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内镜下结扎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对比分析。方法:从我院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中选取30例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内镜下结扎治疗方法治疗后,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选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患者再出血率14.29%,食管静脉曲张没有消失患者再出血率43.75%;内镜下结扎术治疗不低于4次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是变成F1率为77.78%,内镜下结扎术治疗2-3次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是变成F1率38.46%,内镜下结扎术治疗1次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是变成F1率0.00%,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患者出現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率28.57%。结论:在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疾病临床上内镜下结扎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内镜下结扎治疗方法 临床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13.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9-0031-01
临床上,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疾病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患者通过内科止血治疗后,若不进行预防治疗,第2年会出现高达70%的出血复发率[1]。为进一步了解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内镜下结扎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对比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0例患者,均通过胃镜检查确诊为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其中,男21例,女9例;患者年龄为30—71岁,平均年龄(50.53±1.67)岁;1例患者为活动性出血,20例患者为出血后24小时内治疗,7例患者为出血后48小时内治疗,2例患者既往有出血史;27例患者肝炎后肝硬化,1例患者酒精性肝硬化,1例患者胆汁淤积性肝硬化,1例为患者原因不明性肝硬化;根据中华消化内镜学会通过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诊断和治疗规范试行方案对其进行分型:0例为轻度,10例为中度,20例为重度;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对其进行分级:13例为A级,12例为B级,5例为C级。
1.2 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患者均通过内镜下结扎治疗方法治疗,在对患者实施结扎前先通过内镜进行观察,对患者静脉曲张范围和出血部位进行确定后,从齿状线开始进行结扎治疗,对每根曲张静脉的相邻结扎距离为2cm左右,结扎方式为从下到上的螺旋式,直至将所有曲张静脉结扎为止。在对患者进行结扎过程中,应避开溃疡面和糜烂处,对于出现血栓的地方,在其下方进行结扎。在患者进行第一次结扎治疗后,间隔7—10天,根据患者残余曲张静脉范围实施第二次结扎治疗。对于伴有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应先医用栓塞胶注射后实施内镜下结扎术进行治疗。
1.3 疗效判定[2]
近期再出血:患者治疗后72小时内出现活动性出血现象;
远期再出血:患者治疗后2—36个月出现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现象;
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患者食管周壁曲张静脉全部消失:
食管静脉曲张复发:患者治疗后,曲张静脉再现,其程度超过F1,黏膜内静脉扩张,或是出现红色征;
活动性出血控制标准:患者入院24小时内出现便血、呕血或是三腔二囊内出现新鲜活动出血患者,通过急症内镜下结扎术治疗后没有持续出血,术后72小时内没有出现再度出血现象;
止血失败:患者通过内镜下结扎术治疗后没有有效控制活动性出血现象,且需输血4个单位之上或是转外科急诊手术治疗。
2 结果
2.1 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率
本次研究选取患者通过临床治疗后,14例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患者中2例出现再出血现象,占14.29%;16例食管静脉曲张没有消失患者中7例出现再出血现象,占43.75%。多数患者通过药物和再次内镜下结扎术治疗后有效止血,1例患者转外科实施手术治疗。
2.2 食管静脉曲张消失率
本次研究选取患者中,9例患者通过内镜下结扎术治疗不低于4次,每次结扎8—12个静脉点,其中,7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是变成F1,占77.78%;13例患者通过内镜下结扎术治疗2—3次,5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是变成F1,占38.46%;8例患者通过内镜下结扎术治疗1次,没有1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是变成F1,占0.00%。
2.3 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率
本次研究选取患者中,14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消失,对其进行随访期间,4例患者出现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现象,占28.57%。
3 讨论
临床上,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急症,给患者健康和生命带来巨大威胁[3-4]。以往的药物治疗没有良好临床效果,其主要是通过对患者内脏血管的收缩,减少门脉血流量,进而对门脉和侧枝循环的压力产生一定降低作用。但该种治疗方法不仅止血效果差,且病死率较高。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内镜下结扎术逐渐被应用到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疾病临床上,具有较好临床效果,且出现的并发症较少。其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疾病的止血率高达90%,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出现病死率[5-6]。因此,在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疾病临床上内镜下结扎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患者,通过内镜下结扎术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是变为F1,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综上所述,内镜下结扎术在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疾病临床上具有良好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唐 闯.急诊胃镜下结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活动性出血120例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05):211--212.
[2]王 烨,宋 珍,高秀丽.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2009,22(03):393--394.
[3]邓丽娟,侯 玲.内镜下套扎术联合药物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近期疗效观察[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19(04):273--274.
[4]张巧玲.内镜下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09):134--135.
[5]蒋波涛,李荣华,李桂红等.内镜下硬化剂注射加食管球囊压迫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4,19(03):190--193.
[6]王 奎,陈伟庆,高 健等.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对胃静脉曲张及其出血的影响[J].第 三 军 医 大 学 学 报,2012,34(11):1117--1119.
【关键词】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内镜下结扎治疗方法 临床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13.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9-0031-01
临床上,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疾病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患者通过内科止血治疗后,若不进行预防治疗,第2年会出现高达70%的出血复发率[1]。为进一步了解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内镜下结扎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对比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0例患者,均通过胃镜检查确诊为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其中,男21例,女9例;患者年龄为30—71岁,平均年龄(50.53±1.67)岁;1例患者为活动性出血,20例患者为出血后24小时内治疗,7例患者为出血后48小时内治疗,2例患者既往有出血史;27例患者肝炎后肝硬化,1例患者酒精性肝硬化,1例患者胆汁淤积性肝硬化,1例为患者原因不明性肝硬化;根据中华消化内镜学会通过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诊断和治疗规范试行方案对其进行分型:0例为轻度,10例为中度,20例为重度;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对其进行分级:13例为A级,12例为B级,5例为C级。
1.2 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患者均通过内镜下结扎治疗方法治疗,在对患者实施结扎前先通过内镜进行观察,对患者静脉曲张范围和出血部位进行确定后,从齿状线开始进行结扎治疗,对每根曲张静脉的相邻结扎距离为2cm左右,结扎方式为从下到上的螺旋式,直至将所有曲张静脉结扎为止。在对患者进行结扎过程中,应避开溃疡面和糜烂处,对于出现血栓的地方,在其下方进行结扎。在患者进行第一次结扎治疗后,间隔7—10天,根据患者残余曲张静脉范围实施第二次结扎治疗。对于伴有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应先医用栓塞胶注射后实施内镜下结扎术进行治疗。
1.3 疗效判定[2]
近期再出血:患者治疗后72小时内出现活动性出血现象;
远期再出血:患者治疗后2—36个月出现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现象;
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患者食管周壁曲张静脉全部消失:
食管静脉曲张复发:患者治疗后,曲张静脉再现,其程度超过F1,黏膜内静脉扩张,或是出现红色征;
活动性出血控制标准:患者入院24小时内出现便血、呕血或是三腔二囊内出现新鲜活动出血患者,通过急症内镜下结扎术治疗后没有持续出血,术后72小时内没有出现再度出血现象;
止血失败:患者通过内镜下结扎术治疗后没有有效控制活动性出血现象,且需输血4个单位之上或是转外科急诊手术治疗。
2 结果
2.1 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率
本次研究选取患者通过临床治疗后,14例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患者中2例出现再出血现象,占14.29%;16例食管静脉曲张没有消失患者中7例出现再出血现象,占43.75%。多数患者通过药物和再次内镜下结扎术治疗后有效止血,1例患者转外科实施手术治疗。
2.2 食管静脉曲张消失率
本次研究选取患者中,9例患者通过内镜下结扎术治疗不低于4次,每次结扎8—12个静脉点,其中,7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是变成F1,占77.78%;13例患者通过内镜下结扎术治疗2—3次,5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是变成F1,占38.46%;8例患者通过内镜下结扎术治疗1次,没有1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是变成F1,占0.00%。
2.3 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率
本次研究选取患者中,14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消失,对其进行随访期间,4例患者出现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现象,占28.57%。
3 讨论
临床上,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急症,给患者健康和生命带来巨大威胁[3-4]。以往的药物治疗没有良好临床效果,其主要是通过对患者内脏血管的收缩,减少门脉血流量,进而对门脉和侧枝循环的压力产生一定降低作用。但该种治疗方法不仅止血效果差,且病死率较高。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内镜下结扎术逐渐被应用到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疾病临床上,具有较好临床效果,且出现的并发症较少。其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疾病的止血率高达90%,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出现病死率[5-6]。因此,在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疾病临床上内镜下结扎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患者,通过内镜下结扎术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是变为F1,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综上所述,内镜下结扎术在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疾病临床上具有良好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唐 闯.急诊胃镜下结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活动性出血120例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05):211--212.
[2]王 烨,宋 珍,高秀丽.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2009,22(03):393--394.
[3]邓丽娟,侯 玲.内镜下套扎术联合药物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近期疗效观察[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19(04):273--274.
[4]张巧玲.内镜下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09):134--135.
[5]蒋波涛,李荣华,李桂红等.内镜下硬化剂注射加食管球囊压迫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4,19(03):190--193.
[6]王 奎,陈伟庆,高 健等.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对胃静脉曲张及其出血的影响[J].第 三 军 医 大 学 学 报,2012,34(11):111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