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承办省(区、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在今年举办的第23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上,湖南代表队成绩显著,尤其是来自湖南汨罗一中的龙泽超同学,由他设计的《叶脉网式凝雾集水装置》获得了此次大赛的最高奖项—“中国科协主席奖”,这个奖项仅有两个名额,而他就占得一份。
得知这一消息,他的辅导老师韩志红老师开心地笑了——终于,所有的付出赢得了回报。作为一名从事科技创新多年的教师,回顾这次比赛时,韩老师仍激动不已,“大赛是残酷的。比赛一结束,几家欢喜几家愁。”
是呀,自己的学生能在比赛中获得如此重量级的奖项,是作为一名科技老师的至高荣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韩志红老师大学学的是园艺专业。但他没有将自己周定在这一单纯的知识范围内,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我也不知道毕业后会去做什么。所以各类知识都会去接触一些”。正是他这种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的科技辅导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路随行来到韩老师的专属科技室,它比我们想象的要凌乱一些。桌上满是各种制作所需的材料——钉子、双面胶、插线板……对于这些,韩老师笑着说:“平时我让那些有兴趣的学生一有时间就来这里动手操作,也没有怎么收拾,主要让学生有个动手的氛围。”
环顾四周,在教室的四周是桌子围成了一圈,摆满了学生们的作品:两用的小锤、可以伸缩的扁担……并没有刻意地把这些优秀作品中规中矩地用玻璃罩罩起来供别人观赏,韩老师解释说:“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有一种创新的动力。”
“他们能亲手触摸到师兄师姐们的作品,无形中就给了他们一种超越前辈的动力。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还能取长补短,从这些作品中也能得到一些启发。”
而这中间,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那台让韩老师引以为傲的叶脉网式凝雾集水装置。在谈到这台装置的诞生时,韩老师的话语中又多一份感慨:“其实这个装置做起来并不复杂,没有什么高科技含量。可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创新点。”每个作品都凝聚了师生的心血,这台装置从叶脉的收集到凝雾器的选择,看似简单。却都要耗费大量的精力。
在汨罗一中的科教大楼里,我们看到了好几个科技实验教室,有的用来专职实验,有的用来存储资料,有的用来研究性学习……这让我们有些吃惊:不仅是因为用来专属科技创新的教室之多,更是因为里面设备之齐全,材料品种之充足!
韩老师提到它们的来源,自豪地说:“这些设备和材料是我争取过来的。没有花费学校什么钱。要想科技创新有所突破,老师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在教学与实践中,也要为学生的动手制作创造有利条件!”确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一个科技辅导老师来说,如果材料和设备都不齐全。科技创新将会是一句空话。
平时,韩老师除了要竭力辅导学生发明创新外,还兼有日常的教学工作,这样,他就只能抽出课余时间与学生一道探讨。
担任该项工作以来,用韩老师自己的话说:“我已经没有周末这个概念了。”韩老师已经在科技创新这个行业辛勤耕耘了近20年,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的,其中有别人的不理解,也有过艰难的挣扎。可韩老师并没有被吓倒,在他看来。虽然条件艰苦,但辅导学生科技创新的过程是很有趣的,因为能不断接触各种新知识,极大地开阔视野。
平凡教学中的突破
在汨罗一中,每个月都会有一个连续两天的研究性学习时间。在这两天内,老师带队让学生深入社会调查,锻炼他们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果以为连续两天的课外学习只不过是用来让学生好好放松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门课外实践课所占学分比其他文化课还要多。传统的教学模式都只是在课堂上讲解理论,而采用这样的方法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韩老师看来,搞科技创新活动并不单单为了参加各种比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学校有一位名叫彭少游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丧失了自信心,在同学面前显得有些自卑。韩老师见他动手能力强,就将他收入门下进行航模竞赛。文化成绩不佳的他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屡次在航模竞赛中获奖的他回到课堂后。经常得到同学的夸奖,这让他找回了久违的自信,文化成绩也渐渐有了起色。
为了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韩老师还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改革。极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例如:在中学研究性学习学科中。“验证某一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幼小动物生长发育的作用”、“验证某一有机物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等实验,他都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然后进行结果预测和分析,他再最后给予评价,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想。
每一次出成果都离不开创新,而创新总是经历着从发散到整合、从整合到发散、再从发散到集中的多次循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韩老师在这方面给科技辅导教师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如我辅导的科技创新作品‘农村窄口径深水井(密封)抽水保护三级自控装置’的发明设计中,我们要达到的创新点就是‘保护电动机’,而在同学们的想象思维中,就有如下四种故障:A水井中水被抽干;B水井中的管道漏水;c水泵在抽水过程上轴承被卡住;D水管被堵塞而无水流出管口。从这几种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创新,得出一个共同的创新点……‘保护电动机的设计成功’从而使三级自控装置在同类产品的基准上更胜一筹。”
历经磨难破茧成蝶,韩老师终于带领学生走上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最高点。如今,他的心愿就是,希望能继续在科技创新这个领域有所作为;而他更加迫切的愿望是,整个社会能真正重视青少年的科技创新。
或许,这一过程将漫长而又艰难,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执著而顽强的人,终会笑在风雨后。
韩志红简历
韩志红,男,现年41岁,中学劳技高级教师。
1990年6月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栽培专业农作师资班,先后任教于岳阳市农业现代化工程学校(原汨罗市职业中专)、汨罗市第四中学;2002年调入汨罗市一中,担任通用技术课教学工作。现任通用技术教研组长、科技总辅导员;同时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汨罗分会会员、汨罗市青少年辅导员协会常务理事、“发明与创新”杂志社特约通讯员、“汨罗报社”通讯员、“第二课堂”杂志社特约通讯员、“湖南省名特优水果促进会”常务理事等社会事务。
2006年评为湖南省优秀科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教师:自2000年起连续8年被评为岳阳市优秀科技辅导员;连续三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辅导奖。
撰写的创新教育教学论文和劳技、通用技术教学经验文章有三十多篇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由于近20年来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与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被确定为岳阳市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2004年~2008年,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航模、车模比赛,学生获全国金牌4枚、银牌5枚、铜牌7枚;辅导学生在劳技、科鞋创新发明作品比赛中,获国家级金牌5枚、银牌6枚、铜牌8枚,获省、地、市级奖励达300多人次。
2008年8月,辅导学生龙超泽制作的科技创新作品“叶脉网式凝雾集水装置”一举夺得全国科技创新工程类项目一等奖、英特尔英才奖和中国科协主席奖3个大奖。
得知这一消息,他的辅导老师韩志红老师开心地笑了——终于,所有的付出赢得了回报。作为一名从事科技创新多年的教师,回顾这次比赛时,韩老师仍激动不已,“大赛是残酷的。比赛一结束,几家欢喜几家愁。”
是呀,自己的学生能在比赛中获得如此重量级的奖项,是作为一名科技老师的至高荣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韩志红老师大学学的是园艺专业。但他没有将自己周定在这一单纯的知识范围内,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我也不知道毕业后会去做什么。所以各类知识都会去接触一些”。正是他这种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的科技辅导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路随行来到韩老师的专属科技室,它比我们想象的要凌乱一些。桌上满是各种制作所需的材料——钉子、双面胶、插线板……对于这些,韩老师笑着说:“平时我让那些有兴趣的学生一有时间就来这里动手操作,也没有怎么收拾,主要让学生有个动手的氛围。”
环顾四周,在教室的四周是桌子围成了一圈,摆满了学生们的作品:两用的小锤、可以伸缩的扁担……并没有刻意地把这些优秀作品中规中矩地用玻璃罩罩起来供别人观赏,韩老师解释说:“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有一种创新的动力。”
“他们能亲手触摸到师兄师姐们的作品,无形中就给了他们一种超越前辈的动力。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还能取长补短,从这些作品中也能得到一些启发。”
而这中间,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那台让韩老师引以为傲的叶脉网式凝雾集水装置。在谈到这台装置的诞生时,韩老师的话语中又多一份感慨:“其实这个装置做起来并不复杂,没有什么高科技含量。可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创新点。”每个作品都凝聚了师生的心血,这台装置从叶脉的收集到凝雾器的选择,看似简单。却都要耗费大量的精力。
在汨罗一中的科教大楼里,我们看到了好几个科技实验教室,有的用来专职实验,有的用来存储资料,有的用来研究性学习……这让我们有些吃惊:不仅是因为用来专属科技创新的教室之多,更是因为里面设备之齐全,材料品种之充足!
韩老师提到它们的来源,自豪地说:“这些设备和材料是我争取过来的。没有花费学校什么钱。要想科技创新有所突破,老师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在教学与实践中,也要为学生的动手制作创造有利条件!”确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一个科技辅导老师来说,如果材料和设备都不齐全。科技创新将会是一句空话。
平时,韩老师除了要竭力辅导学生发明创新外,还兼有日常的教学工作,这样,他就只能抽出课余时间与学生一道探讨。
担任该项工作以来,用韩老师自己的话说:“我已经没有周末这个概念了。”韩老师已经在科技创新这个行业辛勤耕耘了近20年,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的,其中有别人的不理解,也有过艰难的挣扎。可韩老师并没有被吓倒,在他看来。虽然条件艰苦,但辅导学生科技创新的过程是很有趣的,因为能不断接触各种新知识,极大地开阔视野。
平凡教学中的突破
在汨罗一中,每个月都会有一个连续两天的研究性学习时间。在这两天内,老师带队让学生深入社会调查,锻炼他们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果以为连续两天的课外学习只不过是用来让学生好好放松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门课外实践课所占学分比其他文化课还要多。传统的教学模式都只是在课堂上讲解理论,而采用这样的方法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韩老师看来,搞科技创新活动并不单单为了参加各种比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学校有一位名叫彭少游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丧失了自信心,在同学面前显得有些自卑。韩老师见他动手能力强,就将他收入门下进行航模竞赛。文化成绩不佳的他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屡次在航模竞赛中获奖的他回到课堂后。经常得到同学的夸奖,这让他找回了久违的自信,文化成绩也渐渐有了起色。
为了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韩老师还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改革。极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例如:在中学研究性学习学科中。“验证某一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幼小动物生长发育的作用”、“验证某一有机物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等实验,他都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然后进行结果预测和分析,他再最后给予评价,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想。
每一次出成果都离不开创新,而创新总是经历着从发散到整合、从整合到发散、再从发散到集中的多次循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韩老师在这方面给科技辅导教师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如我辅导的科技创新作品‘农村窄口径深水井(密封)抽水保护三级自控装置’的发明设计中,我们要达到的创新点就是‘保护电动机’,而在同学们的想象思维中,就有如下四种故障:A水井中水被抽干;B水井中的管道漏水;c水泵在抽水过程上轴承被卡住;D水管被堵塞而无水流出管口。从这几种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创新,得出一个共同的创新点……‘保护电动机的设计成功’从而使三级自控装置在同类产品的基准上更胜一筹。”
历经磨难破茧成蝶,韩老师终于带领学生走上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最高点。如今,他的心愿就是,希望能继续在科技创新这个领域有所作为;而他更加迫切的愿望是,整个社会能真正重视青少年的科技创新。
或许,这一过程将漫长而又艰难,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执著而顽强的人,终会笑在风雨后。
韩志红简历
韩志红,男,现年41岁,中学劳技高级教师。
1990年6月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栽培专业农作师资班,先后任教于岳阳市农业现代化工程学校(原汨罗市职业中专)、汨罗市第四中学;2002年调入汨罗市一中,担任通用技术课教学工作。现任通用技术教研组长、科技总辅导员;同时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汨罗分会会员、汨罗市青少年辅导员协会常务理事、“发明与创新”杂志社特约通讯员、“汨罗报社”通讯员、“第二课堂”杂志社特约通讯员、“湖南省名特优水果促进会”常务理事等社会事务。
2006年评为湖南省优秀科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教师:自2000年起连续8年被评为岳阳市优秀科技辅导员;连续三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辅导奖。
撰写的创新教育教学论文和劳技、通用技术教学经验文章有三十多篇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由于近20年来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与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被确定为岳阳市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2004年~2008年,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航模、车模比赛,学生获全国金牌4枚、银牌5枚、铜牌7枚;辅导学生在劳技、科鞋创新发明作品比赛中,获国家级金牌5枚、银牌6枚、铜牌8枚,获省、地、市级奖励达300多人次。
2008年8月,辅导学生龙超泽制作的科技创新作品“叶脉网式凝雾集水装置”一举夺得全国科技创新工程类项目一等奖、英特尔英才奖和中国科协主席奖3个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