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接受角度的重难点处理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jialaog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就如何从学生更好地接受角度,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教学中重难点处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学生接受角度;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教学重难点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3-006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3.023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直是教师讨论的热点。本文从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角度,谈谈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中的几个教学重难点处理。
  一、如何让“可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起到旧知引领新知学习的作用?
  本节课是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可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要不要讲、放在什么位置讲、怎么讲是教师们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关于固体的溶解平衡在化学平衡的学习时课本中提到过,在此处并没有讲。从知识的延续性及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来看,可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是有必要在课的开始讲的。从可溶到难溶是很自然地过渡。也是从学生熟悉的探讨未知。在概念的教学中,能从学生已知的入手,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概念。可溶电解质中学生熟悉的物质是NaCl,也有不少老师从一个有关NaCl饱和溶液的实验引入,即在饱和NaCl溶液中,加入浓盐酸,观察到有白色固体析出。这是一个现象明显,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NaCl饱和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的实验。有的老师是课堂一开始就演示这个实验,但此时学生还没来得及充分回顾、思考NaCl固体溶解的过程。那如何用好这个实验呢?从学习概念的三重表征:宏观、微观、符号来考虑,我们可以这样来处理这部分内容:首先让学生回顾固体的溶解过程,并用文字表达,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表述给出固体溶解的微观示意图。接着让学生以NaCl固体的溶解为例,用化学符号表示出刚刚描述的过程,经过微观、符号表达后,再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实验验证在NaCl的饱和溶液中确实存在这样的一个平衡。课堂实践证明,经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能更清晰地建立起可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概念。然后过渡到难溶电解质是否存在溶解平衡的思考。此内容处理流程见下图1:
  二、如何进入到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讨论?
  由可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可以直接过渡到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但其实对学生来说,这里是有一个困惑的,就是“难溶电解质”的概念。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知道的是“沉淀”这一概念,而且很多学生头脑中往往是将沉淀与不溶于水等同起来的。即沉淀就是不溶于水的物质。只有让学生重新建立起这样的概念“沉淀不是完全不溶于水,只是溶解度小,是难溶于水”,才能顺理成章地进入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讨论。
  沉淀在水中是溶解的,教材通过给出数据和文字描述去处理,应该是能很好地让学生理解了。我们教学中就不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首先呈现教材中的表格(见图2),再将教材中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数轴(见图3)。
  至此,学生已经能接受沉淀是难溶电解质,再进一步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这样既巩固刚刚建立起的概念又为下阶段的溶解平衡的讨论提供实验素材。
  三、如何设计实验帮助学生“看见”难溶电解质存在溶解及存在溶解平衡?
  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最好手段之一。选择怎样的实验,能帮助学生去“看见”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过程及溶解平衡的移动过程呢?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的手段,不是目的,因此所选用的实验不是越多越好,实验设计的条理性、层次性要随着学生思维的推进去设计。
  1. 让学生“看见”一种难溶性物质AgSCN。
  为什么选用AgSCN而不选用AgCl、PbI、Mg(OH)2、CaCO3等物质,因为检验SCN-时用Fe3 ,出现红色,现象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且现象灵敏。在后续讨论影响溶解平衡的因素时还可以继续借助红色这一明显的实验现象。
  实验一:设计实验验证AgSCN难溶于水(给出资料:AgSCN是一种白色沉淀)
  2. 让学生“看见”难溶性物质AgSCN在水中存在少量溶解。
  实验二:设计实验探究AgSCN在水中存在部分溶解。
  AgNO3与KSCN按照所给的量是恰好完全反应,现在出现红色,说明AgSCN在水中有溶解的,红色并不深,是浅红色,说明是少量溶解。
  3. 让学生“看见”难溶电解质AgSCN在水中存在溶解平衡
  实验三:设计实验验证AgSCN在水中存在溶解平衡。(给出资料:已知AgI是一种比AgSCN更难溶的沉淀)
  红色加深,说明溶液中SCN-的浓度增大,即加入I-促进了AgSCN的溶解,说明原来AgSCN的溶解是一个可逆过程。学生能建立起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概念,同时这个实验也为下节课沉淀的转化做了铺垫。
  类比化学平衡移动知识,继续设计实验,“看见” 难溶电解质AgSCN在水中存在溶解平衡。
  上述的实验设计实际上就探讨了外界因素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影响。
  四、如何通过应用巩固“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知识?
  建立了概念后,需要在应用中巩固。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知识在生活中还是有着广泛的应用的,可以将概念的巩固与生活问题的解决紧密联系。教学可以这样处理:课的引入,呈现两张图片(见图4),然后提出问题:石灰石岩层在经历了数万年的岁月侵蚀之后,会形成各种奇形异状的溶洞。你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吗?医院中进行钡餐透视时,用BaSO4做内服造影剂,你知道为什么不用BaCO3做内服造影剂吗?课的结尾:再次呈现这两张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中原理。并补充对比实验:在BaSO4沉淀和BaCO3沉淀中分别加稀盐酸。观察现象。
  学以致用既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价值,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最后的对比实验也为下课时沉淀的溶解铺垫。
  一节课中重难点怎样处理永远没有最好的,需要我们根据学生自身储备的知识和自身体验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因此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概念的教学以前是教师们讨论的热点,也应该一直是我们教师不断去反思、不断去用心设计的热点。
  参考文献
  [1] 李发顺. 探究AgSCN 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验设计[J].化学教学,2013,(2):43-44
  [2] 胡久华,郇乐.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中驱动性问题链的设计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2,(9):55-59
其他文献
摘要:化学计算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情境素材,将化学计算融入真实情境,能够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化学计算的积极学业情绪。以“氧气的获得”为情境脉络复习初中化学计算,将学习难点(化学计算)融入简易情境(氧气的获得)中,既复习了获得氧气的多种方法及其优缺点,又复习了不同类型的化学计算方法,使学生将学习化学计算的畏难情绪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情绪。  关键词:积极学业情绪;情境教学;化学计
摘要:根据化学新课标,以“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教学设计为例,提出教学目标由“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教学过程由“知识为本”向“素养为先”转变、作业设计由“知识识记”向“知识获取”转变的三种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优化策略;二氧化硅;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8)12-0065-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
摘要: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源泉[1]。在分析传统演示实验和常见学生分组实验优缺点的基础上,尝试创新学生实验。以眼药水瓶和L型文件夹替代试剂瓶和点滴板,取得良好实验结果。  关键词:实验任务单;创新学生实验;实验教学;初中化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1-004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
摘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必然要落实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评”和谐统一,让核心素养发展真正成为需要,“评”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它可形成倒逼机制,师生形成自觉行动。  关键词:碘的制取;试题引领;化学学科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
摘要:实验探究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与技能,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的重要载体。文章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空气”等部分实验教学为例,介绍了如何进行实验探究教学,以及如何在探究教学中引领学生不走寻常路,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实验探究;创新意识;科学精神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10-0089-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
摘要:为研究碘钟振荡反应随氢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在自制“暗箱”内以LED灯作为光源,用手机软件和手机内置光线传感器做检测系统,将透过不同浓度氢离子碘钟振荡体系光强度变化转化为数字信号的变化,绘制出碘钟振荡反应周期性变化曲线。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氢离子浓度的改变,振荡周期、周期稳定性及各阶段持续振荡时间变化能在曲线上表现出来。为研究碘钟反应提供一种新的技术和方法。  关键词:振荡反应;手机传感器;数字
摘要: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经常会选用提问的方式,但是不同教师的提问策略不同导致生成的课堂差异颇大。基于新手教师的视角,研究名师的课堂提问并将问题与新手教师设计的同类别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加快新手教师向经验型教師转型的步伐,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课堂提问;新手教师;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8)12-004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摘要:问题链是师生质疑、释疑的过程,化学问题链设计应遵循过渡性、兴趣性、渐进性和整体性原则。文章结合具体案例,从多方面探究问题链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问题链;元素化合物;应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2-004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2.012  一、问题提出  
摘要:以“学习是社会参与”为教育隐喻的学习共同体成为当下的教育新诉求,课堂是微观的学习共同体。文章以初三化学复习课“牙膏与化学”的教学实录为载体,介绍了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構策略:创设应用性情境、组织合作性学习、引发争论性质疑、展开开放性分享、设计巧妙性留白。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1-0037-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
摘要:课前备课要摒弃“拿来主义”,要坚持循序渐进式的“微创新”,把人放在预案中;教学活动要摒弃“增肥现象”,要坚持注重实效的“适度瘦身”,把教与学放在互动中;课堂调控要摒弃“跑步前进”,要坚持速度适中的“慢走”,把思考的空间留在过程中;课堂内容要摒弃“菜品单一”,要坚持彰显学科价值的“味蕾变革”,把师生的成长放在课程中。  关键词:有机物;微创新;摒弃;坚持  文章编号:1008-054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