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在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意外事件”,此时,老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你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们发出的一些“另类声音”,往往会让教师猝不及防,如何处理好这类问题,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用自己的智慧去化解风波。
记得那是一个下午,一节历史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讲的是《戊戌变法》,当讲到变法最终因为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而失败,谭嗣同、康广仁等六君子在菜市口慷慨就义时,我先简单介绍了谭嗣同放弃出逃机会,甘为变法流血的经过,然后又带着悲愤的心情朗诵了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为了渲染气氛,烘托课堂效果,我模仿着谭嗣同大声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学生们被我的情绪感染,当然更主要是被谭嗣同的献身精神所感动,纷纷嘘唏不止,有几名女学生的眼里甚至还隐约闪烁泪光。
“同学们,谭嗣同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敬佩?”我大声问道。
“值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
“那么,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点什么呢?应该怎样去评价他呢?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他放弃了生的机会,选择了死亡,他的死重于泰山。”
“谭嗣同为变法而死,他的死唤起了民众,最终推翻了清政府。”
“谭嗣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个回答引起了一阵哄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位学生用了文天祥的诗句来形容其精神。
“我觉得谭嗣同是一个‘傻冒’。”正当我暗暗得意的时候,一个不太和谐的声音突然冒了出来。
这下班里沸腾了,课堂秩序混乱起来,还有几个“不怀好意”的家伙乘机起哄。
我定睛一看,原来是那个绰号叫“问题少年”的李欣。李欣这个学生一直比较随便,喜欢逞能,上课时总爱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老师难以回答,有时还会说上几句俏皮话,插几句嘴,逗得学生哄堂大笑,让老师下不了台。不少老师都吃过他的“苦头”,所以暗中叫他“问题少年”。此时,他正洋洋得意地看着我。
我并不讨厌李欣。这认为这个学生很聪明,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课余时间喜欢看课外书,知识面宽,不少学生都崇拜他,在班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他的这句话给我制造了困境,这小子是不是故意在给我难堪?
眼看着一堂好课就要砸了,其他学生也饶有兴味地看着我如何收场。
“好,非常好,你看问题的角度同其他人大相径庭啊。”我气不打一处来,心中的怒火即将爆发,但又不好表露出来,只能用一连串的“好、好”来掩饰自己,同时脑筋也在快速运转,寻找合适的解决对策。
说心里话,我倒真想教训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给他一顿臭骂,把他“请”出教室。但是,理智又告诉我不能这样。“电光火石”间我的思绪突然跳回到我的学生时代,记得是在高二的一节政治课上,我提了一个在当时被认为是离经判道的问题,而老师又答不出来,结果他勃然大怒,把我从教室里赶了出去,并且说“我绝对不允许你这样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从此,我对该老师产生极大反感,不再学习政治,高考仅考了30多分,这段经历不堪回首。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我对类似的学生一般以宽容为主,虽然他影响了这节课的教学秩序,但是,难道我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吗?李欣说出“傻冒”二字,头脑中肯定又是有了“古怪”的想法,与其大发雷霆,给对方一阵疾风暴雨似的呵斥,倒不如先冷静下来稳定课堂秩序,先看他这个“家伙”到底是怎么考虑的,然后再做打算……
想到这儿,我稳定了情绪,压住了怒火反问:“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康有为、梁启超都跑了,就他等着送死,不是‘傻冒’是什么?”李欣振振有辞,班上也有人在低声附和。
我稍作停顿,微笑着对全班学生说:“看来有的同学也有这种想法,我们讨论一下,对谭嗣同的这种做法应当怎样看待?”
学生们不清楚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三五个一组展开了讨论,课堂秩序暂时稳定下来。我心里也是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因为这个问题的提出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也不清楚会讨论出什么结果。
“谭嗣同死得值,他的死唤醒了民众,人们对腐败的清政府不再抱有幻想,最终迎来了辛亥革命。”
“我们认为他死得不值,白白作了无谓的牺牲,如果他不死,他还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说不定还会重整旗鼓,继续领导维新变法运动。”
“即便谭嗣同不死,他也不能改变中国历史的方向,因为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康有为最后不是变成“保皇派”了吗?”
“谭嗣同一点也不傻,康有为、梁启超跑了可以理解,谭嗣同慷慨就义也可以理解,只不过他们的想法不一样罢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认为谭嗣同应该跑,不过没有跑也是应该的,因为信念让他留下。”
“岳飞、文天祥、谭嗣同、邓世昌、陈天华、刘胡兰他们都选择了死亡,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李欣才是‘傻冒’呢。”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意见逐渐趋向了一致。这时,我开始进行点拨:谭嗣同在生的面前选择了死,用生命捍卫了正义的尊严,成为维新变法的一面旗帜。他放弃出逃,甘为变法流血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值得我们学习。什么是无谓的牺牲?什么是慷慨赴死?在谭嗣同慷慨赴死的背后体现的则是他那为了国家、民族利益的铮铮铁骨和大义凛然,是真正的舍生取义。而康有为、梁启超选择出逃也并不影响他们的人格和领袖地位,只是不同的选择而已,所以我们在进行历史人物评价的时候一定要站在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上考虑,要一分为二地去分析看待,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们频频点头,而李欣也心领神会,露出了愧疚的神色。
课顺利地讲完了,相信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欣课后找到我,对我的宽容表示感谢,并且要我看他以后的行动,后来,他果然没有食言,成绩大有长进。
教师都喜欢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学生,一旦课堂上听到“歧见”就难以接受。我们仔细想想,学生提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观点,也许正是他们积极思考的表现,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积极开拓学生思维空间的教学追求吗?
记得那是一个下午,一节历史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讲的是《戊戌变法》,当讲到变法最终因为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而失败,谭嗣同、康广仁等六君子在菜市口慷慨就义时,我先简单介绍了谭嗣同放弃出逃机会,甘为变法流血的经过,然后又带着悲愤的心情朗诵了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为了渲染气氛,烘托课堂效果,我模仿着谭嗣同大声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学生们被我的情绪感染,当然更主要是被谭嗣同的献身精神所感动,纷纷嘘唏不止,有几名女学生的眼里甚至还隐约闪烁泪光。
“同学们,谭嗣同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敬佩?”我大声问道。
“值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
“那么,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点什么呢?应该怎样去评价他呢?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他放弃了生的机会,选择了死亡,他的死重于泰山。”
“谭嗣同为变法而死,他的死唤起了民众,最终推翻了清政府。”
“谭嗣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个回答引起了一阵哄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位学生用了文天祥的诗句来形容其精神。
“我觉得谭嗣同是一个‘傻冒’。”正当我暗暗得意的时候,一个不太和谐的声音突然冒了出来。
这下班里沸腾了,课堂秩序混乱起来,还有几个“不怀好意”的家伙乘机起哄。
我定睛一看,原来是那个绰号叫“问题少年”的李欣。李欣这个学生一直比较随便,喜欢逞能,上课时总爱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老师难以回答,有时还会说上几句俏皮话,插几句嘴,逗得学生哄堂大笑,让老师下不了台。不少老师都吃过他的“苦头”,所以暗中叫他“问题少年”。此时,他正洋洋得意地看着我。
我并不讨厌李欣。这认为这个学生很聪明,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课余时间喜欢看课外书,知识面宽,不少学生都崇拜他,在班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他的这句话给我制造了困境,这小子是不是故意在给我难堪?
眼看着一堂好课就要砸了,其他学生也饶有兴味地看着我如何收场。
“好,非常好,你看问题的角度同其他人大相径庭啊。”我气不打一处来,心中的怒火即将爆发,但又不好表露出来,只能用一连串的“好、好”来掩饰自己,同时脑筋也在快速运转,寻找合适的解决对策。
说心里话,我倒真想教训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给他一顿臭骂,把他“请”出教室。但是,理智又告诉我不能这样。“电光火石”间我的思绪突然跳回到我的学生时代,记得是在高二的一节政治课上,我提了一个在当时被认为是离经判道的问题,而老师又答不出来,结果他勃然大怒,把我从教室里赶了出去,并且说“我绝对不允许你这样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从此,我对该老师产生极大反感,不再学习政治,高考仅考了30多分,这段经历不堪回首。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我对类似的学生一般以宽容为主,虽然他影响了这节课的教学秩序,但是,难道我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吗?李欣说出“傻冒”二字,头脑中肯定又是有了“古怪”的想法,与其大发雷霆,给对方一阵疾风暴雨似的呵斥,倒不如先冷静下来稳定课堂秩序,先看他这个“家伙”到底是怎么考虑的,然后再做打算……
想到这儿,我稳定了情绪,压住了怒火反问:“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康有为、梁启超都跑了,就他等着送死,不是‘傻冒’是什么?”李欣振振有辞,班上也有人在低声附和。

我稍作停顿,微笑着对全班学生说:“看来有的同学也有这种想法,我们讨论一下,对谭嗣同的这种做法应当怎样看待?”
学生们不清楚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三五个一组展开了讨论,课堂秩序暂时稳定下来。我心里也是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因为这个问题的提出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也不清楚会讨论出什么结果。
“谭嗣同死得值,他的死唤醒了民众,人们对腐败的清政府不再抱有幻想,最终迎来了辛亥革命。”
“我们认为他死得不值,白白作了无谓的牺牲,如果他不死,他还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说不定还会重整旗鼓,继续领导维新变法运动。”
“即便谭嗣同不死,他也不能改变中国历史的方向,因为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康有为最后不是变成“保皇派”了吗?”
“谭嗣同一点也不傻,康有为、梁启超跑了可以理解,谭嗣同慷慨就义也可以理解,只不过他们的想法不一样罢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认为谭嗣同应该跑,不过没有跑也是应该的,因为信念让他留下。”
“岳飞、文天祥、谭嗣同、邓世昌、陈天华、刘胡兰他们都选择了死亡,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李欣才是‘傻冒’呢。”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意见逐渐趋向了一致。这时,我开始进行点拨:谭嗣同在生的面前选择了死,用生命捍卫了正义的尊严,成为维新变法的一面旗帜。他放弃出逃,甘为变法流血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值得我们学习。什么是无谓的牺牲?什么是慷慨赴死?在谭嗣同慷慨赴死的背后体现的则是他那为了国家、民族利益的铮铮铁骨和大义凛然,是真正的舍生取义。而康有为、梁启超选择出逃也并不影响他们的人格和领袖地位,只是不同的选择而已,所以我们在进行历史人物评价的时候一定要站在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上考虑,要一分为二地去分析看待,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们频频点头,而李欣也心领神会,露出了愧疚的神色。
课顺利地讲完了,相信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欣课后找到我,对我的宽容表示感谢,并且要我看他以后的行动,后来,他果然没有食言,成绩大有长进。
教师都喜欢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学生,一旦课堂上听到“歧见”就难以接受。我们仔细想想,学生提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观点,也许正是他们积极思考的表现,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积极开拓学生思维空间的教学追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