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目前学生学习效果低下的现状,根据区教育局提出的“研学后教”有意义学习模式,进行了基于“研学后教”的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深入研究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提出并进一步完善了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并对该课堂模式进程做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
教学最主要的阵地是课堂。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在目前来看是迫切的。作为教师,我们很注重应该怎么教这一问题,可是我们是否考虑过到底学生应该怎样学习?从 “人是如何学习的” 到“我们的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再上升到“我们的教学应该怎样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服务”这些都是我们教学应该明确的。
一、“研学后教”提出以前的状况
在“研学后教”提出以前,教学中往往出现一种情况:学生对于一个概念或原理的理解和我们教学之后期盼达到的目的有很大的差距。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讲了这么多次还是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感受到这样一种尴尬的现象,教师讲得非常透彻,也讲得非常精彩,但学生能真正掌握、真正听讲并不多,或者说,学生根本就没有听,这常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这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使学生学习能力低下。课堂教学没有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既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也没有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特别是物理科——一门以实验与观察为主的学科,整个课堂学生动手、动脑、动嘴时间不能得到保证,学生的“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模式根本无法得以实施,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不能真正体现,不符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二、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初期
1.教师方面
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
2.学生方面
小组内的学生不知道怎样互动,不是谈天说地,就是乱哄哄地讲,不仅没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习效率。学生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更多时候在做听众,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在小组汇报时成绩差些的学生的意见往往被忽视。
总之,我们之前大多数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和随意状况,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三、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
1.明确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
小组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建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灵魂,小组学习决定成败;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
2.合理组建课堂合作小组
组建小组的基本原则要把握几个平衡:①小组之间实力的平衡:不能差距太大,不然容易使竞争失去意义。②小组内部性格的平衡:每个小组内都要有外向大方和内敛的,不能导致有的小组外向的太多,有的则基本没有。③小组内部各科要基本平衡,不能有的科目6个人都是弱科。
3.合作小组具体的组建情况
小组成员组建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①科学划分,六人一组,学习成绩均衡,分为AA、BB、CC三层,便于各小组公平竞争。②合理搭配,让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情趣特长的学生成为小组成员,达到能力互补,性别互补,性格互补。③都有小组名称、活动口号、组徽、组牌、组规。
组内分工:①每小组设常务组长、常务副组长、学科组长。②常务组长抓学习,常务副组长抓常规,分工合作。③学科组长每科一名,具体负责本学科的各项学习工作,用以调动、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④先一对一讨论,再集体讨论;C层、B层展示,A层点评、拓展。
小组调整:不是一成不变,可适时进行个别调整,避免形成思维定势,避免不平衡。再有,个别组内成员之间有可能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这些都需要调整。
4.做好小组培训
小组培训的四条准则:培训的对象要科学化;培训的形式要多样化;培训的内容要成体系;培训的时间短、频次多。
主要形式:学校通过小组长论坛定期对小组长培训;任课老师通过培训学科班长展开学科培训;学科班长对各小组组长进行培训;班主任、任课老师对各层学生的培训;常务组长、学科组长对各层学生培训;异组同号学生的交流;对个别同学的培训等。
由于教与学的主体都是活生生的人,任何的问题解决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任何的教学模式都不是完全成功的。问题无所不在,但是只要我们用心研究,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进步。
【关键词】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
教学最主要的阵地是课堂。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在目前来看是迫切的。作为教师,我们很注重应该怎么教这一问题,可是我们是否考虑过到底学生应该怎样学习?从 “人是如何学习的” 到“我们的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再上升到“我们的教学应该怎样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服务”这些都是我们教学应该明确的。
一、“研学后教”提出以前的状况
在“研学后教”提出以前,教学中往往出现一种情况:学生对于一个概念或原理的理解和我们教学之后期盼达到的目的有很大的差距。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讲了这么多次还是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感受到这样一种尴尬的现象,教师讲得非常透彻,也讲得非常精彩,但学生能真正掌握、真正听讲并不多,或者说,学生根本就没有听,这常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这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使学生学习能力低下。课堂教学没有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既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也没有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特别是物理科——一门以实验与观察为主的学科,整个课堂学生动手、动脑、动嘴时间不能得到保证,学生的“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模式根本无法得以实施,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不能真正体现,不符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二、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初期
1.教师方面
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
2.学生方面
小组内的学生不知道怎样互动,不是谈天说地,就是乱哄哄地讲,不仅没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习效率。学生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更多时候在做听众,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在小组汇报时成绩差些的学生的意见往往被忽视。
总之,我们之前大多数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和随意状况,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三、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
1.明确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
小组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建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灵魂,小组学习决定成败;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
2.合理组建课堂合作小组
组建小组的基本原则要把握几个平衡:①小组之间实力的平衡:不能差距太大,不然容易使竞争失去意义。②小组内部性格的平衡:每个小组内都要有外向大方和内敛的,不能导致有的小组外向的太多,有的则基本没有。③小组内部各科要基本平衡,不能有的科目6个人都是弱科。
3.合作小组具体的组建情况
小组成员组建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①科学划分,六人一组,学习成绩均衡,分为AA、BB、CC三层,便于各小组公平竞争。②合理搭配,让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情趣特长的学生成为小组成员,达到能力互补,性别互补,性格互补。③都有小组名称、活动口号、组徽、组牌、组规。
组内分工:①每小组设常务组长、常务副组长、学科组长。②常务组长抓学习,常务副组长抓常规,分工合作。③学科组长每科一名,具体负责本学科的各项学习工作,用以调动、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④先一对一讨论,再集体讨论;C层、B层展示,A层点评、拓展。
小组调整:不是一成不变,可适时进行个别调整,避免形成思维定势,避免不平衡。再有,个别组内成员之间有可能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这些都需要调整。
4.做好小组培训
小组培训的四条准则:培训的对象要科学化;培训的形式要多样化;培训的内容要成体系;培训的时间短、频次多。
主要形式:学校通过小组长论坛定期对小组长培训;任课老师通过培训学科班长展开学科培训;学科班长对各小组组长进行培训;班主任、任课老师对各层学生的培训;常务组长、学科组长对各层学生培训;异组同号学生的交流;对个别同学的培训等。
由于教与学的主体都是活生生的人,任何的问题解决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任何的教学模式都不是完全成功的。问题无所不在,但是只要我们用心研究,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