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加工对肉类品质和营养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来源 :美食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烹饪是人们食用肉制品必备的操作流程,适当的烹饪可改善肉类的风味、质地和色泽,提高食物营养价值.由于烹饪加工中传热方式、介质以及烹饪过程中时间和温度的差异,会造成肉类品质、营养特性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肉类品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烹饪损失、嫩度、色泽和风味等方面,而对营养特性的影响主要是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结构和含量的更改,适当添加天然抗氧化剂可一定程度上对营养成分起保护作用.所以,不同原材料应根据其自身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烹饪加工方式,这不仅能保护其营养成分,同时能减少烹饪加工中的烹饪损失,提高熟制品的色泽、风味和烹饪效率.
其他文献
传统身体建构论中身体作为统一、生命态的感知主体被忽视.基于身体感理论,构建食物与身体感关系分析框架,研究发现食物具有显著的能供性和主体性,人类与食物发展了多元的关系;在相对稳定的情境下,食物启动并培育了相应的身体感,身体感影响了食物的文化意涵构建;而食物的社会文化意涵反之也对人的饮食行为、认知等施加影响;身体感建立了具身体验与抽象的社会结构性意涵的联系,成为理解地方或族群文化新的视角.本研究拓展了食物研究的理论边界,揭示食物与身体感的渊源与演化逻辑,对地方食物的保护、跨地域生产与消费以及族群饮食研究具有启
地方特色美食越来越成为旅游者关注的热点,运用选择实验法进行试验任务设计,使用来扬州旅游者的调查数据,采用混合Logit模型分析旅游者对扬州美食不同属性及其组合的偏好及支付意愿,并利用潜在类别模型对来扬旅游者进行分类,解释群体层面的美食偏好异质性.研究发现:(1)来扬旅游者对美食属性有显著的偏好,偏好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食品质量、口碑、文化特色、餐饮服务、餐饮环境、价格;(2)美食不同属性之间有较强的正向互补关系,来扬州旅游者更偏爱美味可口、口碑良好、文化韵味兼具的美食,美食的文化特色属性也越来越重要;(3)
赋体的饮食书写滥觞于《大招》《招魂》,兴于唐,造极于宋.宋代饮食赋的题材与书写方法多样,且对同一饮食对象的描写角度多变.其书写形式受次韵唱和赋的兴起与苏轼个人的影响,产生了次韵唱和的饮食赋.宋代饮食赋最终体现的是对禅与理浸润下“简”与“雅”的审美追求,赋作以“涵泳”的烹饪方式追求饮食本体上的反复认知,达到对过度“物欲”的批判以及饮食对象本体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