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作品中,副语言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应该将副语言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尽可能地反映出来。翻译过程中,应根据东西文化的异同相应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本文主要提出了三种处理方法:直译﹑增益﹑省略。
关键词:副语言; 文学作品; 翻译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 但语言并不是人们传递信息的唯一方式。事实上,人际交往所取得的交流效果决不仅仅取决于语言。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交流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1]。人们在相互交流时除了所要讲的字﹑词﹑句之外,其他伴随语言出现的因素诸如音调高低﹑节奏快慢﹑眼神、面部表情, 肢体语言甚至服饰都传递了许多信息。这些都统称为副语言。
关于副语言的范围,语言学家尚未给出统一的划分。例如,英国学者朱迪·C·皮尔逊把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空间和触摸﹑声音暗示﹑服饰和装饰品等四大类都归于非语言交际行为[2](11)。还有学者把副语言表达系统划分为类语言和副语言:类语言是指无固定语义的发声,如笑﹑哭﹑呻吟﹑叹息等;副语言是指语言的非语词方面,如声调﹑语速﹑音质﹑音量﹑节奏等[1]。吕俊先生认为副语言应包括身势——表情语﹑标志语和特殊音响语三类。笔者赞同吕俊的观点。
二、副语言的作用
在口语交际中,参加对话的人可以充分利用表情和动作以及语音语调等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得语义的传达更为准确、细腻。而作为纯书面语言出现的副语言则不同。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方式就是阅读,这就要求作者把副语言生动传神地记载下来,使读者能通过想象做到身临其境。当然,作为译者我们关心的则是副语言的翻译。
在文学作品中,副语言不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有着不可取代的功能,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虽说是言为心声,但也有很多时候人们会言不由衷。这时观察一个人的动作,眼神,或服饰更能真实地了解一个人的心态。
说明副语言功能的一个绝好例子来自鲁迅的《孔乙几》:孔乙几是站着喝酒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简单的一句话中包括了两种副语言符号,一是动作, 二是服饰,从而向读者揭露了孔乙几落魄而又自命清高的性格。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把这里蕴涵的文化含义有效地传达给读者,这是翻译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副语言的翻译原则及具体处理方法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最根本任务应该是文化信息的传递。尤金·奈达提出的对等原则对于翻译副语言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他提出:译文接受者应像原文接受者那样理解原文,对译文作出正确理解。译文读者应能与原文读者一样对所接受的信息作出基本一致的反应。在信息传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地传译信息内容,尽可能避免信息走失或走样。信息的传递包括三个方面,即所指意义﹑联想意义和信息的传达形式。其中,所指意义的传译应当占据首位; 其次,译者必须尽可能完善地传译信息的联想意义; 最后,在保证信息内容和联想意义得到圆满传译的前提下,译者可以尽量实现信息表达形式的传译[3](P113-123)。总之,“文化传真”是翻译的基本原则[4](P246),对于富含文化信息的副语言尤其如此。
3.1 直译
生活在不同地域或国家的人尽管说着不同的语言,但人类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思维模式的相似性决定了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共通性。反映在副语言的翻译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一对应的直译。这种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副语言符号所传递的信息及其传达方式。例如,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玻璃动物园》中的一段话的翻译。
LAURA (TOM utters another groan. LAURA glances at him with a faint, apologetic smile. Her voice catches a little.) Mother’s afraid I’m going to be an old maid.
鹿金译:(汤姆又痛苦地哼了一声。劳拉瞟了他一眼,流露出一丝抱歉的微笑。她的声音有一点哽住。)妈妈怕我会变成一个老姑娘[5](P186)。
在这段译文中,“utter another groan”译为“痛苦地哼了一声”形象而自然; “glance”表示“不经意地看”,译为“瞟”具体生动,汤姆的不满与嘲讽和劳拉的柔弱与自卑都较好地刻画了出来。
3.2 增益法
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副语言的处理,其困难首先在于文化之间存在着真空。在一种文化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并不存在。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增益法,增添必要的背景解释性词语。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的服饰象征着不同的官职或社会地位。而这些对于外国读者来说是很陌生的。这时,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加以简洁地解释,以达到传递文化信息的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例如:
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员领,金带﹑皂靴。
Fan Chin went out to welcome the visitor, who was one of the local gentry, and Mr. Changalighted from the chair and came in. He was wearing an official gauze cap, sunflower-colored gown, gilt belt and black shoes [6](P37).
“纱帽”并不简单地意味着纱织的帽子,它表示官帽,可以作为官职的代称, 例如我们经常说“丢了乌纱帽”。如果这里的“纱帽”直译为“gauze cap”,就会失去汉语的文化信息。译文中加上了“official”一词,就符合汉民族对这个词的文化心理了。 3.3 省略
由于副语言的民族性,某些副语言可能在一种文化中表示亲密友好,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是不受欢迎的。例如在中国文化中,讲究男女之大防,但同性之间的亲密动作却是很自然的。而西方文化在这一方面和我们存在很大的差异,男女之间的亲昵动作不会引起太大的反感,但同性之间若有什么亲密的举动,则会引起怀疑。为了避免造成出现原文本没有的联想意义,有时只得省略其中的部分文化信息。例如:
说着,便令人送女儿进去,自与雨村携手来至书房中。(曹雪芹,高鄂,1995;7)
He told a servant to take his daughter inside, and led Yu-tsun into his study.[7](P11)
“携手”这一动作,如果绝对地忠实原文,译为“hand in hand”, 那很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负面作用,外国读者会误解甄士隐和贾雨村有同性恋的关系。所以,译者在这里采用了省略法,把其中蕴涵的社会功能译出为止。
四、结语
副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只有充分了解原语和译语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才能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把这些文化信息忠实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
参考文献
[1]王枬. 教育交往与师生发展. http://www.ltyz.gx.cn. 2002.
[2]吕俊. 谈文学作品中副语言的翻译[J]. 中国翻译,1995,(3).
[3]尤金·奈达. 语言文化与翻译[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4]孙致礼. 文化与翻译[A]. 张柏然﹑许钧.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译学研究[C].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喻云根. 英美名著翻译比较[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6]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Trans. The Scholar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73.
[7]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Tran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78.
关键词:副语言; 文学作品; 翻译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 但语言并不是人们传递信息的唯一方式。事实上,人际交往所取得的交流效果决不仅仅取决于语言。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交流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1]。人们在相互交流时除了所要讲的字﹑词﹑句之外,其他伴随语言出现的因素诸如音调高低﹑节奏快慢﹑眼神、面部表情, 肢体语言甚至服饰都传递了许多信息。这些都统称为副语言。
关于副语言的范围,语言学家尚未给出统一的划分。例如,英国学者朱迪·C·皮尔逊把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空间和触摸﹑声音暗示﹑服饰和装饰品等四大类都归于非语言交际行为[2](11)。还有学者把副语言表达系统划分为类语言和副语言:类语言是指无固定语义的发声,如笑﹑哭﹑呻吟﹑叹息等;副语言是指语言的非语词方面,如声调﹑语速﹑音质﹑音量﹑节奏等[1]。吕俊先生认为副语言应包括身势——表情语﹑标志语和特殊音响语三类。笔者赞同吕俊的观点。
二、副语言的作用
在口语交际中,参加对话的人可以充分利用表情和动作以及语音语调等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得语义的传达更为准确、细腻。而作为纯书面语言出现的副语言则不同。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方式就是阅读,这就要求作者把副语言生动传神地记载下来,使读者能通过想象做到身临其境。当然,作为译者我们关心的则是副语言的翻译。
在文学作品中,副语言不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有着不可取代的功能,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虽说是言为心声,但也有很多时候人们会言不由衷。这时观察一个人的动作,眼神,或服饰更能真实地了解一个人的心态。
说明副语言功能的一个绝好例子来自鲁迅的《孔乙几》:孔乙几是站着喝酒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简单的一句话中包括了两种副语言符号,一是动作, 二是服饰,从而向读者揭露了孔乙几落魄而又自命清高的性格。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把这里蕴涵的文化含义有效地传达给读者,这是翻译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副语言的翻译原则及具体处理方法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最根本任务应该是文化信息的传递。尤金·奈达提出的对等原则对于翻译副语言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他提出:译文接受者应像原文接受者那样理解原文,对译文作出正确理解。译文读者应能与原文读者一样对所接受的信息作出基本一致的反应。在信息传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地传译信息内容,尽可能避免信息走失或走样。信息的传递包括三个方面,即所指意义﹑联想意义和信息的传达形式。其中,所指意义的传译应当占据首位; 其次,译者必须尽可能完善地传译信息的联想意义; 最后,在保证信息内容和联想意义得到圆满传译的前提下,译者可以尽量实现信息表达形式的传译[3](P113-123)。总之,“文化传真”是翻译的基本原则[4](P246),对于富含文化信息的副语言尤其如此。
3.1 直译
生活在不同地域或国家的人尽管说着不同的语言,但人类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思维模式的相似性决定了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共通性。反映在副语言的翻译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一对应的直译。这种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副语言符号所传递的信息及其传达方式。例如,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玻璃动物园》中的一段话的翻译。
LAURA (TOM utters another groan. LAURA glances at him with a faint, apologetic smile. Her voice catches a little.) Mother’s afraid I’m going to be an old maid.
鹿金译:(汤姆又痛苦地哼了一声。劳拉瞟了他一眼,流露出一丝抱歉的微笑。她的声音有一点哽住。)妈妈怕我会变成一个老姑娘[5](P186)。
在这段译文中,“utter another groan”译为“痛苦地哼了一声”形象而自然; “glance”表示“不经意地看”,译为“瞟”具体生动,汤姆的不满与嘲讽和劳拉的柔弱与自卑都较好地刻画了出来。
3.2 增益法
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副语言的处理,其困难首先在于文化之间存在着真空。在一种文化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并不存在。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增益法,增添必要的背景解释性词语。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的服饰象征着不同的官职或社会地位。而这些对于外国读者来说是很陌生的。这时,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加以简洁地解释,以达到传递文化信息的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例如:
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员领,金带﹑皂靴。
Fan Chin went out to welcome the visitor, who was one of the local gentry, and Mr. Changalighted from the chair and came in. He was wearing an official gauze cap, sunflower-colored gown, gilt belt and black shoes [6](P37).
“纱帽”并不简单地意味着纱织的帽子,它表示官帽,可以作为官职的代称, 例如我们经常说“丢了乌纱帽”。如果这里的“纱帽”直译为“gauze cap”,就会失去汉语的文化信息。译文中加上了“official”一词,就符合汉民族对这个词的文化心理了。 3.3 省略
由于副语言的民族性,某些副语言可能在一种文化中表示亲密友好,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是不受欢迎的。例如在中国文化中,讲究男女之大防,但同性之间的亲密动作却是很自然的。而西方文化在这一方面和我们存在很大的差异,男女之间的亲昵动作不会引起太大的反感,但同性之间若有什么亲密的举动,则会引起怀疑。为了避免造成出现原文本没有的联想意义,有时只得省略其中的部分文化信息。例如:
说着,便令人送女儿进去,自与雨村携手来至书房中。(曹雪芹,高鄂,1995;7)
He told a servant to take his daughter inside, and led Yu-tsun into his study.[7](P11)
“携手”这一动作,如果绝对地忠实原文,译为“hand in hand”, 那很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负面作用,外国读者会误解甄士隐和贾雨村有同性恋的关系。所以,译者在这里采用了省略法,把其中蕴涵的社会功能译出为止。
四、结语
副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只有充分了解原语和译语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才能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把这些文化信息忠实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
参考文献
[1]王枬. 教育交往与师生发展. http://www.ltyz.gx.cn. 2002.
[2]吕俊. 谈文学作品中副语言的翻译[J]. 中国翻译,1995,(3).
[3]尤金·奈达. 语言文化与翻译[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4]孙致礼. 文化与翻译[A]. 张柏然﹑许钧.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译学研究[C].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喻云根. 英美名著翻译比较[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6]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Trans. The Scholar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73.
[7]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Tran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