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教育与科技进步的三个命题

来源 :教育界·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weitao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部人类社会史,从某个角度来说,其实就是一部科技发展史。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是实现知识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基础,而且,各种关于教育的社会贡献率的测量只是一种近似的现象描绘与估计,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对社会的贡献没有最大值。
  【关键词】高等教育 科学技术 生产力属性
  自古以来,我国便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但是,对于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才普遍高涨。在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时期,我国的先进代表已经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先进性,提出了“赛先生”(即科学)的口号;邓小平同志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在任期内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在1999年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以党的历史文献的形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今天,我国已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指出经济增长必须由以依靠体制不变资源为主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不过,在事实上,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实质性的转型,“以外延扩大生产规模为主,具有拼资源、拼消耗、铺摊子等粗放型经营的特点。”为此,本文再次梳理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变换教育概念的外延揭示了高等教育生产力属性对社会的贡献率没有最大值。
  一、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阶梯。然而,一切生产工具的诞生与改进都是科学技术渗透和作用的结果。人类历史上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都是以生产工具的出现为重要标志,并促进了社会变革与发展。18世纪中叶以后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这次科技革命直接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使各国由农业经济时代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许多学者称之为“蒸汽时代”。19世纪后期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的广泛应用为标志。这次科技革命导致殖民扩张全球化与殖民体系的建立,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引起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生产力的第二次飞跃,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掀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带动了原有产业部门的改造和升级,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推动了航天工业、计算机工业、原子能工业和以核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或者称之为“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可见,以生产工具为显著标志的社会进步与变革,都是科学技术作用下的结果。
  事实上,今天,从每个人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环境就可以切身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和贡献。看一看,大家身上穿的、戴的以及用的物品,哪一项不是科技物化的产品;想一想,大家到远方旅行、与远方朋友联络等等,哪一项又能离得开这些科技产品;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科技进步,人类将如何从茹毛饮血、风餐露宿的蒙昧和野蛮时代走出来,如何对抗非典和禽流感等病毒的肆虐,如何预防与迎接地震、海啸等自然灾难的侵袭。如果不凭借人类创造的生产工具,人类在诸如老虎、飞鸟等许多其他动物面前,将是弱势群体;在波涛汹涌的神秘大海以及耸入云霄的挺拔大山面前,在变幻无常的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面前,人类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或许正因为许多人没有创造这些生产工具,或者对这些生产工具习以为常,人类才慢慢忽略科学技术在改进生产工具以及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人类在昨天的许多梦想,诸如“千里眼、顺风耳、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等等,在今天都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变成了现实;人类在今天的许多设想,诸如能源危机的解决、各种癌症的攻克、生态失衡的调和,等等,都必须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将这些美好的设想变成明天的现实。
  一部人类社会史,从某个角度来说,其实就是一部科技发展史。这种科技的发展,既有自发的,也有自觉的。也就是说,人类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是人类社会在生产、生活和劳作过程中慢慢演进的结果,具有必然性;另一方面又是人类社会有目的、有意识改造世界的结果,具有主观性和主动性。但是,无论是自发的发展,还是自觉的发展,都表明了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革命力量和最终决定力量,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人类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
  二、高等教育是实现知识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基础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讲科技作为变量因素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与辐射,使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和劳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它通过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实体性要素之中,间接地对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发展。如果用一个公式表示,可以表述为: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但是,这里的科学技术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是潜在的生产力,是生产力的智能性要素,只有转化到生产力三要素之中去,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才能由潜在的、虚拟的、间接的精神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真正的、直接的物质生产力。而高等教育,正是将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内化为劳动者自身的素质,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虽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于科学技术,但高等教育是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转变的重要基础。
  实际上,揭示高等教育是实现知识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基础,正是探讨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一方面,科学技术既可以成为高等教育的内容,也可以成为高等教育以另一种生产力形态而存在的结果,我们不能将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等同视之。中国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是把科技与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轮子,不等同于教育救国。另一方面,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是科学技术的发明者、承载者和使用者,科学技术的作用最终必须通过人来实现。这样,高等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就成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基础。   应该说,邓小平同志对科技与教育的关系作了很好的诠释。首先,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表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其次,提出了发展生产力靠科技,总结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第一生产力论成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核心。再次,提出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批科技人才的培养。最后,指出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于教育。这样,就形成了“生产力→科技→人才→教育”的发展逻辑,倒过来,正是展现高等教育生产力属性②的基本途径。因此,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政府对高等教育生产力属性的选择与利用。
  三、高等教育生产力属性对社会的贡献率没有最大值
  教育与科技的结合,使得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显著。为此,关于教育收益率、教育贡献率和教育投资报酬率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许多学者从教育投资与产出、教育成本与收益等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教育贡献率。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被誉为人力资本理论之父的美国学者舒尔茨,根据国民收入增长剩余和教育投资增量,计算出了美国不同教育层次的投资收益率。按照舒尔茨的计算方法,美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收益率分别为35%、10%和11%;最后得出“1929—1957年间美国整个国民收入增长额中的33%是通过教育投资获得的”经典性结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银行高级教育经济学家萨哈罗普勒斯(George Psacharopoulos)与伍德浩勒(Maureen Woodhall)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进行了大量的国别比较研究,在得出确切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某些基本结论:教育的社会收益率通常低于私人收益率;基础教育的社会收益率通常高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收益率要高于其他的实物资产投资收益率,而发达国家则不一定;发展中国家应该减少对高等教育的公共支出,转而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等等。
  应该说,这些教育贡献率近似地描绘了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教育对社会或者个人的作用与收益。但是,这些数据只是相对的、历史的,是一种现象的测量与估计,不可能精确地计算出教育贡献率,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最大最佳的教育贡献率。因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成员待遇的差别,不仅与教育有关,还与家庭、社会制度、工作强度、身体状况、人文环境等许多因素相关。尤其是在计算教育的个人收益率时,教育对个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地位等积极的无形影响,是难以精确地计算进来的。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教育对社会的贡献率到底有多大,是否存在一个最大最佳的教育贡献率,下面换一种思维方式,从广义的教育出发,进而推测到狭义的教育,再而得到教育的生产力属性对社会的贡献率是否存在一个上限。
  历史和经验表明,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当人们把教育不只限定于学校教育,而扩展到广义的教育之后,会发现:从某种意义来说,教育又是万能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人类的一切社会实践和交往,都是一种发展人、培养人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教育与学习。有了这点认识,再来看看一个可以感受得到的甚至现实生活中曾经发生的事件:一个孩子如果出生之后放在没有社会人类的自然环境中,若干年之后会是一个无知无识的低能动物,根本谈不上有多大的生产能力。诸如狼孩的故事、野人的故事,便是活生生的例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教育环境,一个人在这种环境中接受教育之后,可能变成一个普通的农夫或者工人,也可能变成一个伟大的工程师或者科学家,其生产力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也没有一个最大值。这就表明,如果把教育推广到广义的教育,把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放在一个“真空”状态下来研究,会发现教育的社会贡献率没有最大值,是一个无法限定的贡献率。再换回通常使用的狭义的教育,便会得知学校教育的社会贡献率也不可能存在确定的最大值。继而推广到高等教育的生产力属性对社会的贡献,在此即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对社会的贡献,同样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最大值。
  总之,在此强调各种关于教育的社会贡献率的测量只是一种近似的现象描绘与估计,并不是否定这种测量的意义与价值,而只是表明这种测量只能针对既定的时空和对象进行粗略的统计,以此说明教育的社会贡献率没有一个最大值。因此,高等教育的生产力属性对社会的贡献是无法穷尽的,各国也没有必要确定一个关于教育贡献率的目标来奋斗,而应该尽一切可能地展现高等教育的生产力属性,更大限度地实现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提高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海燕. 科技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J]. 中国科技论坛, 2002(5): 44-47.
  [2]孙喜亭. 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确立[J]. 教育研究, 2000(6): 10-14.
  [3]付八军. 反科学主义与高等教育的使命[J]. 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 2010(7).
  [4]张铁明. 教育产业论: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视角[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5]毛盛勇. 关于教育投资收益理论与方法的思考[J]. 统计教育, 2005(8): 40-41.
其他文献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技工院校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市级的技工教研室如何帮助技工院校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完成转型,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推进技工院
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国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我国第二产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渐降低,尤其是国内重型机械制造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比率早已产生下滑趋势,众多老牌工业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提出,翻转课堂在中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提及。高中生物是一门研究生物进化和生命特征的学科,是以实验为依据的自然科学。然而目前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背离了生物学科的初衷,学生无法真正动手参与实验的操作。把翻转课堂运用到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我国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具有分布、动态、多场景融合等特点,系统缺陷在开发阶段难以完全消除。因此,需要在系统部署后实施运行时监控,在发生危险时将系统导向安全侧。运行时验证方法利用形式化语言描述系统期望满足的监控规约,并通过监控器验证系统当前的运行轨迹是否满足监控规约,从而实施运行时监控。超速防护功能的监控规约既包含复杂的混成行为又高度依赖于列车的运行环境,目前传统的运行时验证方法难以构建有效的监控规约。所以
摘 要:数控加工技术与编程是数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确定了数控加工技术与编程的教学模式是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以“教学做一体化”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行动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数控加工技术与编程;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复杂系统能够被抽象成由节点和边所构成的网络,现有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网络拓扑结构复杂性与网络动力学行为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已经取得较大的突破和进展。然而
语文在任何一个阶段的教学中都属于重要学科,也是最早出现的学科之一,历经长时间的发展衍生出多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下,高中语文教学需要适当地做出调整,
本文是一篇汉英笔译实践报告。原文节选自中国作家焉冰(笔名大冰)的叙事小说《乖,摸摸头》。《乖,摸摸头》一书属于通俗文学,其故事聚焦在形形色色的普通人身上。本书共有12
小学科学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本文论述了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从而提高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水平,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使素质教育
通过社团检测和社团分析可以获取复杂网络中的重要信息,帮助控制网络、预测网络演化。最初的社团检测研究集中在无向网络和非重叠社团上,但由于现实世界存在大量有向网络,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