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还要充分兼顾学生的发展差异。学生因为自身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及情感态度等的不同,在语文学习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为了从整体上提升语文教学的成效,教师必须兼顾学生的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级,施以相应的教学,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将分层目标落实到各个环节,有效提高了教学成效。下面作简要论述。
一、教学设计实施分层要求
教学设计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学设计方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引领方向和保障的作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教学设计环节的优化。对此,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分层定目标的理念。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兼顾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在能力、情感与知识点目标的安排上进行分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兼顾了分层,在教学效果检测、作业安排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变化,让分层目标要求与整个教学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兼顾不同发展层次与状态的学生,做到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
二、问题设置落实分层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类问题。借助于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启迪。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偏难,结果成为了优秀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中等成绩以下的学生则成为了被遗忘的对象。对此,笔者对教学问题设计进行了优化,既设计深奥的问题,也设置难度一般甚至较为简单的问题,在互动环节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分别对相应层级的学生进行提问,难度一般和较为简单的问题更多的是要吸引中等成绩以下的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让他们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避免被边缘化。这样的问题设计体现出较好的层次性与针对性,为不同的目标群体设置相应的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班级每一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参与的激情和成功的快乐。
三、作业布置体现分层目标
作业也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许多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呈现出简单化的倾向,直接从教辅资料中摘录一些题型进行拼凑。这样的方式极为不妥,一是缺乏针对性,二是没有兼顾到学生的层级差别,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训练没有成效。对此,笔者在设计作业时精挑细选,做到既要精炼又要突出重点、难点,避免重复训练和背离教学重难点的训练。同时,对训练的量也进行适当的控制。经过优化的语文作业呈现出两个层级:一是数量稍多、难度稍大的A类语文作业,一类是难度、数量都有所缩水的B类语文作业。B类语文作业主要为班上中后位置的学生准备,主要面向学困生,将基础知识、技能的训练融入其中,使他们的课后训练与学习目标相吻合,避免作业过多、过难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考核环节进行分层设置
考核既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也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有效途径。多少年来,许多教师都是以一张试卷论英雄,在这样的考试检测模式下,学困生始终处于班级成绩排名的末尾,久而久之会感到自卑厌学,不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此,笔者对教学考核环节进行了优化,专门设置低难度的简单化试卷,对中后位置的学生进行单独考核。有了这样的分层考核,学困生的畏难厌学情绪会得到改善,他们接受了只要肯付出努力,也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分数的观点。这能够在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方面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对朗读、背诵、翻译等的考核,笔者也对学困生群体进行了分层要求,适当降低过关难度,兼顾他们自身的学习情感,使他们不再惧怕语文学习,而是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同时,加大表扬激励的力度,让这些学困生与其他学生一起快乐地学习语文。
五、拓展活动予以分层要求
教学拓展活动是初中语文立体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将课外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延伸课堂教学,利用这些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许多教师组织文学社团、兴趣小组、专题研究等活动,较好地满足了这一方面的要求。在开展活动时,在兴趣小组、社团内部,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如文学社活动中,对优秀生应当侧重进行写作技巧方面的训练,鼓励他们向各类刊物投稿;对学困生而言,则应当针对其写作中的一些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如怎样做到立意新颖,如何调整详略安排,如何突出中心,等等。以这样的分层要求为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找准定位,实现在自己最近发展区域有所提高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分层目标是兼顾学生发展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广大教师要将分层目标的落实与各个环节的设计与组织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一、教学设计实施分层要求
教学设计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学设计方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引领方向和保障的作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教学设计环节的优化。对此,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分层定目标的理念。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兼顾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在能力、情感与知识点目标的安排上进行分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兼顾了分层,在教学效果检测、作业安排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变化,让分层目标要求与整个教学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兼顾不同发展层次与状态的学生,做到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
二、问题设置落实分层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类问题。借助于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启迪。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偏难,结果成为了优秀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中等成绩以下的学生则成为了被遗忘的对象。对此,笔者对教学问题设计进行了优化,既设计深奥的问题,也设置难度一般甚至较为简单的问题,在互动环节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分别对相应层级的学生进行提问,难度一般和较为简单的问题更多的是要吸引中等成绩以下的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让他们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避免被边缘化。这样的问题设计体现出较好的层次性与针对性,为不同的目标群体设置相应的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班级每一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参与的激情和成功的快乐。
三、作业布置体现分层目标
作业也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许多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呈现出简单化的倾向,直接从教辅资料中摘录一些题型进行拼凑。这样的方式极为不妥,一是缺乏针对性,二是没有兼顾到学生的层级差别,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训练没有成效。对此,笔者在设计作业时精挑细选,做到既要精炼又要突出重点、难点,避免重复训练和背离教学重难点的训练。同时,对训练的量也进行适当的控制。经过优化的语文作业呈现出两个层级:一是数量稍多、难度稍大的A类语文作业,一类是难度、数量都有所缩水的B类语文作业。B类语文作业主要为班上中后位置的学生准备,主要面向学困生,将基础知识、技能的训练融入其中,使他们的课后训练与学习目标相吻合,避免作业过多、过难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考核环节进行分层设置
考核既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也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有效途径。多少年来,许多教师都是以一张试卷论英雄,在这样的考试检测模式下,学困生始终处于班级成绩排名的末尾,久而久之会感到自卑厌学,不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此,笔者对教学考核环节进行了优化,专门设置低难度的简单化试卷,对中后位置的学生进行单独考核。有了这样的分层考核,学困生的畏难厌学情绪会得到改善,他们接受了只要肯付出努力,也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分数的观点。这能够在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方面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对朗读、背诵、翻译等的考核,笔者也对学困生群体进行了分层要求,适当降低过关难度,兼顾他们自身的学习情感,使他们不再惧怕语文学习,而是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同时,加大表扬激励的力度,让这些学困生与其他学生一起快乐地学习语文。
五、拓展活动予以分层要求
教学拓展活动是初中语文立体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将课外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延伸课堂教学,利用这些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许多教师组织文学社团、兴趣小组、专题研究等活动,较好地满足了这一方面的要求。在开展活动时,在兴趣小组、社团内部,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如文学社活动中,对优秀生应当侧重进行写作技巧方面的训练,鼓励他们向各类刊物投稿;对学困生而言,则应当针对其写作中的一些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如怎样做到立意新颖,如何调整详略安排,如何突出中心,等等。以这样的分层要求为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找准定位,实现在自己最近发展区域有所提高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分层目标是兼顾学生发展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广大教师要将分层目标的落实与各个环节的设计与组织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