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7-040-01
  摘 要 心理健康是当今青少年全面发展、早日成才的重要基础。本文浅析了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并结合笔者自身的体育教学经历,提出一些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目的的方法。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快乐体育
  一、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竞争日益激烈,整个社会非常浮躁,学生们的各类心理问题也急剧增加。为了有效疏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困扰,各个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以积极应对这一时代提出的挑战。体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学科,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工具。
  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一)改善学生机体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提供物质基础
  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教学科目,其最大的特点, 就是在室外自由放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主动学习吸收体育知识,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直接改变学生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活动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状态,把安静时处于长期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地激活起来,从而使各器官的血液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健康的机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部分机能系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保证人们心理健康的前提。
  (二)调控学生情绪,及时发现和消除不良心理情绪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 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在运动中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使各种不良情绪得以宣泄, 使人轻松愉快, 心情舒畅。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运动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
  (三)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促进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的发展
  体育教学通过教学和各项体育竞赛等身体活动形式,采用公开的的方式和规则, 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竞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超越生命的价值,使他们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这些都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
  (四)提高学生适应自然环境能力
  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从生理角度上讲, 学生经常从事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功能,头脑清醒, 思维敏捷, 动作灵活,使体内环境处于稳定状态。这些功能的提高使人体面对环境变化时,能及时自我调节,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进行适应环境的活动, 以促进学生适应环境的提高,从而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三、结合自身的体育教学经历,我提倡用快乐体育的教学方式来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快乐体育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对当前体育教学中某些僵死、被动的反思。
  (一)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笔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尽多运用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尊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表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体育教学不能是带有强制性的,而必须能使学生自发、自主地享受运动中的乐趣的体育课。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新颖有趣、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二)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传统的体育教学论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快乐体育十分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即主体作用。快乐体育理论认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上级与下级、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神情严肃,不容置疑,学生唯唯诺诺,言听是从。快乐体育强调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双向信息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四)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教育出来的孩子都是成人化动作,成人化理论,成人化思想。快乐体育认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快乐体育思想的根本精神所在。快乐体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是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发展水平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以及参与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充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快乐体育过程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帮助学生更深地挖掘从事运动项目的潜力和参与运动的乐趣。在快乐体育的思想指导下,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体育教学过程可以根据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功能,挖掘各种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通过不同的内容、方法、手段,更加有目的、有计划的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从而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进而促进心理健康。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体育本质功能之所在。体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实际出发进行体育教学,并不断以开拓进取的精神,积极探索,努力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著.张力为等译.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长生,王智.21世纪初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发展格局及趋向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14):110-114.
  [3]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5] 季浏主编.体育心理学教与学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1.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7-040-01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高中体育教学也得到了更多家长与教师的重视,而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增强教学质量与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的身体素质,也是当前广大体育教师应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就对分类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做了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 高中体育 分类教学模式 应用思考  新课程理念强调高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7-040-01  摘 要 学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学生的体质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学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重任。只有抓好学校体育教育,将体育运动认真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文章对当代学校体育教育的不足之处进行剖析,并对提出创新学校体育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学校 体育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使得人们对“无接触”有了更高的需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在所难免;但疫情面前,“无接触”的生活方式却显得更加安全.rn中国首个智能社区防疫系统已
期刊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7-040-01  摘 要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家长、学校和教师都应当关注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完善。所以,初中体育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还要加强心理素质锻炼。本文主要从合理开展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实施进行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7-040-01  摘 要 近年来,各大高校频频出现体育教学安全事故,学生健康受到威胁,不符合我国体育教学的要求,高校体育风险管理能有效降低体育教学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本文简要介绍高校体育风险管理概念及管理步骤,分析学校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风险 风险管理 对策  近年来学生越来越追求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7-040-01  摘 要 为了提高体育舞蹈选修课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本文采用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对2015级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合作教学法根据体育舞蹈项目特点,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关键词 合作式教学法 体育舞蹈 合作能力 创新能力  本研究旨在通过合作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7-040-01  摘 要 随着全国高校普遍扩招,本科生已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成为社会竟相争夺的对象,这一现象在中小学教育中尤其凸显。为此,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适应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而设置的,是以教师职业为背景的具有明确的实践性、职业专门性的硕士学位。培养教育硕士是加速我国
期刊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7-040-01  摘 要 随着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着日新月异变化,高校教学更是走在不断创新的前列,当前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移动终端的逐渐普及,为了解决传统教学和网络教育资源的不足,顺应时代的发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微课程”以其独有的“短小精干、随时随地、内容直接”等特点,作为一个新型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