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四个“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bo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以人的发展为本。”那么,教师如何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四个“让”。
  
  一、引导预习。让学生自觉学习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是应用于制造各种能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新的课堂教学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大胆猜想,允许不同见解、不同观点、不同思路存在。同时要把培养学生预习自悟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相信学生具有预习的潜能,给学生预习的时间,把学习的预习任务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例如,教学“线段的认识”时,事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1)什么叫线段?(2)线段是怎样形成的?(3)你能画线段吗?(4)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清楚?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自学,从自学中找到答案,体会到读书的好处,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二、引导探究,让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人,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大胆放手,简化教学过程,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脑,积极观察思考、讨论。如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教师要做到“四要”:一要树立学生信心,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数学”;二要鼓励大胆猜测,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三要让学生尝试操作,先做先为,自己决定探究方向:四要诱导联想,捕捉灵感,鼓励求异思维。在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始终以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如我在教学“拔萝卜”(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这一堂课时,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当拔萝卜的情境给出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计算方法的探究均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讓学生在各自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通过“摆一摆”“拔一拔”等活动,让学生明白算理,促使每个学生对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整堂课,教师仅仅起调控和指导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符合学生好表现、求成功的心理需要,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且勇于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引导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学习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活动,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或操作实践活动,去“发现”知识规律。如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一课中,我考虑到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性形已有一些初步的认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两种图形的特点,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从学具袋里拿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学具,动手试一试,想办法区别它们。在这个环节中给学生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他们通过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找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不同之处,亲身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自主活动中,学生用自己的能力去获取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虽然这些方法在我们成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都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是一种创造性学习。
  
  四、引导实践,让学生独立学习
  
  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知识得以巩固和发展,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有利于指导实践,实践也有利于发展理论。学生通过操作、感知、体会等途径获得的知识是灵活而牢固的。从生活情境再现中得来的知识,往往对学生解决问题起到很强的指导作用。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实践情境的创设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如在教学表内乘法口诀之后,我进行一节实践课的教学。先创设以下情境:“秋天到了,你们想欣赏秋天的景色吗?秋天的景色是多么美呀!你们想去看看吗?学校决定明天去秋游。秋游时大家都会叫爸爸妈妈买点心,可这次的点心老师想以小组为单位自己买。下面是一些食品的单价:矿泉水1元,饼干2元,面包2元,汉堡包8元,炸鸡腿5元,苹果3元,橘子1元5角……每组有30元钱,你计划怎样买,既要吃饱,又得吃好。同学们,用你们前面学过的知识,看哪一组安排得最合理?”这样的情境创设,把知识点融在情境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去解决问题,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各种有效途径,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情境,积极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其他文献
由于稀土材料的特殊性,其制造成本在逐步上升,而铁氧体材料成本较低,电机设计时可考虑将其替代部分钕铁硼的方案,以节省成本。建立了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的数学模型,推导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着眼于美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还应尤其注重将审美活动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提倡微笑教学。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氛围,根据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实现教学过程审美化。  审美活动是一种以人为主体,充分表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形式。审美过程是一个以情感为原动力,通过激发人的心理能量来实现思想感情相互沟通的活动过程,把这种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引进到课堂教学中便体现为一种现代
教学案例:  在一次校级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执教《春笋》一课。下面是这位教师的课堂导人部分: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朋友,想认识它吗?  生(齐声响亮地回答):想!(师出示春笋实物,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较多的是春笋的外形)  师:春笋是什么样子的?  生:春笋是褐色的,身上穿了一层又一层衣服。  生:春笋远远望去像一座宝塔,上面尖尖的。  生:春笋像一个不倒翁,看上去特别可爱。(然
从隔氧降温和终止自由基链式反应角度出发,将无机盐类阻化剂氯化镁和氯化钙与自由基捕获剂N,N-二苄基羟胺(DBHA)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结合形成一种持续高效抑制煤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重大任务。这
针对直接驱动阀用半浸油式有限转角力矩电机进行设计仿真。通过磁路法快速计算,得到电机的主要尺寸和电磁参数。校核转子腔的厚度满足机械强度要求。根据磁路法得到的参数建
小学阶段是人的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生想象,对于培养学生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创新之门,激活他们的想象,让他们潜在的智慧因素活跃起来,壮大起来。    一、充分运用插图,展开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有利于以图学文,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想象。如在《难忘的泼水节》一课中,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配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环境。确实,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起到沟通作用。    一、注重情境与数学的本质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必须连接现实,必须贴近孩子,必须与社会相联系,要体现人的价值。”他没有把数学简单地看作被传递的对象,而是认为数学是一种人类活动。按照他的
为了研究浅埋薄基岩工作面溃水溃砂致灾原因,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相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工作面切顶压架导致基岩裂隙导通工作面与含水松散层的发生机理。建立了覆岩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