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称“项王”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再读《鸿门宴》时突生疑惑:是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尚未自立为王,且怀王也并未封他为王,缘何文中多次称其为“项王”“大王”“君王”?再读《项羽本纪》时又发现,在《鸿门宴》这段选文之前,类似的称呼竟从未出现,而此时的出现,是否太史公刻意而为?
  实际上,太史公在修《史记》时对历史人物的称谓相当严谨。即便在《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开始也只称刘邦为“刘季”,揭竿反秦后称其“沛公”,项羽分封后称其“汉王”,直到他击败项羽即皇帝位后才尊称其为“高祖”。从中不难发现,哪怕是汉代的开国之君刘邦,其称谓的变化也是随着历史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着。据此,我认为,太史公修史至此,突然改变项羽称呼,绝非随意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暗含深意的。那么,这其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
  回到《鸿门宴》中,出乎意料的是,“项王”这一称谓竟然首先出自刘邦集团中重要谋士张良之口。
  张良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日:‘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日:“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此处,张良既称刘邦为“大王”,又称项羽为“项王”,这是为何?称刘邦为王不是因为张良在逢迎刘邦,而是因为一个约定——怀王提出的“先入咸阳者王之”。谁先人咸阳了?当然是刘邦。按照名义上“共主”的约定来称呼“大王”,似乎具备法律依据。那又为何要尊称项羽为王呢?我认为,因为慑服于项羽的威势。巨鹿一战,项羽打得秦兵闻风丧胆,打得诸侯心惊胆战。之后,项羽帐下大将黥布又轻松攻下了刘邦集团守卫咸阳的重要关口——函谷关,这更使刘邦集团的每一个人大为震惊。私下里称项羽为“项王”,足以表明项羽当时的威势确实震慑到刘邦集团的每一个人(包括刘邦本人)。所以某种程度上,尊称项羽为王何尝不是源自内心的敬畏。
  综上分析,张良称刘邦为王是按照怀王的约定,而称项羽为王则是依据对方的实力。
  但很显然,约定是比不上实力的。这一点可以从张良在新丰鸿门时再次称呼二人时的变化可以看出。
  张良人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此时,张良依旧称呼项羽为王,却只称刘邦为“沛公”。这里有张良能够审时度势,代表刘邦示弱于项羽的原因。毕竟,此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兵四十万,且气势正盛,凭刘邦的那些人马与之相争,无疑是以卵击石。既然此时的刘邦尚无法与之分庭抗礼,那只能乖乖地去鸿门赴宴,当面请罪解释,并且承认其领导地位。刘邦本人虽并未直接称项羽为王,但解释时“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臣战河南”“令将军与臣有邰”,三次当面称“臣”的言辞,就已言明尽管同在怀王麾下,但自己是不敢与项羽同列的。作为领导的刘邦尚且如此,张良就更不必言说。当然,识相的不仅是张良,樊哙在大帐之内与项羽交谈时,当着刘邦的面也同样是“沛公”“项王”的称呼。
  据此,刘邦的下属称项羽为王既是因慑服于项羽的威势,也是因形势所迫。张良、樊哙尚且尊称项羽为王,项羽的下属更是视项羽为天下不二之主。所以,项伯在刘邦、张良面前一口一个“项王”,范增召项庄舞剑时亦称项羽为“君王”。
  根据上文的分析,尽管先人咸阳,但称刘邦为王的只有刘邦内部的人,身处汉朝的司马迁在为文时也依旧使用“沛公”。而项羽得到双方阵营的认可,在此之后的《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在为文时大都改称其为“项王”。可见,司马迁让张良第一个称“项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暗示此时称呼“项王”实乃众望所归,更是借来自项羽敌对阵营的张良之口宣布自己对项羽的看法,承认项羽的历史地位。此时的项羽已是无冕之王,历史地位已经确立。司马迁修《史记》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故为项羽立本纪,为陈涉立世家。此时的项羽虽名为诸侯上将军,但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时,那些久经刀光剑影的将领们却“无不膝前而行,莫敢仰视”,这表明项羽已经拥有了君王的威严;殷墟之上,立章邯为雍王,这表明项羽已经开始行使君王的权利。可见,项羽在率军未入关之前,虽未称王,但已经相当于“王”了,“入关”只是一种标志。因此,在司马迁看来,刘邦之破关入咸阳是无效的,项羽一入关即为有效。尊重人物历史地位的司马迁修史至此,开始称项羽为王也就不显得突兀了。
  项羽因反秦的功劳最大,当下的实力最为强大,在那天下无主的时代被各方尊称为王,这也隐含了太史公的一种暗示——时代的变迁。秦末,各路诸侯关起门来称王的比比皆是,或是农民义军首领,抑或是原先六国的王室宗族,但此时暴秦已诛,项羽在个人声望上已到达顶点,项羽虽还未分封天下,但自己的阵营尊称他为王,其他阵营(包括敌对阵营)也尊称他为王,属于“项王”的时代已经到来,之后的分封也只是个形式而已。同时,这一时代却又蕴含着危机,因为于乱世中称王称霸,依仗的不再是血统,也不再是君主的约定,而是自身阵营的实力。项羽因势最大而被尊称为王,但他若不能行“王道”,当他的势力有所削弱之后呢?那必定是群雄并举,逐鹿中原。
  总之,除了仍自称“籍”外(项羽一直自称“籍”),项羽已经从人关的那一刻起已经成长为“项王”。同时也因为成长为“项王”,项羽的心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日:“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日“善”。(人关前)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入关后)
  人关前,章邯想要投降,尽管项羽已有主张,但仍然“召军吏谋”,好歹发扬了一下“民主”,最终分封了自己的仇敌(项梁之死和章邯有着关联)。但到了入关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告密之时,项羽的心理、行为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得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后,项羽当然是大怒,刘邦不经自己册封胆敢称王,还反了你!这时的项羽哪里有刘邦在名义上与自己仍同属于怀王集团的顾忌,哪里有师出无名的忌讳,原先的那点“民主”早已忘了干干净净,立刻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没有其它理由,就是替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充分暴露了“项王”的心态:以我为尊,独断专行,目空一切。而这一心态的变化不仅影响了项羽今后的人生之路,也影响了其他人物的历史命运。既然项羽被称作王,不管之前和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现今却会多了一层关系——君臣关系。刘邦集团很好地把握了这层关系,处处礼让,极大地满足了项羽骄横的心态,最终在鸿门得以全身而退。相反,本来和项羽关系密切的亚父范增,在项羽不采纳其计后,竞怒称其为“竖子”,耍起了“亚父”的威风,这终究为二人埋下了不和的种子。
  以上所言,不正是项羽成为“项王”后心态急剧变化的结果?所以,项羽称谓的变化,不也传达出太史公想要给后世读者的某种暗示吗?
  总之,在注重称谓的古代,太史公持笔修史时在称谓上必定是慎之又慎。纵观《项羽本纪》,项羽居江东未渡前,皆称其为“籍”。须知秦二世元年,项羽已二十三岁(已冠佩字),而古人在二十岁行冠礼后,须改称其字,不可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太史公明此理仍称其名,以示此时的项羽在其心中尚未真正成年。待其隨“八千人渡江而西”后,正式改称其为项羽,从此以“项羽”之名驰骋到那场轰轰烈烈的反抗暴秦的大业中,而当反秦大业已成之后,再以“项王”之名留于青史。“项王”于项羽而言是一份荣耀,是对其在反抗暴秦中所立下不世之功的一种表彰;同时也是一份责任,遗憾的是,他日后的所作所为并未能够肩负起本当属于他的历史使命。
其他文献
《智慧人生——日常推理之谜》陈宗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25.00元  说来话长。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语文教师,开始对语言和逻辑的关系问题发生兴趣,写了两篇札记,请教高校一位逻辑学老师。这位老师好心地告诫我:这样的研究既非逻辑,也非语言学,建议我放弃。而我认为,非驴非马,比如骡子,力气比驴大,耐力比马强,有什么不好?因此坚持了下来。李先煜教授曾经开玩笑地说我研究的是
中学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模块自人教版开创以来,得到教师、学生和专家的广泛认可,随后语文版、部编本等中学语文教材借鉴人教版的做法,设置了“名著导读”模块。通过比较三个版本的“名著导读”总结出该模块编写在内容、策略、方式上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些许借鉴。  一  选材问题其实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进一步说,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没有文化的传承,社会的发
别莱利曼在《趣味物理学》中写了不少关于永动机的故事。有一个人声称建成了永动机,呼吁专家去鉴定。后来真的去了一伙人参观,那人抬出来一个看起来挺复杂的装置,费了几个牛的力气,把机器发动起来。遗憾的是,只转了一小会儿,就停了下来。那人接着折腾,折腾到最后,很不好意思地对大家说:它总是发脾气。(别莱利曼,1979)    第一类永动机和第二类永动机    永动机是人类的一个梦想,而且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梦想
这是一道综合性习题,考查的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的学习情况。“我的语文生活”设置了“正眼看招牌”“我来写广告词”“寻找‘最美对联’”三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本题聚焦“正眼看招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   一、答题情况   下面是我阅卷结束后调取的一些数据,现列表如下: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得满分的五分之一不到,得零分的却
名满天下的艳星麦当娜之所以有能耐在年老色衰之际保持媒体很高的关注度,盖因其招数出人意料,手段超凡脱俗。普通的艳星艳到三十岁就已经很勉强了吧,而麦当娜不是这样,正要走下坡路时居然获得出演阿根廷国母庇隆夫人的机会,一首《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差不多成为经典;有关以她在娱乐界的声名形象是否合适扮演邻国国母的争论渐渐平息,她又因收养非洲儿童闹出很大的动静。无论是扮演国母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做非洲儿童真正的养母,
中国古代有没有司法独立的历史?可能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多此一问,封建专制、高度集权的中国古代,司法听命于政治,怎么可能有司法独立呢?但是,卢建荣教授这本《铁面急先锋》的副标题明明是“中国司法独立血泪史(514~755)”。难道,漆黑夜空中曾闪过一丝微光?  公元514年到755年,是从北魏到盛唐的一段历史,它的起点是尚书三公郎崔纂发动的一场司法改革运动,从此大理寺不再拥有终审定谳的权力;而它的终点则
王东,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教师。   人们阅读鲁迅的作品自然不会忽视那些奇特的、精彩的、富含张力的语言,但往往会忽视那些看似平常的、随意的词句;即使留意了,有时也会因为不能准确理解其妙处而漠然视之,甚至横加非议。比如他的散文诗《秋夜》的第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便因其表达的啰嗦、寓意的特殊而往往为人所诟病。而要真的明白这一句的含义和妙处,首先要读懂这
《教师教学用书》对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立是这样表述的:“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基本设计思路是:文本学习——实践活动——写作。”很显然,这是统编语文教材的新举措,这种新的单元组织形式立足语文课程性质,通过新的教材安排方式,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建新的课堂教
劳伦斯在1912年26岁时与32岁的弗里达私奔离开英国后就很少再回国。浪迹天涯,临终前在意大利,他开始怀旧思乡,满怀深情地写信给去英国的朋友,让他去看看自己“心灵的乡村”。那是与他的出生地煤镇伊斯特伍德一水之隔的镇北面的一片乡村,他的初恋情人杰茜一家住在山后风光旖旎的海格斯农场,那里还有矿主巴伯家的花园别墅,有烟波浩淼的莫格林水库,墨绿的安斯里山林。  这一切曾经是少年劳伦斯的另一个广阔世界,为他
教了30多年的书,搜集的有关语文方面的资料,可以说有近万册,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我这30多年来的备课笔记,要是把这30多年来的备课笔记积攒起来,说夸张一点至少有几箩筐,也许有人会说,每年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即便是统编版教材的全面使用,还是有不少经典的篇目在教材当中,干吗要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年年重新备课,这不是在做重复劳动吗?年年用一样的备课笔记不是也一样吗?!   话虽这么说,但是,“年年岁岁花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