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二代拒绝接班民营企业传承遭遇瓶颈

来源 :大众致富指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me_ear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今日早报》报道,超过50%的民企二代不愿意接班,30%的一代浙商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来继续自己的产业。
  数据是枯燥的,但对于正处于民企接班高峰期的浙江来说,这样的数据显然变得有些残酷。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对于家族企业众多的浙江民企来说,接班显然是家事。因此,这一枯燥而冷酷数字背后肯定有很多不同的故事。
  日前,记者就深入浙江省的金华、台州、温州等地,对一些不愿意接班的民企一代和二代个案进行了解读。
  众多处在产业链最低端的民企二代更倾向不接班。
  
  一代说
  只盼孩子找份安定工作
  
   陈国标是义乌一家五金加工厂的老板,虽说这个五金加工企业的利润并不高,但陈国标在这行做了25年多,从只有五六个工人的家庭作坊,变成了上百人的工厂,每年工厂的净收入在200万元以上。
  陈国标说,五金加工、塑料等这些行业,利润还是有的,就是相对辛苦一些,每天起早贪黑这是必然的,跟其他一些赚钱快的行业没办法比。
  “ 现在我们年纪也大了,眼睛也花了,五金和模具这类精确技术越来越难把握。最关键的是业务量一直稳定在一个水平,需要有人去开发市场,而我们已经吃不消去开拓了。”陈国标对自己的现状很坦然。陈国标举了一个身边的例子,跟他早年差不多同时办厂的一个老板,把孩子在身边带了五六年,如今接上班了,父子一起生产类似豆浆机等小家电,光一年的产值就可以超过1000万元。
  陈国标虽然很羡慕别人,但对他的儿子却要求完全两样。他儿子去年从杭州的某大学毕业,没有在外面找工作,直接回到了义乌老家。陈国标的要求只有一个:不求他出去赚钱,但必须在家里安心复习考公务员。
  “不是非考公务员不可,比如进一些国家事业单位,或者读研究生都行。我不希望他继承我的事业,这一行实在太辛苦了,而且以后未必一定能做得起来。我赚来的钱已经够他用了,所以只希望他能找一份安定的工作。”陈国标说。
  
  孩子心眼高不喜欢老行当
  
  这样的情况并不只是在五金加工行业。何先生是义乌最早涉足模具行业的人,谈到这个行业第二代子女接班的问题,他是叹息重重。
  “现在的子女,愿意继续接班做下去的几乎没有。因为模具行业是做手艺的行业,干的活都是脏活累活。我们当年都是做学徒,跟着师傅一点点地学手艺,现在的孩子也没有学这个专业的,所以都不愿在自家的小厂里继续做。”
  “模具制造业其实是个相当稳当的行业,只要肯实干实做,每年赚个几十万根本不成问题。但是义乌的模具行业规模不大,小商品行业又那么发达,因此下一代转行的特别多。”
  子女不愿接班,父辈们也无可奈何,自己没到退休的年纪,厂子得自己撑着。
  而说到子女的未来,尤其是自家的孩子,何先生的口气透出了一点无奈:“模具这一行当又脏又累的,常年要在车间里,而赚的钱也不是特别多,属于稳扎稳打的那种,孩子们心眼高,根本不会愿意接我们的班再继续干下去。”
  “ 我从来没强制要求孩子再来从事这个老行当。他若要是能在其他行业混出一片天来,我肯定是非常支持。我话也说明白了,发展的平台也会给你搭,孩子能混成啥样,就看他自己了。”对于孩子未来的选择,何先生的态度非常开明:只要能成就一番事业,无论什么行业自己都会支持。
  但是,自己的孩子成天闲在家中不去谋出路,这让何先生非常苦恼。“天天在家待着,不是上网看电视就是打篮球。我和他开玩笑说过,你这么喜欢打篮球,如果能打成乔丹那样,父亲我肯定也会全力支持你的。像你这么成天窝在家里,连老婆都讨不到。”
  
  二代说
   不喜欢呆在小城市
  
  在众多台州和温州中小型企业中,接手父辈企业的现象还是很多的。他们很多人给记者的回答就是:“怎么办呢,毕竟是家族企业,最后肯定还是最亲信的人来接手。”他们的回答多多少少有些无奈的口气。
  但这几年民企二代不接手父辈企业的现象开始出现,很多1985年左右出生的民企二代都刚从国外念完大学回来,有些选择留在国外继续深造,有些回来后,认为自己对新行业更感兴趣。
  比如记者接触到的王学林,是台州大型医药企业总裁的长子,在澳大利亚呆了四年后,虽然老爸给他在那边买房又买车,给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四年之后他还是选择回到中国,和几个好朋友在杭州开起了环保产品公司。
  他告诉记者:“父辈的创业都很辛苦,他们积累到今天有很多的资源,就是亏在那个年代没有很好的教育环境,所以有些事情的价值观和我们存在差异。我希望能在父辈的企业基础上,然后再结合他们拥有的人脉关系,发展更新的产业,这也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王学林在采访中还提到:“(不想接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希望开拓更大的领域,不希望自己未来在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小的城市呆着,大城市的社交圈子,生活方式都会不一样。在我看来,赚钱是一回事,追求良好的生活品质,比什么都重要。”
  
  接班显得自己太没用
  
  小余,一个性格豪爽的男青年,虽然显得非常老成,但他的实际年龄才24岁。认识他的人知道,他的父母是义乌最早的一批创业者,生产挂历等产品,在义乌年画挂历市场也称得上是佼佼者。
  认为自己不是读书料的小余,高中没毕业便去了上海当兵,2年后回到老家义乌。“自己文凭不够,进不了好的单位,上班收入也不高;从个人性格来说,我不喜欢上班,适合经商,家里人都是做生意的,从小耳濡目染。”
  迷惘了一阵子的小余,打算走商业道路,但他并没有选择在自己父母的企业上班或接班,有志气的他决定自己去开创一片天地。“接父母的班,感觉自己太没用了。父母的事业是他们的,自己就是靠自己的。”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父亲的厂子干看不到希望。小余说,父母那个行业没前途,生意不是很好,他们也希望小余能另起炉灶。对他来说,选择父母那个行业,也并不是很划算,因为投资风险和利润不成比例。
  一个偶然的机会,小余听说布艺工艺品销量很好,便带着父母给的30多万元起步资金,开始进军布艺工艺品。半年后便连本带息共40多万元全部还给了父母,其中10万元还是自己主动给的。
  至今短短三年工夫,在和叔叔阿姨辈竞争的同时,身边不少同业都亏损的情况下,小余的企业却如离离原上草,欣欣向荣地发展着,他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打开了国内外市场。几十个人的企业,如今的年产值已到几千万元,超过了父母企业的产值,成为义乌同业中做得最好的企业之一。小余拿着自己挣的钱,买了车子,娶了老婆,让家人引以为豪。
  小余认为,是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和教育,促使自己走到今天的,他现在的心愿是赚很多钱,让身边的人过得更好。“以后我会换别的行业,现在就想换成更赚钱的行业。在我有精力的同时,希望自己能搞几个产业;如果没有精力,我会砍掉收益不好的产业。大企业家都是专门换行业的,拿得起放得下。”小余说。
  
   评论:浙商二代不愿接班
   未必是坏事
  
  在政府看来,超过50%的民企二代不愿接班事关民企的生死存亡,因而会直接影响到当地的GDP,故甘冒非议也要出钱培训民企二代。其实,50%浙商二代不愿接班并不见得都是坏事。
  在这个问题上,政府有点想当然了,以为企业也像国家政权,只要能维系“子承父业”的传统,就难保证江山永固。其实不然,就像政权世袭不能保证江山永固,企业世袭也不能保证生命常在。一个不称职的继承人可以断送一个政权,一个纨绔子弟也可以毁掉一个企业,民企二代中良莠不齐,让素质不高的“富二代”接班后果可想而知。即使100%的“富二代”接过父辈的班,也不能确保民企的持续发展。皇帝不急太监急,30%的一代浙商还不愿意孩子接班呢,政府着什么急呢?
  相反,我倒更愿意将此看做是一种实现民企转型升级、改变企业经营机制的契机。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浙江民企大多短命。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在06年11月5号闭幕的“第4届中国(浙江)民营企业峰会”上透露,该省民企的平均寿命仅为7年。(据《东方早报》)短命的主要原因由企业的性质所决定,即浙江的民企大多是家族企业,其管理方式仍然是集决策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于一体的高度集中方式,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纽带还是血缘关系,而非契约关系。
  当浙商一代必须面对子女不愿接班的现状时,就不能不考虑改变企业的股权制度和经营机制,引进职业经理人,实现股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样势必会推动封闭式的家族企业的社会化发展。据我所知,当下有很多的职业经理人没有用武之地,要么无法进入企业的核心管理层,要么有职无权。说到底,企业主不敢招聘和重用职业经理人,就是基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世俗盘算,哪怕自己的子女亲戚水平再差,也要让他们掌管企业的经营大权,而不放心让外人来管理经营。这样企业怎么能发展壮大呢?
  假如民企二代乐意接班,而且具有创新开拓的能力素质,那子承父业未尝不可,反之,如果不乐意,也缺乏管理才能,政府和父辈硬揿牛头强迫他们接班也没意思,还不如及早谋划改革企业的管理制度,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来得好。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不必恐慌50%浙商二代不愿接班的事实,而是应该从有利方面去考虑。作为政府而言,重要的不是急于将民企二代送去培训,而是应该引导企业主树立现代经营理念,改革产权制度,逐步将家族企业办成社会企业,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其他文献
“堂吃(即在店里面食用,与“外带”相对)的豆浆装在马克杯里,感觉不错,有一种在星巴克的错觉”、“从小到大,第一回坐在软皮沙发上,听着音乐吃锅贴”……  在王廷宇看来,网友的这些评论是他最大的欣慰。王廷宇是上海记盛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最近令他欣慰的事还包括“盛记一品锅贴”获得了美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3000万元的首期投资。负责投资此项目的美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内地项目负责人王军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机
期刊
在广州,零食店可谓遍地开花,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比如做街坊生意的,价钱实惠的缤缤零食屋、以及春之花、优之良品、自然派等外来中高档零食店。既想减肥又想吃零食,如何满足这个人群的欲望呢?卖低热量零食或许是一个好主意。   在正佳广场就有这么一间低卡路里零食店,它的卖点在于“健康的低能量零食”,推出了低热量的饼干、肉干、汤料、水果片等,分为代餐类、饱腹类、低卡类、解馋吃不胖类和瘦身养颜胶原蛋白冲剂,据
期刊
巴黎“黑暗餐厅”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广场对面一条小街上,有一家小有名气的黑暗餐厅。餐厅的特色是里面一丝光亮都没有,侍应生全是盲人。  晚8时左右,客人们陆续到达。黑板上写着当日的菜单,5样主菜、4样冷盘和4种甜点,任人挑选;客人还可以点全版或简版的“悬念套餐”,分别为37欧元和29欧元。  点好饮料、冷盘、主菜和甜点,食客们按照吩咐,把手袋、特别是手机、打火机等一切可能成为光源的东西寄存在吧
期刊
选择加盟,就意味着能轻松赚钱——这是时下众多连锁加盟项目广告传递给创业者的信息,也是众多创业者的误区。正规的连锁加盟,确实可以分享品牌信誉度、成熟管理经营模式带来的赢利;但另一方面,如果创业者自身的基本能力不具备,赚钱也是空谈。因此,在选择连锁加盟项目之前,以下这些基本常识必须要了解。    一、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主要是指个人能力评估。在有了开加盟店的念头之后,首先要非常冷静、客观地对自我作
期刊
“世界上有三大酱腌菜:韩国泡菜、俄罗斯酸黄瓜和中国榨菜。我希望有一天能改写这个历史,让“隆中牌”大头菜成为全球第四酱菜。”——湖北妞妞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爱洁。    50岁,她从只有20平方米的小面包房开始创业,5年后创立“妞妞”品牌,走上连锁发展之路;60岁,她走进高等学府,获“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由于年龄超过任课教授,她被奉为总裁研修班形象大使;65岁,“妞妞”西饼连锁店发展至近百家,年
期刊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领导训话你身上某处突然痒得钻心却不敢动;跟女友约会的时候不敢穿凉鞋;洗澡的时候不敢见熟人……。皮肤病给无数人的生活带来了痛苦和压力,也为一些有心人打开了通往阿里巴巴宝藏的大门:潍坊和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全国推广的“皮肤病免费试用专卖店”投资小、收益高、经营者不需具备行业经验、产品疗效神奇,在给患者解除痛苦的同时也让经营者获取了丰厚的回报,潍坊和兴的“清夫”系列产品和首创的“皮肤病
期刊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的婚宴酒品类市场已高达上百亿规模。在市场的诱惑下,众多名酒和地方酒开始进军婚宴酒品类。但通过近几年的推广,至今仍没诞生出全国性的婚宴酒品牌,品类尚未被定义。    名酒品牌延伸 主动式扼杀品类分化机会    在白酒营销圈内,有一个范式被整个行业所认同:婚宴酒,必然要借助母品牌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来塑造和营销。  在这种营销策略指导下,婚宴酒品类里诞生出了:茅台集团的“茅台·贵
期刊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卖大米是很难出什么特色的,一般都是通过粮店和超市销售,最多是在品种、包装上下功夫,销售的利润也非常有限。可是,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有人还真就掘出了卖大米的新生意经,并且卖出了百万财富!那么,她的大米究竟卖出了什么花样呢?   2004年,曲磊在长春农博会上看到这样一幅场景:工作人员将尚未舂的糙米一股脑全都倒进一个机器里,随着机器呼呼的转动声,倒进去的糙米很快便被
期刊
一位大学毕业生,他利用自己的专长成功创业,从8000元起家开办了一家手工皮革饰品工厂,如今每月的收益在3万元以上,他的创业思路和成功经验可以给刚刚大学毕业准备创业大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   在东门的白马服装城里有一家“牧马屯”手工皮革饰品专卖店,格外吸引过往消费者的眼球,一根根几乎没有修饰的原木定在墙上,摆着一个个样式新颖、款式时尚的皮包。  走近看可以发现这些精美皮包是手工加工的,充分展示出
期刊
把一家生产鸡毛掸子的小厂,变成世界微波炉大王。持续降价,频举价格屠刀出手狠,换来微波炉普及和百姓受惠。创造新式OEM,整合全球产能与资源,率先走出一条具有格兰仕特色的国际化道路。这个欣赏《道德经》里“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以“苦行僧”般的毅力让格兰仕这样采用OEM或ODM产业模式的出口制造型企业多年屹立潮头不倒。    梁庆德1937年6月出生于广东顺德。1978年创办顺德桂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