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学习环境下跨区域项目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feng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目学习活动是在自组织学习环境下,已京容两地“家乡美”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为案例,深入探讨学生针对“家乡美”项目学习活动,在好奇心和兴趣的激发下提出问题,自由组合形成自组织团队,开展各种调查研究活动,收集证据并得到研究结论及展示汇报的过程。整个项目活动以“问题——能力”双螺旋结构为框架,提升孩子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资料收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展示发现能力和反思活动能力等核心素养。
  一、自组织学习环境简介
  SugataMitra教授将自组织学习定义为:“自组织学习是一个过程,它是在没有任何形式的成人监督或指导的情况下,孩子们首先发现一个主题或问题,使用网络通过无数次的互相讨论,以达到对问题的深刻理解。”自组织学习包括三大活动阶段:提出问题、开展调查和展示发现。
  首先,激发孩子们对某个主题的兴趣和体验,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发现并提出一个探究问题,Sugata Mitra教授将这个问题称为“大问题”。大问题应是开放的,问题解决比较困难,没有简单的答案甚至没有答案。问题解决的目的是激发孩子们深层次和长时间的对话,发展孩子们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大问题源于孩子们自身的发现和探索,而不是由教师和家长设定的,所以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引起他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并激励他们协同共创、质疑反思。
  其次,形成自组织团队,开展调查。第一步,当孩子们对某个主题有一定了解之后,孩子们观察和探索事物,以4~6人小组为单位在网上协同合作,寻找问题的答案;第二步,各小组同时进行行动管理并解决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使用录音笔、照片、思维导图、概念图、数字故事等记录SOLEs体验。
  再次,展示发现。引导孩子们向小组提问,提问的支架主要包括:他们是如何获得答案的?他们是如何分解问题的?他们针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和证据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得出怎样的结论?下次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即使孩子们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他们也能从各组的讨论中获益。在这个阶段应注意四点:第一,给予孩子们展示的空间,以分享他们小组论证的过程;第二,讨论问题本身及他们的调查过程;第三,激励孩子们反思活动过程,让孩子们学会分享自己及其他小组的优点;第四,教师应充分利用时机营造积极合作的学习气氛,让孩子们为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感到兴奋,教师还应大力表扬和鼓励孩子们进行讨论和辩解。
  二、项目总体设计
  本次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使两地教师形成跨地域的教研团队,让孩子们通过网络延伸课堂,与其他地域的孩子建立学习伙伴关系,了解其他地区的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跨时空优势,深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努力挖掘孩子们的学习潜能。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创造性地建构符合自己认知的跨学科的知识,孩子们自己选择学习主题和学习进度,由此引发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路径的全方位变革。
  项目实践学校:成都市武侯区棕北小学、北京市丰台区草桥小学和成都市盐道街小学。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以问题提问和问题探索为主,深入挖掘孩子们探索问题的潜能。在2015~2016学年,我们主要做了这些主题,如图所示。
  课后,教师邀请孩子们在美食主题的基础上,再从营养学、养生学、生理学等角度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将自己的实践和研究发布到网络平台上,定时进行互动和交流。课上,教師将主题分别转变到“家乡建筑”“家乡文化”“家乡历史”和“家乡综合主题”的研究。这几个主题分别让孩子们提出问题,培养孩子们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展示发现和活动反思的能力。孩子们知识建构的层次也从实物向观念转变,走向班级群体公共知识的建构,甚至发展到京蓉两地跨区域学习社区的知识建构与发展。
  三、研究问题与能力拓展
  无论是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还是教师引导的问题,都需要教师仔细斟酌,问题的开放性和发展性,是否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是否能够锻炼孩子们的某种能力,是教师选择问题的重中之重,只有让“问题一能力”遥相呼应,才能让学习活动成为孩子们知识建构的关键和心智发展的主旋律。具体如下图所示:
  教师在每个主题前期引导提出问题如表2所示,这些问题都是管霞老师、赵延龙老师、杨琳老师、魏莉老师和马青老师等集体智慧和群体行动的结果。
  随着主题研究的深入和孩子们能力的发展,孩子们会生发出各种各样的高质量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没法提前预测和计划的。当然,这些问题能够促进孩子们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推进。
  四、总结
  项目学习通过孩子们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培养孩子们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展示发现和活动反思的能力。每个主题都侧重发展孩子们的某种能力,每周的活动也通过问题为核心,发展孩子们的一种核心能力。项目学习紧紧围绕“问题一能力”双螺旋发展,不断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更替,“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推进孩子们知识建构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其他文献
《继续教育研究》2016年第6期刊登李东平的文章指出:现代教师的内涵素质要求主要包括: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具有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备传统教师的优秀素质。据我国现代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现状,可发现现代教师职前在培养体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职后培训在管理、规划、培训经费、职后与职前衔接、评估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可从高等师范院校、培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儿童诗则是孩子放飞心灵、润泽情感、感悟发展语言的最佳载体。国家督学成尚荣说:“让学生成为种诗的人。”“种下想象也就种下了诗。”由此可见,诗的世界也是想象的世界。而如今校园“灰色童谣”的到处传唱,带有不健康内容的“口袋书”肆意流行,都凸显出学生精神世界的荒芜。孩子们在童诗中的想象正慢慢萎缩,尤其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孩子们的阅读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量,可是“诗想”却远不如低年级那样丰
本研究对386名中职生进行了“学习倦怠和自我和谐的相关性”的问卷调查,发现中职生的自我和谐各维度与学习倦怠存在着显著相关。本文根据研究结果,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促进中职生自我和谐;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提高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校园活动文化,拓展中职生的学习空间等方面,提出教育建议。  问题的提出  校园和谐的主体是学生的和谐。中职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能否具有和谐心理特征,直
5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志愿者带领镇江市中山路小学学生来到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引导他们了解春蚕的飼养过程,走进桑田采摘和品尝桑葚,在快乐体验中普及蚕桑知识。  摄影报道/石玉成 任晓妹
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单靠一套好教材,一些好设备所能替代的,英语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合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只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  分类调查分析  笔者对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展开调查。对教师的性别、年龄、职称、学历调查中,发现具有本科学历的占100%,研究生学历占87.5%,有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能通过个性的朗读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2.理解诗歌,并能通过创意的朗读改编诗歌等方式,激发生命与诗歌产生共鸣。  3.联系生活,学会发现和赞美小伙伴身上的优点,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伙伴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引导孩子理解诗歌,读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开启仪式:  师:亲爱的孩子们,轻轻地,走进新的一天。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尽量为幼儿创设探索和学习的环境,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重要资源。幼儿只有在符合其身心发展需要的环境里,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自然角是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园地。自然角的创设,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管理上要体现幼儿的参与性,这样才能使自然角“活”起
一、项目缘起  2015年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近200个缔约方达成新的全球气候协定——《巴黎气候协定》。中国确定了到2030年的碳排放自主行动目标: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们
这些成绩,注定要在学校发展史上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最初豪情满怀地踏上了一段研发课程的艰辛而又美好的旅途。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成立于2008年7月。建校以来,作为新教育人,我们总想办出一所品质独特和品位个性的学校,总想给师生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总想让我们的生命在这块土地上自由、丰盈、舒展地  生长。  近年来,我校在市县组织的各类质量检测中连年取得优异成绩,
中学德育中的人文关怀是指德育活动在强调思想性和理论性的同时,必须以德育规律为基础,增强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原有的一套德育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很多人都在尝试理解人文关怀的内涵,寻找人文关怀的良方。这几年,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以学生管理为切入口,尝试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人格的完善、价值的追求、理想的实现等发展问题的关注,取得了初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