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中学古诗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严重脱节的现象,指出中学古诗文既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思想境界的阅读范本,更是中学生学习各式文体写作的范本。同时提出不但要抓好古诗文阅读教学,更要在此基础上落实写作教学古为今用的观点。
关键词:中学古诗文;阅读;写作;融合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不少人将阅读和写作关系完全割断,从而导致读写分离的怪现象。鉴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正确认识和把握读与写的关系,利用古诗文这个载体,将读和写有机融合,实在很有必要。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是中学生最好的读本。
中学古诗文所反映的內容容量大。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盛唐的诗人豪气,到宋代的词人幽怨,中学古诗文选材内容无所不及!同时,题材多样,情感丰富。山水诗的倾心山河;田园诗的归隐情怀;边塞诗的建功壮志;羁旅诗的绵绵乡思;送行人眼望孤帆远影,泪洒长亭;闺中妇心系羁旅行役,望夫天涯;怀古感慨百世盛衰,咏物承载高风亮节!感时伤事,忧国忧民;重亲情,重友情,诗词文赋皆有情!这些饱含情感的古诗文,正是陶冶道德情操和提高思想境界的好读物。中学生通过识记、理解和体验来达到积累并传承古文化的目的,这就是古诗文阅读的意义,也正是古诗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中学古诗文更是中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中学语文所选古诗文篇目中,今天常用的文章体裁基本上具备,而且各式文体在写法上也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典例,是中学生不可多得的写作样本。
这里有记叙文写作的范本。《曹刿论战》就是典例:有时间“十年春”,有地点“朝廷”“长勺”,有人物“曹刿”“庄公”,有事件“齐鲁长勺之战”,有备战条件及把握战机而获胜的原因,有齐师败绩的结果,记叙文的六要素齐备,就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教学时,通过诵读、翻译及理解来把握文意,这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层面。如果设置“找出文中记叙六要素”之类的问题,即可加深学生记叙文要素的印象;再顺势布置一篇《记一次主题班会》等记事名篇类作文,并且要求学生学习《曹刿论战》中语言描写的方法,在作文中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这样,写作与阅读就很自然地联系到一起了。作文中有要清楚地叙写出主题班会过程的,有以如珠妙语表现出班会主持人机智而又幽默风趣形象的,收益颇丰。事实说明,参照标本及时训练,写作与阅读相伴,收效是明显的。诸如此类的还有《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鸿门宴》等历史散文,都是叙事类文章,都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写作记叙文。而且这些文章擅长以语言表现人物的智慧和性格,更是学生学习语言描写的好材料。
也有议论文写作的范本。《六国论》是很好的例证。文章开篇点题,开门见山;主体分析,层次井然;解决问题,合理假设。不仅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环节上体现出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而且还使用了对比论证和假设论证的方法,在议论的结构和论证的方法两方面均为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典范。教学该文时,完成阅读任务后,要牢牢抓住本文议论的特点,将学生写作议论文时普遍存在的缺点与之对照,让学生牢固议论文典型的结构框架。比起不少学生在议论文开篇时半天不见论点踪影,亮出观点不鲜明,本文论点的快速、精要和鲜明,堪为开门见山之法的标准。又如,学生作文分析时,不会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去设置分论点,不知从哪些角度破解中心论点,从而表现为分论点不周全及层次不清的现象。本文分析过程中,列举赂秦者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者因赂秦者力亏而失去强援,从两方面阐释了赂秦乃破灭之道,举例分析,层次清晰。对照写作实际,学生必将大有裨益。《过秦论》《师说》及《劝学》等都属议论类文章,亦可从教学中找到读写融汇的契机。
还有游记、随笔体式样本。《游褒禅山记》颇具代表性。文章先叙游山览洞之经历,后发非常之观在险远、尽志然后无悔之感慨;先叙后议,由事而理,层次井然,体现出游记的基本特点。对照学生记游作文只览胜却不生发理趣的现象,可以加深学生印象,引导学生在写游记类文章时形成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写作思路和技巧。随后布置《xx记游》《xx有感》之类的文题,学生学习《游褒禅山记》的写法,结合近期某次游览经历或某件耳闻目睹之事,完成作文任务。评选出优秀之作,让学生感悟写法,并再以同类文题反复练习,而后在周记、作文中形成方法,自觉运用。《小石潭记》《石钟山记》等记游类文章都是学生游记、随笔写作取法的典例。
除此之外,诗词歌赋中写景状物的手法同样是学习的范本。《滕王阁序》极目远眺所见美景,《赤壁赋》“白露横江”的江上景色,阿房宫的巍峨雄壮、富丽堂皇,都是精工细描的成果,这些优美的语段,对学生而言,既是情感的美餐,更是写作的参照。
还有一种读写结合的方式,是将熟读成诵的佳词名句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或把古诗文里优美的意境化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使文章有灵气,有文采,有境界。
意识到古诗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并且自觉而有目的地在阅读时进行写作的训练,定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好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文本,落实阅读与写作的高度融合,切实发挥古诗文在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变学生枯燥无味、被动消极的古诗文学习为品位高雅、潜心研析的民族文化传承,此乃学生之幸,语文之幸,民族之幸!
作者简介:
邓朝品,贵州省福泉市,贵州省福泉中学。
关键词:中学古诗文;阅读;写作;融合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不少人将阅读和写作关系完全割断,从而导致读写分离的怪现象。鉴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正确认识和把握读与写的关系,利用古诗文这个载体,将读和写有机融合,实在很有必要。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是中学生最好的读本。
中学古诗文所反映的內容容量大。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盛唐的诗人豪气,到宋代的词人幽怨,中学古诗文选材内容无所不及!同时,题材多样,情感丰富。山水诗的倾心山河;田园诗的归隐情怀;边塞诗的建功壮志;羁旅诗的绵绵乡思;送行人眼望孤帆远影,泪洒长亭;闺中妇心系羁旅行役,望夫天涯;怀古感慨百世盛衰,咏物承载高风亮节!感时伤事,忧国忧民;重亲情,重友情,诗词文赋皆有情!这些饱含情感的古诗文,正是陶冶道德情操和提高思想境界的好读物。中学生通过识记、理解和体验来达到积累并传承古文化的目的,这就是古诗文阅读的意义,也正是古诗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中学古诗文更是中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中学语文所选古诗文篇目中,今天常用的文章体裁基本上具备,而且各式文体在写法上也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典例,是中学生不可多得的写作样本。
这里有记叙文写作的范本。《曹刿论战》就是典例:有时间“十年春”,有地点“朝廷”“长勺”,有人物“曹刿”“庄公”,有事件“齐鲁长勺之战”,有备战条件及把握战机而获胜的原因,有齐师败绩的结果,记叙文的六要素齐备,就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教学时,通过诵读、翻译及理解来把握文意,这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层面。如果设置“找出文中记叙六要素”之类的问题,即可加深学生记叙文要素的印象;再顺势布置一篇《记一次主题班会》等记事名篇类作文,并且要求学生学习《曹刿论战》中语言描写的方法,在作文中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这样,写作与阅读就很自然地联系到一起了。作文中有要清楚地叙写出主题班会过程的,有以如珠妙语表现出班会主持人机智而又幽默风趣形象的,收益颇丰。事实说明,参照标本及时训练,写作与阅读相伴,收效是明显的。诸如此类的还有《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鸿门宴》等历史散文,都是叙事类文章,都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写作记叙文。而且这些文章擅长以语言表现人物的智慧和性格,更是学生学习语言描写的好材料。
也有议论文写作的范本。《六国论》是很好的例证。文章开篇点题,开门见山;主体分析,层次井然;解决问题,合理假设。不仅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环节上体现出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而且还使用了对比论证和假设论证的方法,在议论的结构和论证的方法两方面均为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典范。教学该文时,完成阅读任务后,要牢牢抓住本文议论的特点,将学生写作议论文时普遍存在的缺点与之对照,让学生牢固议论文典型的结构框架。比起不少学生在议论文开篇时半天不见论点踪影,亮出观点不鲜明,本文论点的快速、精要和鲜明,堪为开门见山之法的标准。又如,学生作文分析时,不会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去设置分论点,不知从哪些角度破解中心论点,从而表现为分论点不周全及层次不清的现象。本文分析过程中,列举赂秦者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者因赂秦者力亏而失去强援,从两方面阐释了赂秦乃破灭之道,举例分析,层次清晰。对照写作实际,学生必将大有裨益。《过秦论》《师说》及《劝学》等都属议论类文章,亦可从教学中找到读写融汇的契机。
还有游记、随笔体式样本。《游褒禅山记》颇具代表性。文章先叙游山览洞之经历,后发非常之观在险远、尽志然后无悔之感慨;先叙后议,由事而理,层次井然,体现出游记的基本特点。对照学生记游作文只览胜却不生发理趣的现象,可以加深学生印象,引导学生在写游记类文章时形成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写作思路和技巧。随后布置《xx记游》《xx有感》之类的文题,学生学习《游褒禅山记》的写法,结合近期某次游览经历或某件耳闻目睹之事,完成作文任务。评选出优秀之作,让学生感悟写法,并再以同类文题反复练习,而后在周记、作文中形成方法,自觉运用。《小石潭记》《石钟山记》等记游类文章都是学生游记、随笔写作取法的典例。
除此之外,诗词歌赋中写景状物的手法同样是学习的范本。《滕王阁序》极目远眺所见美景,《赤壁赋》“白露横江”的江上景色,阿房宫的巍峨雄壮、富丽堂皇,都是精工细描的成果,这些优美的语段,对学生而言,既是情感的美餐,更是写作的参照。
还有一种读写结合的方式,是将熟读成诵的佳词名句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或把古诗文里优美的意境化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使文章有灵气,有文采,有境界。
意识到古诗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并且自觉而有目的地在阅读时进行写作的训练,定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好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文本,落实阅读与写作的高度融合,切实发挥古诗文在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变学生枯燥无味、被动消极的古诗文学习为品位高雅、潜心研析的民族文化传承,此乃学生之幸,语文之幸,民族之幸!
作者简介:
邓朝品,贵州省福泉市,贵州省福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