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 点
长三角所面临的问题不是选择单纯的制造业还是服务业,而是要提高制造业的层次,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才是其最可行的解决之道。
“永远不变的是变化”。中国IT产业新变化中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线,便是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胜利大逃亡”。“逃亡”背后的推手,则是现代服务业从“寄生产业”(寄生在制造业身上)向“领衔产业”的跃迁。按照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极端点”的说法,21世纪硬件什么都不是,都是服务。
这股最早从台湾刮起的“逃亡”风,近年蔓延到了长三角。上世纪90年代,“世界工厂”曾是该地区的标志性身份之一,是吸引外资的最大卖点。如今这个由上海领衔的城市群,却竞相展示起“世界办公室”的形象来,相比之下,“大制造”似乎成了烫手山芋。上海确立的“三二一”发展方针,就包含了坚决退出低端制造,即使“降低上海的GDP增速也在所不惜”。苏州这个“世界级IT制造重镇”也悄然转身,不惜“腾笼换鸟、以退为进”——动员一些已经落户苏州工业园的制造企业迁往苏北,以腾出空间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和创意设计。
从产业发展的趋势看,“逃亡”之举是件好事,也是势在必行的事。今年7月,一项由复旦大学和香港大学做的调查显示,“长三角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徘徊在全球价值链的底端”,一条最主要的依据,便是长三角有七成企业仍在制造“最终产品”。
现在的问题是,“逃亡”的路径是否只有“腾笼换鸟”一条路?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至少无须如此绝对。制造业原本就是服务业的平台和载体,而现代服务业作为工业化发达阶段的产物,其任务也是提升而非排斥制造业。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在一段时间里主要承担了“制造”的角色,当时机成熟向服务转移的时候,优先考虑的,应是如何打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分界,用设计、开发、营销、物流、金融、中介等服务业提升制造业,使两者融合发展。
对单个企业而言,服务业与制造业也可以合二为一,譬如那些研发设计与市场销售部门大、生产制造部门小的哑铃型企业,就很难界定它是制造型还是服务型企业,以至于出现了“服务型制造业”的概念。
实际情况是,已有很多企业开始走融合之路,其结果不仅推动企业走出了低端制造,也走出了一条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捷径。信息时代大制造的特点就是与现代服务业结合,结合得越紧密越有竞争力。我们看到,信息技术推动下的全球研发、柔性制造、敏捷生产以及电子商务式的全球销售,都从服务和制造两个方面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朱森民告诉记者,他正在做制造业与服务业相结合的课题,国内制造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涉足现代服务业。
由此来看,长三角面临的危机并不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孰多孰少的问题,而是制造业层次不高的问题。改变这个现状,就要在制造业中发展服务业,让更多的企业变成哑铃型企业。这是一条无需大动干戈、壮士断腕的改良之路。GE、索尼、三星这些著名的跨国巨人,哪一个不是从制造业起步的?
作为中国最具综合实力的长三角,完全有条件利用现有的资源提升大制造的档次,发展繁荣现代服务业,而不必清一色地实施排斥制造业的“胜利大逃亡”。否则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失去长三角作为“IT制造高地”的特色。
长三角所面临的问题不是选择单纯的制造业还是服务业,而是要提高制造业的层次,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才是其最可行的解决之道。
“永远不变的是变化”。中国IT产业新变化中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线,便是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胜利大逃亡”。“逃亡”背后的推手,则是现代服务业从“寄生产业”(寄生在制造业身上)向“领衔产业”的跃迁。按照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极端点”的说法,21世纪硬件什么都不是,都是服务。
这股最早从台湾刮起的“逃亡”风,近年蔓延到了长三角。上世纪90年代,“世界工厂”曾是该地区的标志性身份之一,是吸引外资的最大卖点。如今这个由上海领衔的城市群,却竞相展示起“世界办公室”的形象来,相比之下,“大制造”似乎成了烫手山芋。上海确立的“三二一”发展方针,就包含了坚决退出低端制造,即使“降低上海的GDP增速也在所不惜”。苏州这个“世界级IT制造重镇”也悄然转身,不惜“腾笼换鸟、以退为进”——动员一些已经落户苏州工业园的制造企业迁往苏北,以腾出空间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和创意设计。
从产业发展的趋势看,“逃亡”之举是件好事,也是势在必行的事。今年7月,一项由复旦大学和香港大学做的调查显示,“长三角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徘徊在全球价值链的底端”,一条最主要的依据,便是长三角有七成企业仍在制造“最终产品”。
现在的问题是,“逃亡”的路径是否只有“腾笼换鸟”一条路?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至少无须如此绝对。制造业原本就是服务业的平台和载体,而现代服务业作为工业化发达阶段的产物,其任务也是提升而非排斥制造业。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在一段时间里主要承担了“制造”的角色,当时机成熟向服务转移的时候,优先考虑的,应是如何打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分界,用设计、开发、营销、物流、金融、中介等服务业提升制造业,使两者融合发展。
对单个企业而言,服务业与制造业也可以合二为一,譬如那些研发设计与市场销售部门大、生产制造部门小的哑铃型企业,就很难界定它是制造型还是服务型企业,以至于出现了“服务型制造业”的概念。
实际情况是,已有很多企业开始走融合之路,其结果不仅推动企业走出了低端制造,也走出了一条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捷径。信息时代大制造的特点就是与现代服务业结合,结合得越紧密越有竞争力。我们看到,信息技术推动下的全球研发、柔性制造、敏捷生产以及电子商务式的全球销售,都从服务和制造两个方面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朱森民告诉记者,他正在做制造业与服务业相结合的课题,国内制造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涉足现代服务业。
由此来看,长三角面临的危机并不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孰多孰少的问题,而是制造业层次不高的问题。改变这个现状,就要在制造业中发展服务业,让更多的企业变成哑铃型企业。这是一条无需大动干戈、壮士断腕的改良之路。GE、索尼、三星这些著名的跨国巨人,哪一个不是从制造业起步的?
作为中国最具综合实力的长三角,完全有条件利用现有的资源提升大制造的档次,发展繁荣现代服务业,而不必清一色地实施排斥制造业的“胜利大逃亡”。否则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失去长三角作为“IT制造高地”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