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鞘直径与颅脑外伤术后颅内压增高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 ONSD)变化在预测颅脑外伤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增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因颅脑外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的患者120例,术中由外科医师置入有创ICP监测,根据术后ICP水平分为ICP增高组(ICP>20 mmHg,1 mmHg=0.133 kPa,60例)和ICP正常组(ICP≤20 mmHg,60例),测量其ONSD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探究ONSD检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ICP增高的最佳临界值。

结果

ICP增高组及ICP正常组的双眼平均ONSD分别为(5.4±0.4)mm、(4.3±0.4)mm,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ONSD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床旁超声ONSD与同期对应个体的ICP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771)。ROC曲线得出的ONSD临界值为4.9 mm,敏感度88.3%,特异性90.0%。

结论

ONSD与ICP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ONSD诊断颅脑外伤术后ICP增高的最佳临界值为4.9 mm。由于受到测量技术、设备、观察者的经验以及受试者的种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ONSD最佳临界值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双侧喉上神经内支(internal branch of superior laryngeal nerve, ibSLN)阻滞对全身麻醉拔管术后咽喉疼痛(postoperative sore throat, POST)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全身麻醉拔管后出现中重度咽喉疼痛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岁~45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多卡因+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组(L
目的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MAPK)-肌质网Ca2+-ATP酶2α(sarcoplasmic/endoplasmic reticulum Ca2+ ATPase 2α, SERCA2α)信号通路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
目的评价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复合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QLB)用于腰椎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腰椎手术的患者50例,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25例):对照组(C组)和QLB组(N组)。全身麻醉诱导前N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QLB,在每侧腰方肌和腰大肌之间的筋膜注射0.5%盐酸罗哌卡因15 ml。C组不做QLB,单纯气管插管全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 NFT)被认为是引起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度磷酸化Tau蛋白以多种形式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并激活小胶质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反应。文章探讨了病理性Tau蛋白中枢神经毒性作用,分析了小胶质细胞与病理性Tau蛋白相互作用在认知功能损害中所扮演的角色,阐述了通过诱导小胶质细胞分化方向调控分化
睡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生理活动,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睡眠障碍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多。目前许多研究表明全身麻醉药可以通过作用于睡眠-觉醒环路引起意识消失,从而在短时间内对人体的睡眠产生一定的影响。丙泊酚是全身麻醉药的一种,进一步观察和研讨丙泊酚对睡眠障碍患者产生的影响,有助于了解丙泊酚对患者预后和康复产生的影响,但是丙泊酚与睡眠障碍关系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文章通过介绍睡眠产生的机制和调节
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涉及免疫细胞的异常激活和免疫抑制。免疫抑制即使在脓毒症恢复后仍会持续。免疫抑制阶段CD4+T细胞、CD8+T细胞、Th17细胞和γδT细胞减少并伴有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s)的增加,同时还影响免疫细胞代谢。文章总结分析CD4+ T细胞、CD8+ T细胞、Th17细胞、Tregs和γδT细胞在脓毒症导致免疫抑制过程中的代谢反应及其对免疫反应的影
阿片类药物在临床麻醉中应用广泛,通过与阿片受体的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极好的镇痛作用,但其带来的呼吸抑制、痛觉过敏、阿片耐受等副作用也备受关注。纳洛酮、纳美芬等阿片受体拮抗剂常用于麻醉后催醒及解除呼吸抑制,但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它们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术前予小剂量阿片受体拮抗剂能够明显改善术后阿片耐受及痛觉过敏,并能够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文章通过整理归纳相关文献,就预先给予小剂量阿片受体拮抗剂对阿
目的观察CPB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中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 Ang)、Tie2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择期行CPB下心脏手术患者31例。分别于术前(T1)、术后6 h(T2)、术后第1天(T3)、术后第3天(T4)及术后第5天(T5)采集患者外周血,检测并比较血浆中乳酸(lactic acid, Lac)水平和血细胞数,采用ELISA
爆发抑制(burst suppression, BS)是大脑皮质电活动严重受抑制的表现,麻醉药物是常见的BS诱发因素。目前BS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各种药物单用及混用诱发BS的剂量是重要研究方向。文章旨在综述BS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包括BS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各种药物与BS的关系、BS的预后。爆发抑制率(burst suppression ratio, BSR)可作为临床麻醉的常规监测指标,使麻醉医师更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发生卡瓣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当此类患者需再次行非心脏手术时,该并发症发生风险显著增加。报道1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腰椎手术及术后发生卡瓣的管理过程,最后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行腰椎手术的围手术期准备和麻醉管理的经验与不足进行讨论,供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