境之中,语言有感染力,又伴随一些动作,可调动学生诸多感官功能,使学生大脑进入亢奋状态中。
  其次,教师还应根据作文内容不同,创设不同的诱导境地。如写赞美春天,先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春天的景物变化,特别应选择一些有代表性、感染性的鸟语花香的境地,饱满感情,投入充分的关注,调动各种感官,张开想象的翅膀,去观察、感知、体验,这就是自然情境诱导;若要写改革中的先进人物或事迹,可让学生参观一些先进单位,访问一些先进个人,从真正具体的事迹中去感知社会,寻找社会的闪光点,这叫社会情感诱导;又如写影评,最好布置看一场电影或录像,在教师启迪下让学生去品评,这叫艺术情境诱导。总之,教师客体入境,是为了学生主体入境。通过多种方式诱导,使学生主体进入灵感思维境界。
  此外,学生主体进入灵感思维境界,主观外还必须具备“定”、“静”、“安”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定”则灵感思维时清楚,“静”则意味着灵感思维时不急躁,“安”则表明灵感思维时心静专一。也就是“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这样,创作主体渐入佳境,灵感思维逐渐活跃,又具备了作文的目的性、冷静性,创作构思油然而生。
  
  三、拓宽学生联想、想象渠道,择时点导
  
  学生进入灵感思维的动态之中,还未达到“主体心灵无限自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境界。就是说,学生对体验而产生的灵感思维还未“自动”,还未达到高峰,这就需要一定的契机触发,而掌握点导火候又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在作文教学指导时,应该及时点拨启发。
  首先要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激发学生灵感思维的最重要的方法,是作文运思过程中最富创造性的活动。怎样联想?第一,联想的主观动机,即在构思之际,围绕初定的写作中心充分展开联想,旨在调集尽量多的材料比较筛选;第二,遵循联想的客观规律,不是凭空乱想。比如接近联想法:看到英雄纪念碑,就联想为国捐躯的英烈;读到鲁迅笔下的“阿Q”,就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阿Q。表里联想法:由咏自然之春,想到生命之春、社会之春。还有类比联想法、对比联想法等等。此外,还有想象,而想象方法很多。如“无中生有”想象法,这种想象是为了抒写情怀或揭示某种意义,有意将实际不在眼前的事物呈现于眼前,甚至将生活中根本不会发生的事,写得栩栩如生。比如,写1999年高考作文《记忆移植成功之后》,就可写成科幻作品。又比如咏山林:“我看见千山万壑的高大而整齐的森林,向人们伸出柔和的双臂,发出阵阵欢快的呼啸声,同大地的脉搏相应和,谱写成和谐的乐章。”“小中见大”想象法,指选取极小的材料口子,从此切入,反映人物的全部性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想象法。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的背景,《挥手之间》中毛主席登上机舱的一挥手。“变形”想象法,是指故意将描写对象的外形加以适度的夸大或缩小,以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一特征或抒发某种思想感情。如咏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有“变质”想象法、“借题发挥”想象法等等。这样,通过多种联想、想象激活学生灵感思维,升华大脑中的感性材料,进入既定材料的酝酿成像之中。
其他文献
据美国学习政策研究所官网2019年4月23日消息,美国学习政策研究所(Learning Policy Institute,LPI)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学校成功的四个主要因素,分别为积极的学校氛围、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社会情感发展、综合的学校支持系统。同时,LPI针对上述四个要素分别阐明了其重要性及落实措施。  第一,建设支持性的环境,在教师、学生、家庭之间建立稳定关系。建立在稳定关系基础上的积
【摘要】新课堂教学行为须做到: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学会了飞,就得飞起来。在行动中实践教育,学会开放视野和敏銳捕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反思 理念    近来笔者阅读了一些关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在内容上精彩纷呈,风格方面个性迥异,理
【摘要】語文运用题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头戏,其考查形式灵活多样,被称为“高考试验田”。分析08年全国18套试卷中语用题的题目特点,把握其命题趋向和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广大考生提供彻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人文性 生活化 社会热点 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题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头戏,前三题以客观的选择形式出现,后二到三题一般以主观题形式考查,考查形式灵活多样,具有极大开放性,所选语料新鲜,时效性强
【摘要】本文从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及明确要求,正确处理两个方面谈论对《读本》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整体感知;文化积累;比较阅读    现行《高中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的,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阅读《读本》和学习教科书,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并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不同的是,对教科书,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力
【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标注重的是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其中诗歌教学注重的是审美能力的培养。笔者从分析情物、体会情语、探究情缘、再现情境、体悟情感、剖析情法这“六情”角度对诗歌鉴赏进行解读,以帮助学生提高基本的古诗鉴赏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诗歌鉴赏;再现情境;体悟情感;文本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
一、政策背景  2017年9月2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巴黎索邦大学发表《欧洲倡议》(Initiative für Europa)演说,提出截至2024年(含)至少设立20所“欧洲大学”的构想:“欧洲大学”应是“一个覆盖欧洲多国的高校网络,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跨国完成學业的机会”,而且将成为“教育创新与尖端科研的摇篮”。[1]  2017年11月17日,欧盟委员会在递交给欧盟议会的《通过文化教育加强欧
【摘要】近几年高考的高分、满分作文中,揭示文化内涵的作文占很大比例,文化作文俨然成为广大高考生热捧的对象。正因为受到热捧,才导致大量劣质文化作文泛滥,那么,如何厚实文化作文的底蕴?做到五点:培养良好的文化意识;用文化装点醒目的标题;以经典文化意象贯穿文章始终;恰当引用经典文化名人的事件;恰当引用诗文名句。  【关键词】底蕴 文化作文 经典文化    “文化作文”一般指充满文化内涵的文章,是把作文的
据加拿大国际教育局(Canadian Bureau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CBIE)官网2020年2月21日消息,加拿大移民、难民与公民部(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IRCC)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加拿大共有642480名国际学生。該数据较2018年增长了13%,但此增长率比此前
据新西兰普伦基特机构网站2017年12月17日消息,新西兰政府将在未来三年内实施“家庭计划”项目,通过对中低收入的毛利兒童家庭投入更多的资金,使新西兰8.8万名儿童摆脱贫困,国内贫困儿童数量将减少48%,为新西兰的时代变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此,普伦基特评价称:“本次新西兰政府的家庭计划是有效减轻新西兰儿童贫困和增加儿童福利的重要一步”。  家庭计划规定,在父母育儿假结束的第一年,政府每周会为新生儿
【摘要】训诂学上通过对“对文”来训释词语,解读语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本文以“薄罚”的文字之误,引发对“对文”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并对它的作用进行分析归纳。  【关键词】文言文;对文;释义    高中教材《语文读本》(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所选《五蠹》一文中有“故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厉”一句,查张觉译注的《韩非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