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析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总量压力、全球经济衰退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性问题等严峻的挑战,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就业主体从“精英”转向“大众”、就业体制从“计划”转向“市场”、就业市场从“卖方”转向“买方”和就业重点从“总量”转向“结构”的四大特点。因此,亟需对大学生就业难原因进行探索,帮助其就业。
  一、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处在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和发展的过程中,自身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不适应问题。由于受精英教育办学理念的影响,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办学模式的影响,一些高校长期游离于社会经济和市场发展之外,在改革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角色转换滞后和改革的不到位。
  1.学科结构问题
  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资源的市场需求状况不能有效地反馈到人力资源的培养中去,造成供需“两张皮”。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存在明显的差距,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原因。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有的学科和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而有的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则供过于求。我国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缓慢,专业设置调整滞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了错位,这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原因。近年来,虽然高校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还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大部分学校缺乏自主权,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同时,目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更多以学科自身内在逻辑发展为依据和基础。而较少参照现实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需要。高等教育的这种封闭状态,不能准确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人才的培养带有较大的盲目性。
  2.层次结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的层次分化和高等学校的层次定位还不清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希望不断的“升格”,或者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或者不断的争取硕士点和博士点学科,进而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二是许多办学水平比较高的高等学校都将自己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在世界一流或者世界知名的层次上,或者是所谓的研究型大学。
  但是,社会需要的是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人才,而目前社会上一些高校盲目的升格和定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过剩和贬值。因此高校必须改变培养目标,找准市场定位,大量的地方性院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因素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建设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客观上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大学生就业口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不健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建设欠规范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规范不够,缺乏统一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相关部门日益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积极推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但是这种无序、上下不衔接、各自为政、无不联系的就业市场针对性不强、效率很低,不仅没有真正给大学生就业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而且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极大的不便。由于这种市场规模大,用人单位和学生数量多,尽管场面上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极为不理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不能充分洽谈,使大学生整天疲于赶场,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单位,用人单位也无法找到适合的毕业生。
  2.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用人单位在人才市场上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由于毕业生生源的“富裕”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挑选十分苛刻,“重资轻能”的倾向日益严重。一是部分用人单位对待毕业生态度据高自傲。
  如“女生免谈”等等。二是对于人才学历的盲目求高。三是用人单位存在选人用人的功利性现象。对用人单位尚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同时法律法规建设尚未健全,不能有效的保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市场缺乏公平性、规范性,不公平的竞争现象时有发生。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一部分用人单位通过非市场渠道公布用人信息,暗箱操作招聘用人时有发生;而一部份大学生找工作时也过分依赖于家长、亲朋好友等人际关系网;这些现象体现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不公平的就业竞争机制。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不断深入,大学生应与时俱进,积极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树立起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就业观,主动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然而,当前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观上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成为制约自己顺利就业的重要原因。
  1.“精英情结”根深蒂固
  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所谓的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就高校大学生整体的就业情况而言,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一部分毕业生通过竞争,走上社会的精英岗位,必然也要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就业岗位。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走向大众化的今天,一些大学毕业生不愿面对这种现实的转变,仍然固守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就业观念,与现实脱节的就业观念局限了大学生的择业范围,人为的设置了就业框架,使自己与一些就业机会擦肩而过。具体表现在:
  (1)期望值过高。具体表现在岗位选择上,片面追求收入较高的“白领”岗位,不愿从事比较艰苦的“蓝领”、“灰领”工作;在地域选择上,以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为目标,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基层地区;在单位选择上,热衷于进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高薪企业,轻视中小企业和条件相对艰苦的职位。
  (2)“铁饭碗”观念。传统的就业观念一般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找一份一次择业定终身,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就业观念。而在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一些大学生仍旧摆脱不掉传统观念的束缚,希望一次就业定“终身”,从事稳定工作到退休的“铁饭碗”工作。这种观念越来越已难以适应当前新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要求。
  2.创业意识淡薄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群体,理应是创造工作岗位的积极群体,在积极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可以为社会其他青年人的就业创造机会。但当前大学生就业去向统计资料来看,大学毕业生仍然倾向于“选择工作岗位”,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的行为依然很少。
  就业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解决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气田开采过程中因使用大量泡排剂造成含醇污水起泡现象严重,这对精馏塔的稳定运行产生了不利影响。以起泡高度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甲醇含量、凝析油含量、温度和压力对泡排剂发
摘 要: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被认为是沟通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间的重要环节,列宁称普列汉诺夫是“最通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主义者”。其所述“五项因素公式”、“地理环境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论”等哲学思想,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丰富及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普列汉诺夫;唯物史观;主要贡献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被认为是沟通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间的重要环节,列
摘 要:在中国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引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起源于西方国家,而中国的实际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不同,为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对中国建设的引导作用,就必须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从现实社会出发,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安全建设以及生态保护提供诸多启示。为此,文章针对于此
摘 要:北魏孝文帝改革事件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魏王朝的封建化,使北魏强大起来。本文仅分析孝文帝改革之前的北魏王朝的现实背景,主要从北魏建立之后的状况及封建化进程,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和王朝前期对孝文帝的影响这些方面来探讨改革的条件。  关键词:封建化;宗主督护;税制混乱;民族矛盾;冯太后  一、北魏建立初期封建化进程  拓跋珪在建立北魏和进取中原过程中,对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便
摘 要:农民工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已成为政府和社会不容忽视的群体。但在社会实际发展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在享受社会保障时存在诸多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但即使如此,这部分群体仍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不仅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有较大差距,而且未能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权利,社会保障就是其中
摘 要:构建“适度普惠型” 社会福利是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建立“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我国全体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关系到所有家庭里的和谐,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建设人的进步和发展。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应建立健全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尽可能保障都所有儿童的福利。  关键词:适度普惠型;儿童;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