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伤而不绝望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nj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女作家迟子建的小说《逝川》以神秘的意象、温婉平和的语言,力图保持自然生态与人文理想、精神信仰的某种平衡。《逝川》渗透着对自然、生命的感悟,用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清新优美的风景画;用独特的人生体验及审美追求谱写了感伤而不绝望的文明挽歌。
  关键词: 自然 《逝川》 泪鱼 女性 关怀
  《逝川》是我国著名女作家迟子建早期发表的一篇较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该作品凭借丰富的内涵受到许多读者的青睐。小说主要围绕一条名叫“逝川”的河流和生长在其中的泪鱼,以及居住在河附近独居老人吉喜的命运进行了文学创作。作家在其后来发表的《我能捉到多少条泪鱼》一文中提到,《逝川》是她十分喜欢的代表作之一,是其在每部作品选集中都难以割舍的作品。
  一、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逝川”这一名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的《论语·子罕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具体含义是用奔流而逝的江河之水寓意时间飞逝不可逆回。但在《逝川》这篇文章中,它同样被作家赋予较强的象征意义,“逝川的源头在哪里渔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它从极北的地方来”,小说将其描写为一条虽不宽阔却平静如水,即使是在雨水充沛的季节也不会呈现波涛汹涌现象的河流,只是以缓缓的姿态在袅袅水雾中往岸两边流去,从而给人一种“逝川的水应该是极深的吧”的幽深感。在作家的笔下,逝川具有与时间相似的特点,它有着同时间相似的神秘感,找不到起源也不可倒流,成为主人公悲喜一生的参照。生长在河岸附近的吉喜,长久以来守望着逝川,把自己从一个“明眸皓齿”的美丽少女守望成了一个“干瘦而驼背”、“头发稀疏”的老妪。作品通过将年轻时吉喜的漂亮、饱满、光艳与年老时的沧桑、干瘪、暗淡形成强烈对比,有限的生命在无限时间面前,显得脆弱而无力,但逝川却没有停驻和任何变化。读者阅读该作品时可以深刻体会到生命及时光逝去带来的无奈感,也会让人深切地体会大自然生生不息的伟大。逝川在这里不但被赋予了对时间的代表意义,而且是对生命的一种表征,虽然它无法与北方波澜壮阔的河流相比,却有着女作家独有的温和,它缓慢不停歇地流动,表面平静无波却深不见底,而人类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都在它的注视下无声无息地上演,人们命运的多舛与河流的平静无波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这种反差更能让人心生感慨,正如主角吉喜体味到的,“人只能守着逝川的一段”,守住的伴随着它慢慢老去,守不住的埋在它附近。
  作品里的自然同样被作家赋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既是人们生存的基本環境,又是人们情感变化的基本场所,作者着力表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以及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关系。例如在作品中,作者对月光下的雪夜进行了细致描写,“红松木栅栏上顶着的雪算是最好看的,那一朵朵碗形的雪相挨迤逦,被身下红烛一般的松木杆映衬着,就像是温柔的火焰一样,瑰丽无比”。通过这段文字,读者可以深切感受到自然对生命的孕育之美,也能真切体味到作者本人对生命的美好祝愿及向往。事实上,如此美好的夜晚仅仅是作者通过想象构建的一个美好缩影,在她的作品中,美好的夜晚,宁静的村庄,美丽的日月星辰,会流泪的鱼等都充盈着生命的活力,散发着灵性的光芒。在作家长期生活的东北地区,人们信奉萨满教,他们认为自然界所生长的草木及虫鸟等所有有生命力的东西都是有灵魂的,因此他们对所有生灵都心存敬畏感,认为万物皆有灵性,自然是崇高而不可亵渎的。然而就像大自然有天灾意外和弱肉强食,人世间有战争和不平,吉喜身上也有着难以愈合的内伤,但她以一种更智性的方式(为阿甲渔村的新生命接生)自食其力,更通过与自然交流时获得的欣悦满足化解种种悲苦,救赎自己的悲喜人生。对于这种渐行渐远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文化,女作家娓娓道来,让人无限向往。
  二、对生命的崇敬与景仰
  “泪鱼”是作家在小说中描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并不真实存在。与逝川相似,作家将泪鱼赋予了一定的文学意义,在她笔下,泪鱼是一种神秘而忧郁的生物,这可以通过其体态特征体现出来,它有着红色的鳍但鳞片颜色却泛着蓝幽幽的光。这种鱼每年初雪的傍晚都会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虽然人们很难明白泪鱼为何要年年哭泣,次次带着哭声而来,然而根据本地的传说,只要谁家没有捉到泪鱼其家中就可能出现灾祸。慢慢的,在每年初雪之际捕捞泪鱼就成了阿甲渔村的习俗。人们常常会在河两岸点起篝火,将渔网撒到河里守候着泪鱼的出现。泪鱼最初被人们捉上岸的时候“双眼总是流着珠玉般的泪珠”,但捕鱼者捉到它们时往往以温和的姿态对待它们,这些鱼这时像突然拥有了一种灵性,将它们放回到逝川时就不再发出类似哭泣的“呜呜”声。这种神奇的鱼类似乎象征着人生难以回避的苦难和悲剧,泪鱼在逝川中不停地往返,在此期间会被阿甲村渔民捕捉后再放生,渔民们与泪鱼惺惺相惜地彼此温暖、相互慰藉,人们安慰泪鱼的仪式实际上像是自我安慰的过程,其中蕴含的是对生命的崇拜,对苦难的消化和对新生的希冀。
  泪鱼对于孤苦伶仃的吉喜而言是来年吉祥如意的幸运物,然而在这一年泪鱼来临之际,曾经辜负她的旧情人胡会的孙媳妇却要生产了。一边是自己的福祉,一边是新生命的诞生。尽管吉喜内心波澜起伏,但她还是竭尽全力地帮助产妇,亲手将一对新生的龙凤胎带到了这个世界上。那一刻,吉喜对于原始生命的崇敬与景仰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于民间咒语的恐惧,即使错过了捕捞泪鱼的时间,她也丝毫不后悔。作家在《逝川》中对阿甲村的渔妇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她们走路时发出咚咚的响声,有极强的生育能力,而且食量惊人”,通过这几句简单的言语就勾勒出了阿甲村的女人是结实的、强悍的、自然的,在她们身上你能感受到自然之美,正是这种天性使得她们拥有极强的灵性。上古时期,由于受自然因素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经常会受到来自死亡与饥饿的威胁,为了维持种族的延续及发展,人们希望妇女们拥有较强的生育机能以保证子孙繁荣并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这是较容易理解的。因此无论是放生泪鱼还是重视接生,最根本意义都可以归结为对生命的崇拜。
  三、感伤而不绝望的温情   与“泪鱼”名字里充满的伤感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吉喜”名字透露出的喜庆感。然而在作品描写中,吉喜的命运却与其名字的寓意大相径庭,她的一生并不像其名字那般喜庆而美好,命运的无常令她的一生充满了荒谬色彩。吉喜年轻时才貌双全,她有过心上人——能骑善射的胡会。胡会曾经也喜欢过吉喜,但最终还是与彩珠结为夫妻,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却让人唏嘘——吉喜太过能干。自此,吉喜与他断了关系,即使是后来胡会告别人世之际都没出席其葬礼。虽然吉喜通过如此决绝的方式与自己的心进行对抗,但不能真正排解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凄凉。步入中年后的吉喜开始对唱歌情有独钟,凡是听到过她歌声的男人们心里会极其难过并向她找烟吃,吉喜通过这些行为或多或少内心得到了某种安慰。然而这些男人最终也会离去,人影散尽之时陪伴吉喜的就剩下“月光下的院子里斑斑驳驳的树影”。虽然在阿甲渔村,所有男人们都觉得吉喜是个好女人,却没人真的敢和她结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来自社会对女性的偏见,阿甲村渔民普遍存在的传统与保守的思想,导致能干的吉喜孑然一身。虽然吉喜的人生是爱而不得的一生,但是作家并没有把小说落入俗套的爱情故事,也没有对父权社会进行控诉,她只是以独有的情感方式将吉喜的一生娓娓道来,在这过程中读者能感受到吉喜面对生活不公的坚韧与善良,以及对村民们保守愚昧又不失美好的人性的描写,让整个故事充满深切的悲剧美和宿命感。
  小说最后,吉喜由于帮助胡会孙媳妇儿接生而没有赶上捕捉泪鱼的最佳时间。她每次将渔网费力地拉上岸都发现没有捕捞到鱼,但当她筋疲力尽地回去取自己的木盆时,却发现十几条美丽鲜活的蓝色泪鱼在自己的盆中悠闲地游耍。虽然已经上了年纪的吉喜只能使尽全身力气把木盆拉到河岸边,并用瘦弱的手把泪鱼们一一放回到河流中,她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他人给予的关怀与温暖,正是这些关心与慰藉让吉喜把命运带给她的苦难无声地溶入流动不息的河水中。老吉喜的幸福虽然并不圆满,甚至苦难大于幸福,但她的勤劳善良、坚忍执着得到了周围村民的尊重,也使人性的美好得到了证明。
  逝川,作为一条有着时间及生命寓意的河流,在其岸边生活着一个善良的吉喜,无论是曾经无比丰富饱满的吉喜,还是年老已然嚼不动生鱼的吉喜,眼神中都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在她的木盆中,仍然有鲜活的泪鱼在舞蹈。作家对自己的作品风格进行过解释,她认为虽然她的许多作品在意象创作上给人一种苍凉感,而且整体基调也以忧伤为主,但即便如此仍然可以在其中发现温情的身影,正是這几缕温情让人感到欣喜及温暖。逝川、泪鱼和吉喜,三者之间或对立统一或相互映照。纵然孤独,亦有温情,亦是美好。每一个生命,莫不如此。
  参考文献:
  [1]方守金,迟子建.自然化育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J].文学评论,2001(3).
  [2]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J].小说评论,2002(2).
  [3]迟子建.我能捉到多少条“泪鱼”[J].当代作家评论,2005(4).
  基金项目: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院级课题“论迟子建作品中的女性生态意识”(编号:y170021)。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主要以人、篇章、世界三元动态关系模型及Bernstein和Labov的社会语言学理论为基础,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戏剧篇章中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的语言特点,探究维也纳现代派代表作家阿图尔·施尼茨勒戏剧作品《轮舞》中的“可能世界”,并构建相应的社会语言学模型。  关键词: 三元动态关系 语料库 社会语言学  一、引言  十幕戏剧《轮舞》是奥地利文学家阿图尔·施尼茨勒的代表作品之一
摘 要: 《我爱比尔》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重要文本,展现了某些女性在尖锐的冲突的生存环境中游走在社会边缘的异端挣扎。本文通过对“比尔”进行从浅层到深层的含义分析解读女主人公阿三的所谓“异国情结”。  关键词: 比尔 阿三 异国情结  王安忆,江苏南京人。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她被称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盛行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就其代表作作而言,如《长恨歌》、“三恋”等
摘 要: 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育教改方兴未艾。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的观念、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应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语文写景游记教学中合理利用移步换景是深化学生对写景的体验和欣赏游记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游记教学 移步换景 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重在教书育人的教和学以致用的学。  写景游记教学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式,不仅有特定的形式,而且蕴涵着特定的教学
摘 要: 近几年来,开心麻花投资的话剧改编电影成为受众市场上一股极受好评的电影势力,其团队以幽默、搞笑的电影风格在电影市场中赢得广泛的受众口碑,然而深究其电影内容,其中出现的问题依旧不容忽视,同时,这部分问题也是近几年来话剧改编电影这一电影类型中出现的共通问题。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初试电影市场的话剧人应该做出怎样的改变,是亟待探讨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话剧改编 开心麻花 电影产业 问题研究  
摘 要: 农村留守幼儿因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亲子沟通,致使幼儿语言发展相对缓慢。本文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调查了富源县富村镇中心幼儿园,发现农村留守幼儿在倾听习惯、口语表达能力、普通话听说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本文从政府、幼儿园、家庭三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幼儿语言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留守幼儿 语言发展 发展现状  一、农村留守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农村留守幼儿
摘 要: 我国古代“技”“艺”教师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有其特定的职业属性及文化特征。“技”“艺”教师身份各异,或在官位,或是有知识的庶民,或是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人民。“技”“艺”教师本身智慧、勤劳,具有高尚的人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的育人精神。让后人看到立体丰富的教师群体。引发对当今教师角色的思考。  关键词: 古代“技” “艺”教师 职业属性 文化特征 教师角色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摘 要: 小说中的人物均各具个性,其特点可以从其说话方式、语言形式等传达出来。本文着重探讨译者在翻译人物语言时是否体现了原文中该人物独特的个性特点。  关键词: 《紫钗记》 人物语言个性 “三维”转换  一、理论框架  1.生态翻译学的提出和发展  生态翻译学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中的源于中国本土的翻译理论。其由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提出的,经过十来年的发展,该理论已趋于
摘 要: 当前中职班级管理亟需创新驱动,面对中职生职业素质现状,中职班主任应以提高职业生涯教育能力为突破口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不断更新育人理念,创新班级育人方式,帮助中职生全面提升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培育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所需要的新型班主任队伍和新型班集体。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班级管理 育人理念 育人方式  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中,中职学校应通过企业文化、标准的输入,建立与市场同频共震
摘 要: 话轮是会话分析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话轮交接能力是留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却未得到相当的重视。本文运用会话分析学派话轮交接相关理论考察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话轮交接方式与终止线索的分布情况与真实自然会话的差距,探讨留学生在口语教材的学习中有效习得话轮交接技巧的可能性,揭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在呈现话轮交接技巧方面的不足,以期对口语教材的编写有所启示。  关键词: 会话分
摘 要: 在九十多年的群众工作中,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赋予了其鲜明的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人民群众主体理论,即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人民群众实践主体论、人民群众权力主体论和人民群众发展主体论,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群众工作 群众观  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多年的实践工作中形成的人民群众主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