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与不知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初,梁衡专访了多年好友季羡林老先生。闲聊时,梁衡特意请教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您关于古代东方语言的研究,如吐火罗文、梵文、大印度佛教,于今天何用?”听了疑问,96岁高龄的季羡林肃然答道:“学问不能拿有用无用来衡量,只问精不精。当年牛顿研究万有引力有什么用?”听完季羡林的这句话,梁衡自言道:“季老先生一语如重锤,敲醒了我懵懂的头脑。”接下来他思考了很多。
  经过深思熟虑,梁衡写了《不问用不用,只说知不知》。文章中,他列举了这样一个事例:当初,马克思本来就身在工人运动第一线,他深感工人运动缺少理论支持时,就退出一线去研究《资本论》等理论。当时的马克思已穷得揭不开锅,自称:“从来没有像我这样一个最缺少货币的人来研究货币。”如果为了有用,马克思最应该去经商,先赚一把货币再说。然而他的经济、哲学、社科理论让后来实践层面的革命家、管理者演绎出一个轰轰烈烈的新时代。
  在反复思考的基础上,梁衡郑重写下了一段文字:“真正的大师治学时不问有用无用。因为学问就是对未知世界、对自然界、对星空、对生态的尊重。一切未知中都藏有真知,也许那一棵野草就是将来打开生命大门的钥匙。而面对茫然的未知世界,那些勇敢拓荒的人就是真正的英雄。这些以学问为乐趣,为人类不断扩充知识边界的人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而他们在探知过程中所表现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治学态度和做人准则,对后人来说比他们提供的知识还重要。”
  梁启超先生说过一句话:“做学问不为什么,就为我的兴趣,为学问而学问。”其实,通过研究学问来健全人格、充实思想、光亮心灵,本就是最大的收获,本就是最大的作用。希望梁衡和季羡林的故事,能够让我们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在做学问的时候,少问几句有没有用,多问几句知不知道、够不够深入。
  [怦然心动]
  “无用”并非没有价值和意义,而且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最终铺垫或成就了最好的自己。比如做学问或者读书,做学问是对未知世界的不懈探索,这段旅途必定枯燥乏味和寂寞难耐,但是在其间磨练的坚韧和淡泊会成为一个人最可贵的精神品质。而读书则是对人类精神食粮源源不断的汲取,并引领人们通向真正想要的生活。读书看似无用,但是浸润其间而收获的做人的道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观察世界的角度等等,都会开启生命的智慧之門。
  【文题延伸】淡泊的心灵; 才是最重要的; 的收获……(小引)
其他文献
人看植物,植物生长在安安静静之中。肉眼能看出的变化是最大的变化,看不到的不等于没有,细胞的分裂、生长、修复的过程看不到,但好像夜晚更活跃。  人这种生物和植物相似,也是安安静静的状态下长得好,看婴儿就知道了。婴儿绝对是安宁状态,所以,长起来一天一个样子。后来,有了自我意识了,安静不下来了,越长越热闹,不那么相互感应、那么可爱了。  真的,我们错过了许多好时光,错过了我们经常打交道的事物,就像我们错
从我做起,慢慢地,慢慢地,那一道“沟”越来越窄,越来越浅。那便是我与母亲之间的代沟。  ——题记  我最得意的就是我拥有一个自己的小抽屉,我可以把自己的小秘密统统锁进抽屉里——它是我的王国。  但是有一天,我发现我的小抽屉好像被人翻过,我的日记本好像被人动过。是妈妈?不,不可能……我不敢肯定。怎么办呢?我突然想起杂志上登过,有一个小女孩为了验证她的东西是否被翻动过,就在日记本里夹了一根头发丝……我
浙大医学院附属杭州市一医院骨科副主任范小良刚刚结束了一台手术,走下手术台的他却毫无征兆地倒下了,原来上午他已感觉身体不适,但想到那么多慕名而来的手术患者,还是坚持下来,谁知刚做完下午的第一台手术就倒下了。穿着手术衣躺在手术移动床上的范医生刚清醒過来,就又开始惦记自己下一台手术的患者——82岁的蒋奶奶。正巧,即将上台的患者和被迫下台的医生在手术间里相遇了,一双紧紧相握的手倾诉着满满关爱。蒋奶奶祝福范
外婆有个摆钟。  在昏暗灯光的掩映下,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似是盖上了一层薄纱。在昏黄的夜色中,摆钟兀自走着,指针一拨一拨地跳動着。我呆呆地盯着它看,不觉已经过了好久。  轻轻地抚摸那生锈的外壳,像抚摸那些早已零碎的回忆。棕黑的内层裸露在苍穹之下,似是与时间、与宇宙的对抗,摸上去,冰冰凉凉的,能凉到人的骨子里。虽然已经过了好几十年了,物转星移,一切都有了变化,但摆钟仍然在分秒不停地摇摆着、循环着。每
夜,漆黑,本该恬然、安静。可我的夜晚,充斥着恐惧,但同时也充满着期待。  我就像趴在悬崖边上,全力地紧紧拽着那根缆绳的人,拼尽全力拉住缆绳,缆绳的另一端是我的外公,是最爱我也是我最爱的人。  尽管我使出全力,哭喊着向上拖拽缆绳,无奈那绳子依旧缓缓向下滑去,向下滑去……  爱我、疼我、宠我的外公,陪伴了我整个童年的外公,躺在病床上,在生死的边缘来回徘徊,消瘦的面庞、浮肿的肢体让我难以直视……  而在
为一方烟雨,幻一息炊烟;为一洼落叶,镀一刻清浅;为一角雨巷,撩得片刻懒散。却只不过,只为江南。  ——题记  雨巷,是江南的符号。  说起江南,就不由得聊起雨巷。烟雨朦胧中,乳白色的轻烟在云端变幻,为这幽深的雨巷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天,我来到了雨巷。入眼,一捧鲜翠欲滴的蔷薇正悄悄绽放。如此曼妙的生命,难怪连千百年前的李清照也嗟叹“怕郎猜,奴面不如花面好”。  雨巷,是江南的符号。  蓦地
姚帅是名医生,但他喜欢问别人问题:你害怕死亡吗?你一辈子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你怎么度过人生最艰难的时候?在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的心血管内科,31岁的姚帅曾向自己的数百个病人提问,还把他们邀请到自己临时搭建的摄影棚里。  姚帅很早就对摄影感兴趣,2016年在查房的时候,姚帅听到一个老人讲起自己年轻时的往事受到触动,心想为什么不拍摄这些人、记录下这些故事呢。三年来,姚帅拍摄了400多位患者及家属,总
窗外,又下雪了。  我的假期是沒有色彩的。内向的我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门里,看看书,写写作业,弹弹钢琴,有时会玩一玩电脑,或望一望窗外几年如一日的景象。  然而,在这样平淡的宅女生活里,我爱上了屋里的这扇窗户,它是我与外界的联系纽带。白天,它让我了解到熙攘热闹的外界生活;每当夜晚降临,我就会一人望着窗外那星星点点的灯火,感受着心灵的宁静。  这窗户,还是我生活的记录本。  每天,窗都陪伴着我那忙碌的身
最近,很多人被央视推出的一部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镜子》深深震撼。这部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鐘,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时间策划、两年摄制。  内容很简单:四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以少年泽清为例,虽然他的家族在社会上有相当成就,然而他每天面对的是父母无休止的冷战或争吵,父母经常跟泽清说家里很穷
固执的性格就像是一只杯口朝下的杯子,别人倒不进水去,所以只能放弃;而不能保守秘密的人就像是一只有洞的杯子,水一倒進去就会漏掉,所以别人也只能放弃;而多疑的性格就像是一只脏杯子,再干净的水一倒进去就会变成脏水。  所以,不是别人不愿意和你们交朋友,而是一个人的性格导致别人不愿意选择你们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