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营养基础,通过分析和监测土壤的质量与成分,能够有效地指导林业、农业和畜牧业等生产管理活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土壤监测工作,采取多种措施,严格控制土壤监测质量,在测量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时获得精准的测量结果。
[关键词]土壤监测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7-0270-01
土壤种類繁多,成分复杂,污染物种类繁多,使得土壤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土壤监测质量控制和保证有利于有关各方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涉及到土壤监测的各个方面。其主要目标是确保所获得的监测数据准确、典型、准确和完整。
1 确保样品采集质量
采集土壤样品是实施土壤监测的必要步骤,也是土壤监测分析的重要前提。能不能得到典型、科学、准确、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会影响到土壤监测的质量。对于样品布点和采样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分为前期采样、正式采样以及补充采样的步骤进行。
2 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
对土壤监测进行实验室分析的过程中,其质量控制涵盖了制样、样品分析过程和样品前处理等环节的质量控制。通过这个程序,没有具体的验证过程可监控处于受控状态,因此,反映具体工作过程和实验室工作的变化,指出这些变化将出现质量问题,使相关人员的监测和分析土壤首先注意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2.1 样品制备
在此过程中,应该确保样品原本就具备的化学组成,绝不可让它受到污染,也不能混淆样品的编号。在制样间,必须合理地设置磨样室(或者粉碎室)和风干室。风干室应该是朝南(严格禁止阳光直射到所选用的样品上),室内整洁、通风良好、无尘,不存在易挥发性的各类化学物质。在制样环节,必须有两位以上工作人员在场。在完成制样操作后,必须如实记录制样的具体过程。
2.2 样品前处理
在测定土壤重金属含量的过程中,就必须用沙浴锅、自动消解仪、微波消解器等多种仪器进行样品前处理。土壤组成非常复杂,土壤自身的化学和物理性状存在一定差异,各类污染物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会呈现出多样化的复杂形态,它们的毒性和生理活性也会有不小的差异。污染物和土壤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土壤样品应使用不同的污染物,污染物的测定和处理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此,有必要结合相应的监测项目和监测要求,科学地选择合适的样品处理方法。
2.3 样品分析
在测定过程中,主要用到原子吸收仪、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等设备。采取实验室内部的有效控制,降低随机误差,预防各种过失误差。在此过程中,应该核查监测的整个过程有没有处于受控状态,查看实验室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实验变化,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各种质量控制问题。便于相关土壤监测分析人员第一时间注意异常情况,当即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纠正措施。
3 测定土壤重金属的方法
3.1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法(LIBS)
激光烧蚀光谱分析技术是光谱分析方面的一项崭新技术。借助各种等离子体发光,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成分。它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所示:激光通过会聚透镜后产生会聚作用,高峰值功率密度导致未知样品上的表面物质出现电离和气化现象,激发产生了高能、高温的等离子体,光学系统采集了这些物质辐射出的离子、原子光谱后,借助输入光纤将其耦合到特定光谱仪中的入射狭缝内,利用数据采集控制器,传输这些光谱数据到计算机中。然后研究这些光谱的数据,就能科学地计算和分析出这些被测物质的浓度和成分。
3.2 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
这种技术通过分析土壤样品会吸收X射线的含量与成分的实际变化,实施必要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这种方法很早就被采用,迄今为止依旧被普遍应用,是行之有效的元素分析技术方法。它的工作原理如下所示:X射线激发源对土壤样品进行照射,让试样内的各种元素发射特征X射线,按照荧光的能量和波长,科学地确定重金属元素的浓度和种类。该方法可直接分析土壤样品,不会破坏或污染土壤样品。可用于现场快速检测,重现性和稳定性较好。
3.3 免疫分析法
运用这种方法检测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应该做好下列工作:首先,选取恰当的化合物和土壤重金属离子进行结合,从而形成相应的空间结构,出现某些反应原性。其次,将二者结合后所形成的化合物和载体蛋白连接起来,产生一定的免疫原性。成功制备特异性抗体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找到适合结合重金属离子的化合物。筛选的单克隆抗体、新型螯合剂必须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都是未来检测土壤重金属的发展方向。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土壤重金属,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强的选择性,前景发展空间非常好。
4 结语
总之,我们的各种监管部门必须对土壤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依据人员、土壤环境监测机构,科学安排运输、储存、样品采集和多个过程和环节的实验室分析,实现质量监控的全过程尽可能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汪月桂,黄霞.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61):452~454.
[2] 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编写组.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关键词]土壤监测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7-0270-01
土壤种類繁多,成分复杂,污染物种类繁多,使得土壤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土壤监测质量控制和保证有利于有关各方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涉及到土壤监测的各个方面。其主要目标是确保所获得的监测数据准确、典型、准确和完整。
1 确保样品采集质量
采集土壤样品是实施土壤监测的必要步骤,也是土壤监测分析的重要前提。能不能得到典型、科学、准确、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会影响到土壤监测的质量。对于样品布点和采样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分为前期采样、正式采样以及补充采样的步骤进行。
2 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
对土壤监测进行实验室分析的过程中,其质量控制涵盖了制样、样品分析过程和样品前处理等环节的质量控制。通过这个程序,没有具体的验证过程可监控处于受控状态,因此,反映具体工作过程和实验室工作的变化,指出这些变化将出现质量问题,使相关人员的监测和分析土壤首先注意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2.1 样品制备
在此过程中,应该确保样品原本就具备的化学组成,绝不可让它受到污染,也不能混淆样品的编号。在制样间,必须合理地设置磨样室(或者粉碎室)和风干室。风干室应该是朝南(严格禁止阳光直射到所选用的样品上),室内整洁、通风良好、无尘,不存在易挥发性的各类化学物质。在制样环节,必须有两位以上工作人员在场。在完成制样操作后,必须如实记录制样的具体过程。
2.2 样品前处理
在测定土壤重金属含量的过程中,就必须用沙浴锅、自动消解仪、微波消解器等多种仪器进行样品前处理。土壤组成非常复杂,土壤自身的化学和物理性状存在一定差异,各类污染物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会呈现出多样化的复杂形态,它们的毒性和生理活性也会有不小的差异。污染物和土壤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土壤样品应使用不同的污染物,污染物的测定和处理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此,有必要结合相应的监测项目和监测要求,科学地选择合适的样品处理方法。
2.3 样品分析
在测定过程中,主要用到原子吸收仪、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等设备。采取实验室内部的有效控制,降低随机误差,预防各种过失误差。在此过程中,应该核查监测的整个过程有没有处于受控状态,查看实验室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实验变化,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各种质量控制问题。便于相关土壤监测分析人员第一时间注意异常情况,当即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纠正措施。
3 测定土壤重金属的方法
3.1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法(LIBS)
激光烧蚀光谱分析技术是光谱分析方面的一项崭新技术。借助各种等离子体发光,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成分。它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所示:激光通过会聚透镜后产生会聚作用,高峰值功率密度导致未知样品上的表面物质出现电离和气化现象,激发产生了高能、高温的等离子体,光学系统采集了这些物质辐射出的离子、原子光谱后,借助输入光纤将其耦合到特定光谱仪中的入射狭缝内,利用数据采集控制器,传输这些光谱数据到计算机中。然后研究这些光谱的数据,就能科学地计算和分析出这些被测物质的浓度和成分。
3.2 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
这种技术通过分析土壤样品会吸收X射线的含量与成分的实际变化,实施必要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这种方法很早就被采用,迄今为止依旧被普遍应用,是行之有效的元素分析技术方法。它的工作原理如下所示:X射线激发源对土壤样品进行照射,让试样内的各种元素发射特征X射线,按照荧光的能量和波长,科学地确定重金属元素的浓度和种类。该方法可直接分析土壤样品,不会破坏或污染土壤样品。可用于现场快速检测,重现性和稳定性较好。
3.3 免疫分析法
运用这种方法检测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应该做好下列工作:首先,选取恰当的化合物和土壤重金属离子进行结合,从而形成相应的空间结构,出现某些反应原性。其次,将二者结合后所形成的化合物和载体蛋白连接起来,产生一定的免疫原性。成功制备特异性抗体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找到适合结合重金属离子的化合物。筛选的单克隆抗体、新型螯合剂必须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都是未来检测土壤重金属的发展方向。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土壤重金属,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强的选择性,前景发展空间非常好。
4 结语
总之,我们的各种监管部门必须对土壤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依据人员、土壤环境监测机构,科学安排运输、储存、样品采集和多个过程和环节的实验室分析,实现质量监控的全过程尽可能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汪月桂,黄霞.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61):452~454.
[2] 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编写组.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