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泰拳拳王放言要秒杀中国功夫,让人们再次审视声名在外而又难以捉摸的中国功夫。如果站上擂台,其竞技力究竟如何?
中国功夫难敌泰拳
梅惠志是北京市散打运动的创办者。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武术套路表演走向世界,许多外国武术爱好者来到中国,都想与中国功夫较量较量。尤其是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上映后,中国功夫实战能力如何,成为一个亟待证明的焦点问题。
“那时来挑战的国外武术爱好者,很多都由我来对付。”梅惠志说。但来较量的一般都不是职业搏击手,由摔跤转为散打的职业运动员梅惠志完全能够应付。
梅惠志真正受到触动,是在1990年。当时,作为北京武术散打队的首任总教练,他带队参加刚刚设立的京港搏击会。虽然带去的都是国家级顶尖散打高手,但那次中国散打惨败于泰拳。
“没办法,我一看到泰拳用肘用膝,就只好丢毛巾。”梅惠志说。当时,北京武术散打队第一次出国,根本不懂什么是自由搏击,对泰拳的膝肘攻击很不适应,拳脚打在对手身上,跟打在皮球上一样,而队员抗击打能力较差,挨上两三下膝肘就不行了。
其实,中国功夫与泰拳的较量一直在进行。从1921年开始,中国功夫就向泰拳发起攻击。除1922年,由流亡泰国、本有武功、拜华裔泰拳宗师为师的李德与泰拳手打平之外,其余皆遭惨败。从1958年至上世纪80年代,在由香港和台湾组织的数次中国功夫与泰拳的比赛中,仅有一场平局,其余比赛中国队均遭惨败,最短的一局仅坚持了20秒。
民间并无武林高手
在中国功夫与泰拳的对抗历史中,中国传统武术的成绩还不如散打好看,但大多数中国人仍然认为,中国武术的技击精华在民间,在传统拳术中。大家愿意相信,在那些与世隔绝的密境里,有神仙般的武林高手存在。
“民间拳手的水平并不高,与散打相比,基本没有对抗性。”梅惠志说。他曾经会过许多民间高手,很多高手都坚持不到十秒八秒。
1980年和1981年,北京搞过散手试点。当时,来自民间的参赛拳手有上百人,包含八卦、太极、大成等拳种。比赛刚开始没两天,一看进入半决赛的选手,都是练习散打的。
民间武术大多没有经过对抗训练,一上擂台就“不管练习什么拳,最后都成了王八拳”,对抗起来根本没反应。有一位练习八卦掌的,比赛开始了,还在那儿转圈子,被散打队员追上去,踢了两脚,就不打了。那次,各项冠军最后都被体校队员拿下。
1987年,梅惠志带队参加武当山全国武术擂台赛,场面比北京散手试点更热闹,赛场上有扮成武松模样的,还有和尚、老道。比赛前表演,架势挺吓人。有人一掌把木板中的铁钉子拍了出来,可一上台打擂,只挨了一脚,就自己跳下擂台。看到这种情形,梅惠志特意交代队员不要踢第二脚。第一脚把人踢倒,第二脚必然会踢头,这样会导致这些没有经过任何对抗训练的对手直接休克。
关于民间有没有高手,著名武术家赵道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指出一个常识:“在那些与世隔绝的不毛之地,信息闭塞,交流不便,物质贫乏,隐士们如何能启发悟性,拓宽眼界,避免徒劳创作呢?又怎样能通过大量‘见手’来交流技术,衡量自己?我们又怎么知道他们技高一筹,掌握精髓?他们的生活问题怎样解决?营养从哪里补给?资金、器具由谁来提供?如果自食其力,花大量精力安排衣食住行,训练效果怎能提高?”
在梅惠志看来,传统武术主要是训练方法和意识落后,讲究的是口传心授,多是说招说手,几无实战训练,“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对方用边腿踢你,散手队员会一手格挡,一手反击。传统武术可不这样,要先做一个云手,动作好看,但对方早就踢到你了”。
传统武术格斗无力
作为格斗技术的武术本来就是打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除了在影视剧中,我们很少看到中国武术与外界对决。那么,中国武术的技击性到底如何?
中国武术最大的骗局就是具有所谓的“技击性”。虽然传统武术有些技法还包含着较高的技击性和潜在技击性,但赵道新肯定,当今中国武术整体上极度缺乏技击性,以全球格斗界的战略眼光看,它已丧失技击的竞争能力。
今天的传统拳术与学院武术一样,以套路为主,混入了冒充古拳法的套路新作品。套路与篮球、游泳、登山一样,只是提高运动素质的锻炼方式。套路不针对格斗需要,特意发展那些直接用于格斗的素质和技术,因此根本称不上技击训练。
从打法上看,传统武术在攻防技术中掺杂了大量象征性动作和门派仪式动作,这些动作与技击无关。从功法上看,传统武术仍保留着原始、低效的操习,与其说是增长格斗实力,倒不如说是在祈祷、苦行和磨炼耐心。
实际上,从民国以来,人们对于传统武术的套路对招一直在进行着理想主义的尝试。2003年,散打王节目在湖南卫视火暴上演。几位武术爱好者找到武术家刘普雷,希望能够录制一些对招的节目。
“在他们的想象中,仍然还是你一招白鹤亮翅,我一招黑虎掏心。”刘普雷说。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就参与过这样的实验,但从没成功过。
然而,刘普雷并不认为中国武术的竞技能力在国际上毫无竞争力。他更相信,是规则原因对竞技结果有直接影响。
国际拳坛中国无缘
既然中国武术的竞技水平在国际上并不落下风,为什么在UFC、K-1等国际顶级搏击赛事上,见不到中国选手的影子?这是因为我们采用的是全运会体制,精力没放在外出竞技上,而要打K-1,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竞技训练。
接触过K-1的中国散打选手曾低调参加过这个比赛,结果并不理想。从身份与资质上讲,专业散打队是行政性的,全运会的体制需要运动员全力以赴打好国内的比赛;在技术实力上,我们打点打分的比赛体制并不适应K-1。参加K-1的外国拳手都是为了高额奖金,打起来很拼命。
其实,最大的问题是教练。全运会体制使得职业教练及运动员都必须围着全运会使劲,他们根本没有去国外顶级搏击赛事交流的必要。他们输不起,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根本利益。
现代性质的武术俱乐部体制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艰难起步阶段,要培养出自己的职业搏击手,还需要一段不短的路程。好在中国武术协会对于俱乐部的建设越来越重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不再感叹“国外的搏击手都是明星,国内的搏击手都是保安”的尴尬现状。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1期)
中国功夫难敌泰拳
梅惠志是北京市散打运动的创办者。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武术套路表演走向世界,许多外国武术爱好者来到中国,都想与中国功夫较量较量。尤其是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上映后,中国功夫实战能力如何,成为一个亟待证明的焦点问题。
“那时来挑战的国外武术爱好者,很多都由我来对付。”梅惠志说。但来较量的一般都不是职业搏击手,由摔跤转为散打的职业运动员梅惠志完全能够应付。
梅惠志真正受到触动,是在1990年。当时,作为北京武术散打队的首任总教练,他带队参加刚刚设立的京港搏击会。虽然带去的都是国家级顶尖散打高手,但那次中国散打惨败于泰拳。
“没办法,我一看到泰拳用肘用膝,就只好丢毛巾。”梅惠志说。当时,北京武术散打队第一次出国,根本不懂什么是自由搏击,对泰拳的膝肘攻击很不适应,拳脚打在对手身上,跟打在皮球上一样,而队员抗击打能力较差,挨上两三下膝肘就不行了。
其实,中国功夫与泰拳的较量一直在进行。从1921年开始,中国功夫就向泰拳发起攻击。除1922年,由流亡泰国、本有武功、拜华裔泰拳宗师为师的李德与泰拳手打平之外,其余皆遭惨败。从1958年至上世纪80年代,在由香港和台湾组织的数次中国功夫与泰拳的比赛中,仅有一场平局,其余比赛中国队均遭惨败,最短的一局仅坚持了20秒。
民间并无武林高手
在中国功夫与泰拳的对抗历史中,中国传统武术的成绩还不如散打好看,但大多数中国人仍然认为,中国武术的技击精华在民间,在传统拳术中。大家愿意相信,在那些与世隔绝的密境里,有神仙般的武林高手存在。
“民间拳手的水平并不高,与散打相比,基本没有对抗性。”梅惠志说。他曾经会过许多民间高手,很多高手都坚持不到十秒八秒。
1980年和1981年,北京搞过散手试点。当时,来自民间的参赛拳手有上百人,包含八卦、太极、大成等拳种。比赛刚开始没两天,一看进入半决赛的选手,都是练习散打的。
民间武术大多没有经过对抗训练,一上擂台就“不管练习什么拳,最后都成了王八拳”,对抗起来根本没反应。有一位练习八卦掌的,比赛开始了,还在那儿转圈子,被散打队员追上去,踢了两脚,就不打了。那次,各项冠军最后都被体校队员拿下。
1987年,梅惠志带队参加武当山全国武术擂台赛,场面比北京散手试点更热闹,赛场上有扮成武松模样的,还有和尚、老道。比赛前表演,架势挺吓人。有人一掌把木板中的铁钉子拍了出来,可一上台打擂,只挨了一脚,就自己跳下擂台。看到这种情形,梅惠志特意交代队员不要踢第二脚。第一脚把人踢倒,第二脚必然会踢头,这样会导致这些没有经过任何对抗训练的对手直接休克。
关于民间有没有高手,著名武术家赵道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指出一个常识:“在那些与世隔绝的不毛之地,信息闭塞,交流不便,物质贫乏,隐士们如何能启发悟性,拓宽眼界,避免徒劳创作呢?又怎样能通过大量‘见手’来交流技术,衡量自己?我们又怎么知道他们技高一筹,掌握精髓?他们的生活问题怎样解决?营养从哪里补给?资金、器具由谁来提供?如果自食其力,花大量精力安排衣食住行,训练效果怎能提高?”
在梅惠志看来,传统武术主要是训练方法和意识落后,讲究的是口传心授,多是说招说手,几无实战训练,“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对方用边腿踢你,散手队员会一手格挡,一手反击。传统武术可不这样,要先做一个云手,动作好看,但对方早就踢到你了”。
传统武术格斗无力
作为格斗技术的武术本来就是打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除了在影视剧中,我们很少看到中国武术与外界对决。那么,中国武术的技击性到底如何?
中国武术最大的骗局就是具有所谓的“技击性”。虽然传统武术有些技法还包含着较高的技击性和潜在技击性,但赵道新肯定,当今中国武术整体上极度缺乏技击性,以全球格斗界的战略眼光看,它已丧失技击的竞争能力。
今天的传统拳术与学院武术一样,以套路为主,混入了冒充古拳法的套路新作品。套路与篮球、游泳、登山一样,只是提高运动素质的锻炼方式。套路不针对格斗需要,特意发展那些直接用于格斗的素质和技术,因此根本称不上技击训练。
从打法上看,传统武术在攻防技术中掺杂了大量象征性动作和门派仪式动作,这些动作与技击无关。从功法上看,传统武术仍保留着原始、低效的操习,与其说是增长格斗实力,倒不如说是在祈祷、苦行和磨炼耐心。
实际上,从民国以来,人们对于传统武术的套路对招一直在进行着理想主义的尝试。2003年,散打王节目在湖南卫视火暴上演。几位武术爱好者找到武术家刘普雷,希望能够录制一些对招的节目。
“在他们的想象中,仍然还是你一招白鹤亮翅,我一招黑虎掏心。”刘普雷说。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就参与过这样的实验,但从没成功过。
然而,刘普雷并不认为中国武术的竞技能力在国际上毫无竞争力。他更相信,是规则原因对竞技结果有直接影响。
国际拳坛中国无缘
既然中国武术的竞技水平在国际上并不落下风,为什么在UFC、K-1等国际顶级搏击赛事上,见不到中国选手的影子?这是因为我们采用的是全运会体制,精力没放在外出竞技上,而要打K-1,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竞技训练。
接触过K-1的中国散打选手曾低调参加过这个比赛,结果并不理想。从身份与资质上讲,专业散打队是行政性的,全运会的体制需要运动员全力以赴打好国内的比赛;在技术实力上,我们打点打分的比赛体制并不适应K-1。参加K-1的外国拳手都是为了高额奖金,打起来很拼命。
其实,最大的问题是教练。全运会体制使得职业教练及运动员都必须围着全运会使劲,他们根本没有去国外顶级搏击赛事交流的必要。他们输不起,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根本利益。
现代性质的武术俱乐部体制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艰难起步阶段,要培养出自己的职业搏击手,还需要一段不短的路程。好在中国武术协会对于俱乐部的建设越来越重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不再感叹“国外的搏击手都是明星,国内的搏击手都是保安”的尴尬现状。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