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正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的创造条件,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鼓励学生善于分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作为一名教师就应当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生活,新课程呼唤生活化数学,让学生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应用意识,培养学习创新意识。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育心理研究: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到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强烈欲望。
①创设实际生活情境
如教学“比例尺”时,我用如下方法导入:暑假,老师要乘飞机到云南旅游,经了解,厦门到昆明的飞机每小时飞750千米,需要飞几小时?你们能帮老师算一下吗?学生肯定感到无法计算,因为不知道厦门到昆明的实际距离的数据,于是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我们根据地图及其比例尺可以求出两地之间的距离,什么叫比例尺,有什么作用?这是我们本课学的内容,从而导入新课。像这样,从生活应用中的实例出发,把学生引入新课,进行尝试,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的堂试动机,另一方面使学生看到数学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价值,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②创设“模拟”生活情境
如“元、角、分的认识”,教师创设“文具店、售货员”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现实生活的商品买卖的实践活动中,激起学生兴趣,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数学概念“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概念定义等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怎样才能变抽象为直观、生动、学生易掌握呢?我在这方面也作了些尝试:
如教《克的认识》,我请学生亲自分别称出1克绿豆、1克大米、1克花生米……数一数各有几粒,边数边称,边用手掌掂一掂,1克豆的重量,学习在建立的“1克”感性认识基础上,请他们谈一谈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品用“克”作单位。学生很快地说出一袋茶叶、一盒(袋)牛奶、一条项链、一块香皂等例子再一次加深了并扩展了对克的认识,丰富了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的教学方法,还可以用在《时、分、秒的认识》、《千克的认识》、《吨的认识》、《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等等新授概念教学中,体现了“生活数学”新理念。
三、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新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教学的趣味和作用。 在低年级教学中,我常设计这样题型,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如(A):一个数是9,比另一个数少5,另一个数是几?该生回答:9-5=4,另一个数是4。
(B):小明得了9个五角星,比小红少5个五角星,小红有几个五角星?该生想了想回答:9 5=14(个),答:小红有14个五角星
数量关系相同的两道题,同一个学生都作出了两种不同的回答,这说明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该生之所以能对第2题作了正确的回答:是因为第2题的内容贴进生活,他们可以根据提出的数量关系及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四、练习设计“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①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學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关键在教师课堂上的培养,教师可在知识建构中有意识地用刚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认识,请学生用生活的例子来加强知识的建构与生活中密切联系。如:我让学生复习“计量单位”时设计的改错题:《××的一天》内容是:2004年2月29日星期天,“今天清晨9点钟,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用了10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吃了200吨的早饭,我背起了2千克重的书包飞快地向400千米以外学校跑去,速度达到每小时10米,路上碰到了体重35克的小胖子方方。来到教室,我马上拿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2米厚的练习本做起了作业……” 老师在《××日记》上批了“可能吗”三字,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以上改错题,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此外,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研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②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在课外,我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请同学们来解决。如:针对学校学生不关紧水龙头的现象,请孩子们展开调查、统计,每天每班有多少人不关紧水龙头计算,各年级同学一天浪费多少水?全校同学一天浪费多少水?这些用上缺水地区可以供多少人饮用多少天?供发电厂发多少电?结合我国是缺水大国,培养学生节水意识。
总之,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老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联系学习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作为一名教师就应当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生活,新课程呼唤生活化数学,让学生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应用意识,培养学习创新意识。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育心理研究: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到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强烈欲望。
①创设实际生活情境
如教学“比例尺”时,我用如下方法导入:暑假,老师要乘飞机到云南旅游,经了解,厦门到昆明的飞机每小时飞750千米,需要飞几小时?你们能帮老师算一下吗?学生肯定感到无法计算,因为不知道厦门到昆明的实际距离的数据,于是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我们根据地图及其比例尺可以求出两地之间的距离,什么叫比例尺,有什么作用?这是我们本课学的内容,从而导入新课。像这样,从生活应用中的实例出发,把学生引入新课,进行尝试,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的堂试动机,另一方面使学生看到数学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价值,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②创设“模拟”生活情境
如“元、角、分的认识”,教师创设“文具店、售货员”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现实生活的商品买卖的实践活动中,激起学生兴趣,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数学概念“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概念定义等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怎样才能变抽象为直观、生动、学生易掌握呢?我在这方面也作了些尝试:
如教《克的认识》,我请学生亲自分别称出1克绿豆、1克大米、1克花生米……数一数各有几粒,边数边称,边用手掌掂一掂,1克豆的重量,学习在建立的“1克”感性认识基础上,请他们谈一谈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品用“克”作单位。学生很快地说出一袋茶叶、一盒(袋)牛奶、一条项链、一块香皂等例子再一次加深了并扩展了对克的认识,丰富了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的教学方法,还可以用在《时、分、秒的认识》、《千克的认识》、《吨的认识》、《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等等新授概念教学中,体现了“生活数学”新理念。
三、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新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教学的趣味和作用。 在低年级教学中,我常设计这样题型,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如(A):一个数是9,比另一个数少5,另一个数是几?该生回答:9-5=4,另一个数是4。
(B):小明得了9个五角星,比小红少5个五角星,小红有几个五角星?该生想了想回答:9 5=14(个),答:小红有14个五角星
数量关系相同的两道题,同一个学生都作出了两种不同的回答,这说明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该生之所以能对第2题作了正确的回答:是因为第2题的内容贴进生活,他们可以根据提出的数量关系及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四、练习设计“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①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學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关键在教师课堂上的培养,教师可在知识建构中有意识地用刚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认识,请学生用生活的例子来加强知识的建构与生活中密切联系。如:我让学生复习“计量单位”时设计的改错题:《××的一天》内容是:2004年2月29日星期天,“今天清晨9点钟,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用了10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吃了200吨的早饭,我背起了2千克重的书包飞快地向400千米以外学校跑去,速度达到每小时10米,路上碰到了体重35克的小胖子方方。来到教室,我马上拿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2米厚的练习本做起了作业……” 老师在《××日记》上批了“可能吗”三字,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以上改错题,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此外,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研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②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在课外,我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请同学们来解决。如:针对学校学生不关紧水龙头的现象,请孩子们展开调查、统计,每天每班有多少人不关紧水龙头计算,各年级同学一天浪费多少水?全校同学一天浪费多少水?这些用上缺水地区可以供多少人饮用多少天?供发电厂发多少电?结合我国是缺水大国,培养学生节水意识。
总之,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老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联系学习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