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看花的样子配得上樱花的美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huifu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武大樱花走红,热衷“打卡”的游客越来越多,不文明行为花样迭出,甚至开始出现群氓效应。去年樱花节上,有人为了取景“樱花雨”,摇树踩树,周围游客反而喝彩鼓励,全然不顾旁边武大学子的痛心和愤怒。
  武大当初因骄傲校园的美好而开启“樱花节”,如今却被许多师生吐槽“从期待到恐惧”,樱花节变成了“樱花劫”,这到底是不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样的调侃中,还有人反过来指鹿为马,抡起“道德”大棒,要求师生检讨“武大为什么那么小气”——不过千余株樱花树,难道摇一下踩一下,就会死吗?这些人发在朋友圈里的樱花关照背后,到底藏着多少对文明环境和文明规则的践踏。
  “一切恶出于自私”,梁漱溟先生说。此理至浅,人人晓得。但为什么“人人晓得”的道理,摧花之人可以拿来谴责别人,却并不以此对照自己言行?
  因为看不到,或者不承认,自私与公德的边界,必须随是否“公共”的情境而定。
  在没有几个人的河边,垂柳依依,樱花亭亭,你托着柳枝吹着樱花拍张照片,也许无伤大雅。如果游人如织,公共空间拥挤,美景资源有限,你也攀折我也摇落,樱花再美再多,也禁不起自私者众,还谈什么“共享美景”?
  武大师生爱樱花之美,也重服务社会之责,因此明知会承受压力,仍投入资金和力量,与天下爱美之人分享校园春色。他们的这份情义,应当得到全社会珍重。有人批评学生不该喝骂不文明的游客——来者是客,人家不过是看个花、拍个照而已,干吗那么较真?但是,如果这些身负家国未来的年轻人,今天连自己校园的一份宁静都保护不了,何谈以后保护更珍贵的价值与公义?
  我们期待他们成为以法律和规则为信仰的新一代,但又是谁在破坏着他们的信仰?
  拜新媒体之赐,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在短视频或随手拍中看到那么多奇葩、某渣、某霸。就在前几天,比“文明不文明”更严重的一件事:承德交警执勤中发现一名疑似醉驾司机,男子不承认,想“甩锅”,被女儿当场揭发真相。交警教育孩子,以后父亲喝酒了别让他开车,不说谎话的孩子哭着说,“可是爸爸不听我的”。我们把道理扔给孩子,孩子却拿道理描绘不出这个世界。
  武大的樱花和耿直的孩子,是这个世界多么宝贵的美好,愿你我看花的样子,配得起他们,否则我们有什么资格说“这是个看颜值的世界”——当世界最珍贵的“颜值”受到侵害,自私地躲闪纵容,不负责任地起哄消费,不可能让明天变得更好。
  (本文原载2019年3月20日《燕赵都市报》,本刊有删节)
  ■观点运用:自私与公德;文明环境和文明规则;愿你看花的樣子配得上樱花的美;警醒与反思……
  编辑/华放
其他文献
近来天气漸暖,似乎有些春天的味道了。偶然想到后院的百合也该开花了。此时此地,书页间,墙角上,窗帘里,每一寸的空气中都流溢着百合的花香。  她是极为普通的花,一年四季,似乎在所有的时间里,都被土壤埋藏于地下。瑟瑟秋风将土地的水分带走,土面呈现伤疤一般干涸的裂痕,丝毫不见生命之迹象。直到寒冬过后暖春来临,春水润湿土地的时候,一夜之间,齐刷刷冒出青葱一样的芽头,绿透了整个春天。  想起林清玄的《心田上的
福州一位小学二年级学生冯某在学《羿射九日》这篇课文时,发现一个问题:课文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他是怎么蹚的?冯某在课堂上提出了这个问题,老师说:“问得好”,但是正确答案是什么,老师没有说。  短评一:戎国强  有人可能不相信,为什么一个小学生看得出来的问题,专业人员反倒看不出来、也回答不了?这里是否存在两种可能。  有一些专业人员,其实
人物介绍  裘继戎,原名裘子千,京剧裘派嫡系第四代继承人,北京京剧院演员,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出生在梨园世家,祖父是京剧裘派创始人裘盛戎。2015年9月,出演杨丽萍概念舞蹈剧《十面埋伏》,饰演萧何一角。2017年6月,参加张艺谋执导的观念演出《对话·寓言2047》,主演8分钟的舞蹈篇章。代表作《悟空》。  人物解读角度一:艺术之间没有绝对边界  素材呈现  梨园行里,裘家声名显赫——太爷是名角裘桂
欧阳修写作,非常注意文章的平易流畅,简洁洗练。他的散文名作《醉翁亭记》,开头一句仅用“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就把滁州的自然环境描绘出来了。  有一次,欧阳修和两位朋友在街上散步,看到一匹脱缰的奔马踏死了一只狗。他提议,看谁能把这件事最简练地記述下来。一位朋友想了想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死之。”用了十二个字。另一位朋友说:“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也是十二个字。欧阳修嫌他们说的不精练,只用
想出去走走,选了一个自己觉得还不错的目的地,征求朋友们的意见。有三位朋友都去过我说的那个地方,给出的答案却各不相同。  朋友甲说:一点意思都没有,饭菜又不好吃,宾馆里又没空调,半夜静得连鬼叫都听不到。我劝你别去!朋友乙说:那里一般,所有旅游景点该有的东西都有,山还算清秀,树也不错,只是太冷了一点,没去玩过可以去玩玩。朋友丙与前两者完全不一样,他很兴奋地说:那个地方你一定要去,那里的山道,是明朝时代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成长的途中,或许你偶尔打个盹儿,就错过了许多美好的事情。而更令人失落的,是你原本并不想睡,只是装睡,或只想眯缝一会儿,可竟真的睡着了。  也许类似的情况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你对此有自己的体验或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哲理性材料,现实针对性隐寓其中。  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两句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5年,94岁的“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抛出了这道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15年后的9月7日,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在北京启动,这一天也恰逢“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90岁生日。在首场直播中他说出的“袁隆平之愿”,俨然与“钱学森之问”遥相呼应——这位新晋“90后”在直播中深情呼吁更多“90后”年轻人投身农业。袁隆平表示,青年农民是
这是一个需要信仰的时代,这又是一个对于信仰概念模糊的时代。信仰何在,无关时代的主题,全在自己的内心。信仰,便是那份终生信守的心灵契约。  “人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马云的这句话似乎是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对于梦想带着的无奈的守望。但其实,梦想何必如此具象化,它是一个人想要成为的模样,是支撑内心的力量。人应该把梦想看做信仰,不管它有多大的可能会实现,但至少它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好人。  一个有信
“我希望读过很多书,走很远的路。”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市育英中学的韩帅言。静可执笔浸墨香,动可飞扬驰赛场,这便是我的性格。爱李清照“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的才情,同时也敬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针砭时弊。痴迷于悬疑推理,却也热衷于诗词歌赋。利用琐碎时间进行微小说创作,也可谓是高三生活中一剂让我乐此不疲的良方。“我要独立坚强温暖明亮”,愿用自己最深情的笔触,书写关于文学炽热的梦。  中国人自古认定,“
你应当踩过那扇门了,你应当擦过那条窗棂了,你应当像三年前的我那样满腔骄傲与热血,你应当爱上且嫌弃那身校服了。——题记  我知道,你期待初中生活已久,当然,我也是当年的你。现在,我可以很负责地向你承诺,这三年定不负你的期望。三年,足可以改变一个人,就像现在在写这封信给你的我一样。  你应当珍惜身旁的人,也应当感谢他们,是他们使你更加稳重、成熟、内敛。他们使你期待未来,使你有所回忆,有所舍弃。  你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