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青翠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诗歌鉴赏的教学可以给学生的灵魂注入新鲜血液,如春风化雨般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学生在认识、技能、心理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健全其人格,陶冶其情操,提高其人文素养。
  【关键词】现代诗歌;鉴赏教学;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诗歌是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一朵奇葩。现代诗歌是指用现代诗的语言与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题材。现代诗歌鉴赏则是一个包括感觉、感染、感悟三个阶段的心理渐进过程。现代诗歌的教学是从读、联、品、评、练五个方面来完成的师生双边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完善其人格,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一、指导学生读
  朗读是语文课程培养的能力之一,也是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朗读不仅是教师所要完成的指导任务,而且是学生用来学习诗歌的一把钥匙。姚斯说:“一首诗的意义只有在周而复始的不断朗读中才能展示自己。”优秀的朗读比单纯的诗歌分析效果更优越。在课堂教学中更要把朗读作为检查学生理解准确与否的一把标尺,把读出诗意、读出感情贯穿其全过程。朗读时,要求学生脑子里有意象,语音中分节奏,语气里带感情。其中教师的范读也是必要的,这样可给学生一个模拟和超越的对象。中华民族的语言精华浓缩于诗歌中,四声的抑扬顿挫,联绵词的回环响亮,叠音词的声情并茂,富于音乐性和形象感的语言特色,可通过“口而诵,心而惟”的语感熏陶,通过心灵的频频感应,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渐染学生的语言实践,从而有助于其养成民族化的语言风格。所以,教师要留出时间让学生朗读背诵,并遵循多鼓励的原则给以点拨,让学生知道朗读好在哪里,不足在何处,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学会朗读。
  二、开导学生联
  联的含义包括联想和想象。它们是诗歌的两个翅膀,是思维能力培养训练的基本方式。
  鉴赏中的联想是根据诗中有关事物想到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同、相近或相关的事物;想象则是根据诗中有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对诗的再创造。意象是感知过的物象呈现于意识中的结果,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鉴赏则是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正确地理解诗人创作构思,丰富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的過程。这一过程分两个步骤完成:一是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把诗歌的语言转换成头脑中形成的一系列相关的画面,这个过程能顺利完成是靠知识经验的积累,即平时在生活、学习中得来的学问;二是结合诗人当时的写作背景,再一次理解这些画面,挖掘诗歌语言所蕴含的意义。如《金黄的稻束》,欣赏这首诗,首先是从诗人提供的形象开始我们的想象活动。“稻束”“秋天”“田”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衬映出“割”“收割”“肩荷”的“母亲”,自然是辛劳勤苦的,我们可以想象“母亲”的满面风霜和泥泞中的孑然独立,“母亲”该是“疲倦”的吧,可有感伤?不,品读进去,我们会发现诗人用“金黄”“满目”“高耸”精心雕琢的是“伟大”的“雕塑”。诗人也并没有交代这位母亲的年龄、容貌以及哀肠低诉,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了“母亲”的美丽。在教学中,可有意让学生把郭沫若的雄丽豪放、何其芳的诚挚精致、艾青的忧郁等融入诗歌鉴赏中,前挂后连,让学生拓展思维、激活大脑,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
  三、引导学生品
  品是品读、品析之意。品的要求是让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后深入领会其表现手法和语言的妙处,汲取其精华。品析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要给予引导,但绝不可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亲自品味诗歌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在品味中,教师让语言不自觉地内化为学生的东西,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语感和语用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的三个转化:认知过程的转化、情感过程的转化及能力过程的转化。比如《我爱这土地》最后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好在什么地方,精华凝结在何处?
  四、激发学生评
  评就是要求学生对诗歌进行评论。评诗歌是学生对诗歌鉴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评可以是整体性的,可以是诗歌的局部内容。所谓激发学生评,就是教师针对诗歌的有关内容提出一些疑问让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教师在点评中务必时刻遵循“披文以入情,沿波以探源”的途径,引导学生自觉养成含英咀华、品情尝趣的好习惯。如果舍本逐末,昧于情而惑于义,那么诗歌鉴赏就永远不能登堂入室。
  五、辅导学生练
  练有助于学生真正巩固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练能唤起学生敢于尝试创作诗歌的勇气,养成他们咬文嚼字的习惯,启迪他们深藏于内心的灵性,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美食家的职能固然在于对美味的品尝,然而,倘若他能亲自烹调出几样色香味俱全的菜肴,那么他对美食的品味能更上一层楼。
  总之,诗歌鉴赏是学生日熏月陶的渐进过程。教师不仅要有“长计划”“短安排”以及随机应变的对策,以期提高知之者,扩大好之者,升华乐之者,此可谓“有心栽花”;而且要努力营造浓郁的诗意氛围,运用诗感悟人生,着眼于素质,无意于应试得分,故可谓“无意插柳”。栽花插柳,细水长流,其必如韩愈所说“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综上所述,现代诗歌鉴赏的教学可给学生的灵魂注入新鲜血 液,如春风化雨般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学生在认识、技能、心理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健全其人格,陶冶其情操,提高其人文素养。
其他文献
【摘要】朗读是人们驾驭和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的要求。朗读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说与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激发审美意识,理解文章深层意蕴,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能力并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朗读;气韵;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叶圣陶先生也指出:“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剧本,就要好
【摘要】归有光作为明代“唐宋派”散文的代表人物,其文平淡冲和而韵味不穷,备受推崇,后世对此评价已非常详尽。细读归氏之文,其构思也颇具匠心。本文试从其代表作《项脊轩志》的情感角度入手,对作者情感铺排的技巧作浅近的赏析。  【关键词】《项脊轩志》; 悲情; 铺排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孔子说:“情欲信,词欲巧。”这就告诉我们写作过程中,要想让感情真实感人,文辞表述就得巧妙。
【摘要】目前小学教育教学遭遇种种困惑与尴尬。本文就走出尴尬做一番探索与思考,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反思和审视,以期引起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尴尬;困惑;童心;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人人会历经酸甜苦辣。那些层出不穷的小小事件就像银河系中的一颗颗星星,时不时眨眨眼睛,叫人尴尬、困惑,叫人深思、震撼。而今站在全新的角度来反思和审视,竟会
【摘要】词语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掌握大量的词语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前提。“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掌握关键词语,等于掌握全文。优化词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犹如钥匙般的存在。那么如何优化词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孩子们的语文水平呢?就必须强调词语的理解与应用、积累与沉淀,离开了这一点无异于筑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在日常词语教学中我们要精心施教,巧于引导,运用新颖有效的
【摘要】本文先概述马克·吐温的文学成就及《百万英镑》的内容,接着从六个方面分析主人公亨利·亚当:饥肠辘辘,面对肮脏的梨子,不去捡拾,得到百万大钞,没有利令智昏,时刻提防意外陷阱,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保持诚实的品格,凭借真诚的人格魅力,救朋友于困厄之中,并成为大亨,揭示了亨利成功的秘诀。联系历史与现实的事例说明金钱不是万能的,它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让你成为大富翁,又能送你下地狱。  【关键词】不捡拾梨子
【摘要】批注式阅读教学对于实现小学生与文本、教师之间的多向互动至关重要,这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思维碰撞,是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反思,正如卡莱尔所说的“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本研究主要从符号互动论视角出发,针对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出现的课前预习模式化、课堂感悟不具体、课后拓展浅表化等问题,认为可以从忽视学生个人阅读体验、教师知识结构贫乏、教学过于急于求成等方面来寻找成因,并相应提出了课前预习“我
【摘要】本文从作文素材的价值及特点、分类及运用和积累策略三方面对高考论述文写作作了较有意义的微观探索,更值一提的是,为了增强说服力和可读性,论文还结合了笔者所教学生的高考满分作文进行论证。  【关键词】作文素材;价值特点;分类运用;积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暑期,笔者将同事从高考语文阅卷现场带回的满分作文卷电子稿发在班级群里,不久,陈靛靛同学跟我说,《善读心
【摘要】层递式教学不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将知识浅入深出地教给学生,层层递进地讲授,照顾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式;劝学;层递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更注重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语文“工具性”的培养上应唤醒学生潜藏在内心的表达欲望和言说本能,语文的“人文性”应培养学生对“美
【摘要】帮助学生吃透教材中出现的虚实描写的手法,首要任务是分清何谓虚、何谓实。一般来说:一是现实景象为实,神仙鬼怪和梦境为虚;二是眼前景象为实,已逝之境和未来之境为虚;三是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四是具象为实,抽象为虚。  【关键词】古典诗歌;艺术手法;虚实描写;虚实结合;效果;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在读古典诗时,处处化虚为实,以实写虚,看不清诗歌的真面目。北宋欧阳修
【摘要】本文从叙述视角、句式长短、情感透析的角度,立足于语言去解剖《老王》,以探视知识分子与底层劳动者之间的障碍,以探视人性人情上的缺陷和可能。  【关键词】知识分子;视角;句式;情感;清高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几度读《老王》,几番不能自已。文末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其中“愧怍”一词,奇妙地把杨绛一家与老王交往的点滴之情,升华到情感的境界,有高度、有气势,同时很耐人寻味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