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乱美国公路的幽灵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zhen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大规模修建州际高速公路,使整个国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商品和人员流通速度更快,国民出行更加方便。高速公路的修建为美国社会带来了持续的繁荣,但美国人很快发现,在这些时髦的新公路上,一些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高速公路上的幽灵?
  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一些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的司机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有的司机忘了自己曾经了如指掌的路线,或很奇怪地认出了一些他们以前从未去过的高速公路。有些司机觉得好像他们一眨眼就被神秘力量传送到了32千米开外。
  更令人不安的是,人们开始出现幻觉。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乔利埃特地区,有人看到了老虎正跟踪他的车;有人驾车快速通过美国中部广阔的农村时,在高速公路中央突然出现一个英国殖民地时期的豪宅,他急速变道才勉强没有撞到;还有人打电话报警说撞死了一个人,但是当警察赶到时,没有找到任何尸体或者发现任何血迹。
  这些奇特的幻觉出现时,由于司机们常常不在状态、心神不宁,意外事故频发。1956年底,美国一家媒体统计,没有明显原因的车祸占据了所有交通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
  神秘论者将这些事故当做是鬼魂在作怪,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私家车还没有普及,在荒凉或者人迹罕至的跨洲际高速公路上,容易出现灵异事件。这些神秘论让美国的公路鬼片十分发达,诞生了许多以车和公路为恐怖元素的鬼片,比如《魔鬼搭车人》、《致命玩笑》等等。那么,真相是什么呢?
  寻找原因
  其实在此之前很久,这类怪事就已出现过了。最早一次公开的报道发生在1921年,当时,纽约一位记者沿着大路走的时候,亲眼目睹两辆车发生严重追尾碰撞。但让记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碰撞前,后车的司机都已经很端正地坐在位子上,双手握着方向盘,目光直视前方,应该看到了前方的车,但他竟然没有减速或从侧面超速,就这样直直地追上前车。
  后来,这位记者提出了一个理论“公路催眠”,认为这个事故以及发生在车辆长途行驶过程中的不能解释的事故,都是因为对于那些熟练的司机来说,驾驶已成为“例行公事”或第二本能,由于长途公路环境单调,驾车时不必担心撞车和交叉路口,导致司机进入了“恍惚的状态”。
  还有一些评论家认为舒适的道路和车辆是这些奇怪事故频发的原因。由于州际公路往往绵延几千千米,用沥青铺成,新的道路平滑笔直,没有太多摩擦,路上也没有行人,所以也就没有通常的交通颠簸和紧张,驾驶变得相对轻松。而且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有一半的汽车已经有自动变速箱,车内空调已经成为车的性能之一,更好的挂档和减震器使转向更轻松。在这样舒适的环境里,长时间开车后,单调的景观、仪表板的太阳光反射、轮胎的呼呼声和发动机嗡嗡声会成为催眠要素。
  这些评论家的理论与纽约记者的猜测不谋而合:许多机动车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是司机处于“神秘的恍惚”,司机在那个时刻处于不清醒状态。
  半睡半醒阶段
  显然,“司机被催眠了”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系列怪事,人在恍惚阶段是很容易产生错觉的。但人们心中依旧有一些疑惑:大脑真的被催眠了吗?到底是注意力太分散才会产生一些悲剧,还是人们打盹了才出现意外?假如人们被催眠了,为什么许多监控录像显示,人们还睁着眼?
  2003年,来自德国工业大学的研究者们开展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征集了83个志愿者,让他们在模拟实验室里完成单调的驾驶任务。志愿者会坐在一辆真实的汽车里,能听到车子行驶的声音和真实开车时发动机轰鸣的声音。车前的玻璃变成了电子游戏中的赛车跑道,这样可以模拟出他们在高速公路驾驶的情形。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在短时间内引发“公路催眠”现象。
  研究者们意识到,公路催眠与人的睡眠状态可能密切相关,所以在模拟实验室里,还放置了脑电波测量设备以及用来扫描瞳孔的设备。研究发现,一些志愿者虽然盯着前方,但当危险出现时,他们的眼睛似乎很呆滞。数据显示参与者们瞳孔颜色暗淡,并没有主要的眼球运动,也就是参与者并没有意识到危险。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随后的脑电波监测揭示了答案。当志愿者的眼球运动不明显时,脑电波设备检测到了大脑中的慢速α波,频率在8~9赫兹,这种脑波一般出现在临睡时头脑茫然的状态,意识逐渐走向模糊,研究者们称这个现象为“睁着眼睛的睡眠”。这种阶段处于睡眠和清醒之间,由于意志要眼睛睁开,人们可以保持眼睛睁开,但大脑生理活动实际上睡着了,于是驾驶者进入了一种无意识状态。
  研究者们还发现,在模拟单调的高速道路行驶舱中,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会出现深层无意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高速路会意外频发,因为当人们进入一种无意识的驾驶状态中时,人们容易出现幻觉,注意力并不集中。
  让公路不再催眠
  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并没有用这么精密的实验证明他们的“公路催眠”猜想,但美国交通主管部门并没有相信一些人说的鬼魂在作怪,还是按照反催眠的方法来避免悲剧的发生。
  1954年,美国汽车协会发布了防止公路催眠的警告,美国公司为员工分发反催眠技巧手册,比如保持你的手伸出窗外,听些刺激性的音乐。有些方法很离奇,比如脱掉右脚的鞋子,以更好地感受到车身震动。把木板放在屁股下;与自己对话、想象一个血腥的场面等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破坏汽车制造商辛辛苦苦为人们创造的舒适感,使汽车座椅不舒服、噪声变大等等。
  与此同时,公路设计者也想知道他们如何能够更好地避开这个的弊病。工程师们一致认为,反光标志牌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高速公路上的条纹线条可以更好地让司机不会被催眠。此外,高速公路不会修得完全笔直,总是想方设法让司机走弯路,比如高速公路每隔一定的长度有意设置一些弯道或斜坡。
  另一种解决方案是来自广告商的创意。人们很快就了解到,广告牌等高速公路的路牌不只是為了招徕顾客,而且还可以不让高速路的景观那么单调。无处不在的消费品广告可以为驾驶者提供可以阅读的东西,使司机免于自我催眠。在高速公路上随处可见的警告标志和提醒标志也是为了防止司机们陷入“自动驾驶”状态。
  直到今天,这些来自于60多年前人们反高速催眠的“发明”,仍然在高速公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何谓丛林肉?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有一类特殊的肉食,被称为丛林肉。之所以说丛林肉特殊,是因为这类肉食并非来自家禽或者家畜,而是“取材”于非洲热带丛林中的猩猩、猴子、鼠类、羚羊或果蝠等野生动物。  对于饮食态度保守的人而言,丛林肉带给我们的感觉并不好。比如,一些非洲纪录片已经展示过丛林肉交易市场的样子:剥了皮的羚羊和猩猩挂在架子上,烟熏的老鼠和兔子在托盘里一字排开,潮湿的肉案上还堆积着一些你根
期刊
现在可以移植皮肤、肝脏、心脏等器官,并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健康,那么如果移植记忆呢,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移植记忆的可能性  你是否曾有这种经历,偶尔能回忆起童年的某些片段,往事清晰地浮现在眼前?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过。正是童年的经历、记忆才塑造了我们长大后的个性。但问题是,你百分之百地确定,这些记忆真的发生过吗?  假如曾经有一位好心人,在你的记忆中故意植入一件虚构的事。这件事很生动具体,但完全不属于你
期刊
90多年前,一个动物园里的一处景点,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还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究竟是一处什么样的景点?  大血战始末  这处景点就在英国伦敦动物园。20世纪20年代,伦敦动物园尝试改革,开始把动物从室内移向室外,从笼子喂养移向野外放养,因为在室内和笼子里,动物易患病且忧伤抑郁,引不起游客兴趣,甚至让游客也感到沮丧。其中,灵长类动物最易患病,像肺炎、肺结核、维D缺乏等都是常见的病。  
期刊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于年少贫穷,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磨砺坚强品格和卓越毅力的考验,而避开去谈贫穷对一个孩子成长过程的阻碍和限制。其实,年少贫穷并不美好,根据医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年少贫穷会对人的一生产生严重影响,会对人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埋下深重的隐患,就像被终身监禁了一样。  一场关于贫穷的实验  科学家因自己的研究项目而受触动流泪,这很罕见。20世纪90年代末,哈佛大学神
期刊
谁操纵着美国总统选举?谁消灭了电动汽车?谁让战争运行?这一连串的问题似乎是阴谋论者的常用调调,但在世界的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确实有一些非常厉害的角色,它们不是靠阴谋论哗众取宠,而是真正地凭借实力影响着世界的运行……  掌控世界经济命脉的神秘集团  2008年,美国第4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由于投资失利,在谈判收购失败后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当雷曼兄弟破產问题引发人们关注时,另外一个名
期刊
肥胖税的由来与好处  肥胖是一种慢性的健康隐患,越来越受人关注。现在英国约1/4的成年人肥胖,美国至少1/3的成年人是胖子,中国的胖子数量也正在向发达国家“看齐”。据估计,肥胖使心脏病的致死率上升到30%,并且引发了许多其他健康隐患,如癌症、中风、高血压、糖尿病和睡眠窒息症。这既给人们的工作带来不便,又增加了额外的医疗保健开支。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为减肥努力。在与肥胖的斗争中,人们各抒己见,
期刊
一般大人们都怀念童年,希望时光倒流,而孩子们则都希望快快长大,早日成为大人。但世界上却有极其特别的小孩子,非常害怕长大!  2014年,墨西哥发现一名“奇怪”的14岁男孩,他控制自己尽量少吃,甚至不吃东西,因为他害怕吃东西会让自己长大!他极力弯腰驼背,想改变自己身高。他又竭力扭曲自己的声音,试图以低音量掩盖青春期发育时带来的声音变化。每当有人夸赞他:看起来更高了,看起来更成熟了,长得真快等等,他不
期刊
在武林界,总会有那么一些下毒高手,比如金庸小说里的老毒物欧阳锋,用召来的毒蛇差一点就把武林高手尽数毁灭,韦小宝用化尸粉,就能将尸体化成一滩黄水。但要说是这些人物下毒本领高强,还不如说是他们的创造者——小说家的构思奇妙。在西方,也有一位善于用“毒”推进剧情的作家——莎士比亚。  在莎士比亚很多悲剧作品里,用毒成了一个很常见的情节。但是让人们一直困惑的是,世界上真的有毒药进耳后,能使人在睡梦中中毒死亡
期刊
说到谣言,自诩机智的人总会表示:我懂科学,谣言骗不了我。但事实真的如此么?很多情况下,谣言由于带着极强的趣味性、轰动性和戏剧性,反而比真相更容易被人认可。  在科学发达的美国,一些非常离谱的谣言就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能够流传多年。比如以下的5大谣言——从“化学凝结尾的阴谋论”到“美国政府策划了9·11”,它们十分吸引媒体,曾搅得科学家心烦意乱。不过幸运的是,科学家最终还是破解了这些谣言,从而
期刊
不久前,在连云港发生了一起引人注目的“狗咬人、人杀狗”事件。A遛狗时没有用绳索牵引,她家的德国牧羊犬将B女士的手臂咬伤,B被家人送往医院救治。通过民警调解,A和B同意协商处理。虽然达成5000元的赔付方案,但是狗的主人没有履行。两天后,受害人的男友看到那只咬人的牧羊犬仍然在小区出现,无绳索牵引,于是气急败坏,想为女友出气,伙同另一男子用刀砍伤该牧羊犬,致其死亡。狗的主人报警,警方委托价格认定机构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