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僖宗:黄巢起议真不赖我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d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唐僖宗李儇,其实我不愿当皇帝,但那帮死太监非逼着我当。没办法,谁让他们手里握着神策军呢,如果我不听话,肯定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我唯一的理想是踢球,可惜我生在了乱世。
  听太监们说,关东有一帮人在造反,带头大哥叫黄巢。从他们的谈话中,我知道了黄巢的一些光辉事迹,平心而论,他比朝廷节度使要有追求得多。
  那年黄巢九岁,正在院中陪爷爷玩耍。搞食盐走私的父亲正好在家休息,就把他叫到身边,想考他的学问,就指着院中的菊花说:“阿巢,以菊花为题,走一个吧。”黄巢头都不抬,随口说:“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
  黄爸爸被儿子的霸气震住了,张开的嘴能塞下一枚鸡蛋。还是黄爷爷阅历深厚,说:“不如写一首诗吧。”黄巢放下手中的玩偶,略一沉吟,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在大唐,会写诗不算什么本事,但把诗写得如此霸气,除黄巢外再无他人。
  长大后,黄巢不愿继承家族产业,而是想走仕途。可他一次次地来长安,一次次地被赶回,就算他写的诗再好,终究是私盐贩子的后代,想跟公子王孙们一起玩,没门!
  那年,黄巢又落榜了,他垂头丧气地走出长安,抬头看了一眼巍峨的长安城,再次展示了才华和杀气——“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虽然我是大唐皇帝,但听太监们说起这首诗时瞬间就震惊了。我觉得,黄巢这首诗可以翻译一下: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这种极端的心态,直接导致黄巢在中年后走上造反的不归路。
  黄巢造反,我是管不了的,太监们把我关在大明宫中,只让我打球、喝茶,什么文件都不给我看,朝廷大事都是他们在处理。别说我了,宰相们也不敢和他们撕破脸皮,几十年前的“甘露之变”,官员被关起门来杀了一千多人,此后太监们再无敌手。
  公元876年,黄巢的战友王仙芝通过宰相王铎的弟弟给朝廷写了一封报告,表示愿意接受招安。不用大动干戈就平息叛乱当然是好事,宰相们在政事堂一商量,就给王仙芝封官一一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让他到长安来工作。也不知这帮人是怎么办事的,居然把黄巢和其他人给忘了,于是大唐错失了第一次平叛的机会。
  “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这是黄巢新改的签名,他不甘心把命运交到王仙芝手中,带着2000兵马攻打郓州、鄂州、宋州,一路上贫苦农民纷纷加入他的队伍,只为混口饭吃。都怪老祖宗不好,把江山搞成这个样子。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谁还管什么大唐盛世、万国来朝,谁能让他们吃饱穿暖,谁就是所谓的“得民心者”。
  黄巢越来越厉害,带着队伍到了江南,要扼住大唐经济的生命线。公元879年,他进入广州。这时,黄巢觉得有资格和朝廷讨价还价了,于是请求朝廷封他为广州节度使,想洗白上岸。
  人家拥兵几十万,不过要个官,咱大大方方地给不就行了?我真不知那帮宰相是怎么想的,只愿给个正五品的职位。第二次平息叛乱的机会又眼睁睁地在指尖溜走。
  既然谈不拢,那就打吧,幸好大唐的底子厚,打黄巢还是没问题的。
  那时的岭南还没吃遍天下的广州人,也没富甲天下的广东省,只是潮湿闷热的蛮夷之地。而起义军都是北方的糙汉子,哪受得了这份罪,于是黄巢带领他们北上中原。当他们走到襄阳时,也差不多要结束了。
  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还是很给力的,在江陵跟黄巢打了一架,起义军就损失了八成兵力,这么看来,大唐的实力还是很不错的。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可刘巨容不愿继续打了,说:“朝廷言而无信,打赢了怕威胁朝廷要杀头,打输了也要杀头,那还打啥?”都是祖宗们办事不厚道,给员工留下不好的名声。但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又不是我“无信”。
  如果说刘巨容是恶人的话,那高骈就是傻子。公元880年,高骈派部将南下狙击黄巢,不出意外地又打赢了。随战报一起到达高骈营帐的,还有黄巢的投降书和金银珠宝。有钱挣、不干活,还有比这更好的事吗?于是,高骈上奏朝廷说:“不日当平,不烦诸道兵,请悉遣归。”宰相卢携也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迅速遣散了所有援军。
  就这样,原本可以轻松平定的黄巢起义,被一群傻子弄得越来越大,最终不可收拾。半年后,黄巢带领“百万大军”北上洛阳、西破潼关,终于进梦寐以求的长安。那天,他站在长安城,又想起落魄的当年。
  而我呢,什么都做不了,只能被一群太監押着逃往成都。后来,有个叫罗隐的人写了一首诗嘲讽我——“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是啊,自己的路自己走,谁都怨不着。好了,不说了,我得赶紧跑路了,黄巢还在后边追呢。
其他文献
1917年6月16日,陈宝琛、梁鼎芬两位“帝师”一起走进毓庆宫,告诉溥仪今天不用念书了,因为前清两江总督兼摄江苏巡抚张勋要来请安。  按照惯例,两位“帝师”开始教溥仪召见张勋时如何应对,总体原则就是保持谦逊,以显圣德。这年溥仪12岁,日常生活除了跟师傅们读书、看报,就是游戏,他还是个孩子。  但他又不仅是个孩子。他知道张勋及其所部一直留着辫子,也知道张勋曾在袁世凯死后发表通电,第一条就表示“尊重优
1843年,世界病原细菌学奠基人罗伯特·科赫出生在德国,长大后在一个小镇当了一名外科医生。  当时,小镇正流行牛炭疽病(动物急性、烈性传染病),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关注,他决定进行细菌研究。科赫在原本就穷困的家中开辟出一间实验室,每天下班后就一头钻进去忙个不停。妻子怨声载道,索性离他而去。幸运的是,科赫的第二任妻子非常支持他的工作,不仅承担起所有的家务,还花光积蓄送给他一件生日礼物——显微镜。这对于细
1307年元武宗登基那日,在恭列宫中左道旁朝贺的群臣中,九岁的拜住气宇轩昂,如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元武宗深觉他颇有公辅之气,于是親切地握着他的手勉励道:“拜住气宇不凡,蕴有祖风,必成大器!”元武宗预料的没错,拜住确实很厉害。  一  札剌亦儿·拜住是元朝某开国功臣的后代,虽然五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但从小母亲就延请了知名老师和学者对他进行启蒙教育,教他学习先贤的高贵品质和治国本领。拜住异常聪颖,一
在忙碌的生活、工作中,假期就像一枚暂停键,能让我们喘气续命。成人世界中的完美假期是什么样的呢?阳光、沙灘、音乐、被窝或者优雅地阅读?
◎歷史大爆炸
期刊
“百年清华四大哲人”分别是陈寅恪、潘光旦、梅贻琦和叶企孙。但是,大多数人对于叶企孙这个名字很陌生。殊不知,钱学森、王淦昌、邓稼先、钱三强等,这些如雷贯耳的两弹元勋、新中国科研领域的泰斗,都是叶企孙的得意门生。只是,他们共同的老师叶企孙鲜为人知……  1898年7月,叶企孙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叶父虽然是清朝举人,思想却不保守,除了教授儿子四书五经,还主动引导他接触西方的科技知识,希望他“既格物,
温酒擒虎  曹操奉命领兵攻打梁山贼寇,来到阳谷县。此时天色已暗,众人饥渴,曹操便命大军就地扎寨。扎寨完毕,曹操带着几个随从来到一家写着“三碗不过冈”的酒店,要了几坛老酒和牛肉,大快朵颐起来。  正吃得高兴,不远处传来一阵山呼海啸之声,接着又见草丛中刮起一阵狂风。那阵风过后,只听乱树背后扑地一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  众人惊骇不已,曹操却捋了一把胡子,道:“谁能擒虎,重赏。”言未毕,一人大呼:“末
《红楼梦》里最成功的爆料人是谁?宁国府的老家人焦大当之无愧。那一句“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穿透力极强,正面揭露宁府的荒淫,明明白白地注释了“家事消亡首罪宁”这一偈语,激荡起无限的想象和解读余地,“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在《红楼梦》里属于名句担当,迅速上了热搜榜。  多少年后,每一届读者都因此一遍遍在书中搜索,寻找实锤——秦可卿死
都说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面对女儿,铁血硬汉也会变得柔情起来,就连诗人余光中也不免俗,曾写下《我的四个假想敌》,生怕女儿长大后被别的男孩抢走。  那么,有个“女儿奴”的老爸是怎样的体验?如果晋代有知乎,左芳和左媛姐妹俩肯定会抢先回答这个问题:“谢邀,我爸就是‘女儿奴’的代表,他虽然没有朋友圈可以晒娃,但他会把我们写进诗里啊!”而她们的父亲,就是西晋文学家——左思。  比如在宠女儿的《娇女诗》中,左
拿破仑是史上最出名的科西嘉人,但有趣的是,科西嘉人对他的评价普遍不高,科西嘉岛也很少有关于他的痕迹,即使他曾在这里打击英军,一枪就把某个英国名将打成了“独眼龙”。  当地很难找到拿破仑的崇拜者,只有当岛外人嘲笑科西嘉人懒散时,他们才会机智地对答:“史上才出现一个那么勤奋的科西嘉人,他就当了法国的皇帝。”这是唯一可以算作他们为拿破仑而自豪的例子了,当然,其中更多的情绪还是自嘲。  1769年8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